“文明會有不同,但詩歌讓我們得以溝通” 中外詩人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
詩會聚群賢,乘興游長安。秋日的西安因詩歌而更熱烈,9月15日,參加“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的中外詩人們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參觀體驗,沉浸于中國歷史的恢宏氣象與深厚底蘊,進一步加深了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和理解。
用詩歌守護歷史記憶
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兵馬俑一號坑,映入眼簾的是陣容嚴整、形態逼真的兵馬俑隊伍。它們肅穆矗立,仿佛讓人瞬間穿越千年時空。據講解員介紹,秦兵馬俑剛出土時繪彩鮮明、栩栩如生,只因接觸了空氣而迅速氧化,呈現出如今的黃土質地。拉美詩人們圍攏在講解員身邊,看她手機上展示的秦兵馬俑剛出土時的照片,不僅通體施彩,發髻和表情也纖毫畢現,令人連連贊嘆。
墨西哥詩人阿德里安·門迭塔·莫克特蘇馬感慨道:“兵馬俑身上原始彩繪雖已褪去,但詩歌所鐫刻的靈魂卻永不褪色,它比一切吶喊都更接近永恒。這次參觀讓我觸摸到時間的溫度,深刻體會到詩歌所具有的精神聯結力量。”他表示,詩歌讓自己與千年前的工匠目光相連,讓自己在長安的秋日里聽見了拉美大陸的回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詩歌能喚起我們共通的記憶,這也是我的創作追求:用詩歌守護歷史,為記憶賦予意義。”
秦兵馬俑二號坑的一尊玻璃柜里,安放著一座被工作人員親切地稱為“幸運星”的跪射俑。它身著戰甲,左腿曲蹲,右膝著地,雙手置于身體右側作握弓弩待發狀,是目前唯一一座出土時完好無損的陶俑,也成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詩人們認真聽講解員介紹跪射俑精細的塑造和生動的神態,仔細觀察陶俑身上鎧甲的紋路和發髻、履底的刻畫。阿德里安·門迭塔·莫克特蘇馬在找好角度拍下其完整樣貌后說:“兵馬俑的莊嚴令人動容。這里的每尊陶俑都有獨特的鼻梁曲線、迥異的面部形態以及個性化的手勢,這些手勢就像詩歌,不斷傳遞著完整的情感。”
玻利維亞詩人本杰明·查韋斯驚嘆于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統一的強盛王朝,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展廳中徜徉,豐富精美的展品給他提供了創作的靈感。“這座博物館十分現代化,它將所有的藏品保存得很好,有的展品還體現了中國和外國文明的交流。我認為,詩歌也是我們交流的橋梁,可以幫助我們從情感的角度接近彼此。”他說。
在繁華市井中感受文化氣象
步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時光仿佛倒流回千年前的大唐街市。拉美詩人們一襲唐裝,廣袖輕揚,儼然成了穿行于盛世的異域旅人。他們用兌換而來的“銀兩”,在喧鬧繽紛的攤前駐足流連,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小吃,欣賞皮影、折紙、折扇等各色工藝。
薩爾瓦多作家勞里·克里斯蒂娜·加西亞·杜埃尼亞斯尤其沉醉于這些東方技藝。當她看到一位少女如畫中之人靜坐蓮池亭間,便主動上前合影,笑言“像是走進了某一句未曾寫完的詩”。她談道:“中國的唐詩與拉美的詩歌,向來不吝贊美自然。山川、流水、朝露,皆是我們創作中重要的元素。我們可以愛、可以思考,而詩歌正是這愛與沉思的結晶,它讓我們跨越語言,將我們緊緊凝聚在一起。”
行至一座茶攤前,忽聞一聲清朗招呼:“客官,可愿一品香茗?”竟是“茶圣”陸羽笑立攤前。拉美詩人們接過小巧的茶盞,細細品茗,悠然茶香縈繞在鼻尖,從他們舒展的眉間中可以看出,這一口東方之味,已悄然浸潤了他們的心懷。
智利詩人維多利亞·拉米雷斯·曼西莉亞表示,此次參觀是一次“令人難忘的深刻體驗”。這里不僅生動再現了唐代的市井繁華,更提供了一個深入感知中國文化的窗口。在她看來,“中國與智利的詩歌,仿佛相隔萬里卻遙相呼應的兩條河流。它們都有著強烈的現實關懷,記錄下人與自然之間細膩而深沉的對話。這兩種傳統同樣古老、深厚,如同兩位智慧的老者,彼此之間蓄滿了亟待傾訴的話語”。
這是“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系列活動的首日。大部分詩人雖是初次相識,卻因詩心相通,很快便如故友重逢。縱使相隔山海、語言各異,卻無人覺得疏離。他們以詩為舟,暢游于文明的長河,在跨越千年的歷史回響與文化碰撞中探尋超越言語的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