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長江生態與文學使命 中國作家“江西生態文學周”舉行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9月4日至8日,“長江生態與文學使命”中國作家“江西生態文學周”在江西九江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邱華棟,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司長裴曉菲,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省版權局)、省電影局局長黎隆武,江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余正琨,九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金淼出席啟動儀式并致辭。數十位來自長江沿線城市的作家和江西省作家代表相聚長江之濱,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江西文聯黨組書記饒利萍主持啟動儀式。
邱華棟表示,參與長江大保護是新時代文學義不容辭的使命,舉辦“江西生態文學周”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生態文學創作,深入發掘長江文化時代價值的切實舉措。在時代浪潮中,生態文明如同清新的風,吹拂著每一寸土地。中國作協高度重視、積極推進生態文化建設,推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通過此次文學周活動,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必將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產生更多感悟,發現并拓寬新時代生態文學的空間。
啟動儀式上,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包宏烈發布2024年度生態文學推薦書目。老藤的《草木志》、楊志軍的《大象》、阿來的《去有風的曠野》、陳應松的《神農野札》、鐘求是等的《之江新綠:“千萬工程”的詩意記述》入選“特別推薦書目”,《和平長江》等12部作品入選“生態文學推薦書目”。
“兩山”理念二十周年:“長江生態與文學使命”主題座談會同期舉行。梅國云、胡性能、沈葦、張者、胡學文、龍仁青、陳倉、紀紅建等作家與江西本省作家代表先后發言。大家談到,面對長江這樣一條文明之河、生態之河,文學不能缺位。書寫生生不息的長江史詩,作家不僅要以生態文學之筆記錄長江的真實變遷,更要主動承擔起傳承與創造的雙重使命。
回應基層作家和廣大讀者的熱切期盼,滋養基層文學生態,打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最后一公里”,是此次生態文學周的重要任務。活動期間,文學公開課、改稿會和讀者見面會分別在多地舉辦。作家胡學文、沈葦、紀紅建以《文學與世界》《在廬山談詩》《文學的淬煉和價值》為主題展開講座,拓寬了基層作家的文學視野。在“與名刊面對面”改稿會上,劉川、李寧、楊曉瀾、李冰等文學期刊主編和編輯與九江市24名基層寫作者面對面交流,從題材挖掘、語言敘述、結構布局等方面對他們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
文學周期間還舉行了修水作家群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作家對修水籍代表作家的作品進行了細致評點。大家認為,修水作家擅長創作歷史和鄉土題材的小說和散文,這是對作家體力、毅力、耐力和“心力”的考驗。修水作家的作品不僅寫出了大千世界普通人的眾生相,勾勒出故鄉深沉的歷史往事,也折射出城市化進程中從鄉村走向城市的漂泊者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未來修水作家的創作“還可以更進一步,帶著我們進入漂泊的一代人的骨頭里,看到更多的骨髓及其中的深沉、熱愛和光芒”。與會基層作家表示,通過此次研討會不僅拓展了思路,更清晰地感知到中國乃至世界文學發展的脈搏,促使作家思考如何將自身創作與更宏闊的時代背景、人類共通的情感相連接。期待此次研討能夠提升本地作家創作的立意與格局,在這片古老的土地哺育出新的文學未來。
“長江生態與文學使命”中國作家“江西生態文學周”由中國作協社聯部、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江西省文聯、江西省生態環境廳、九江市委宣傳部主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