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則臣海淀開講,揭秘“故事的力量”
9月6日,海淀小劇場迎來一場文學盛事。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人民文學》主編徐則臣做客“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以《故事的力量》為題,與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講師樊迎春展開精彩對話。
本期活動由中共海淀區委宣傳部、海淀區文聯、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涉外法治學院、海淀區作家協會、中關村網絡作家協會聯合主辦。海淀區文聯主席刁偉梅、區文促中心主任李曄晗出席活動。來自京津冀地區的作家、多所中學文學社團及高校學子等200余人現場聆聽。

著名作家徐則臣做客“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
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人物,徐則臣憑借《北上》《耶路撒冷》《跑步穿過中關村》等廣受贊譽的作品,深刻描摹了中國社會變遷與普通人的命運圖景。其作品被譯介至二十多個國家,是“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聲音。講座中,他結合自身創作實踐,深入剖析“故事”作為人類理解世界的核心路徑,提出“故事結束處,正是小說表達的開始”的獨到見解,并通過對《如果大雪封門》《北上》等作品的精妙解析,闡釋文學如何借由細節洞察抵達普遍人性深處。
助講嘉賓樊迎春則從學術批評視角出發,結合其專著《歷史之思與心靈之困》,深度解讀了徐則臣作品中“運河敘事”與“城市書寫”所蘊含的深層文化邏輯。對話環節,徐則臣進一步探討了地域寫作的全球價值,重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并寄語青年寫作者秉持“長期主義”,呼吁社會建立更寬容的容錯機制,助力其在探索中穩步成長。

活動現場互動交流
活動現場互動踴躍,徐則臣就文學創作與史料運用、投稿建議、日常生活與創作狀態等話題,與聽眾進行了坦誠而深入的交流。活動尾聲,“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組委會負責人王威代表主辦方,向徐則臣贈送了由海淀畫家景嵐創作的肖像作品。

活動合影
“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是海淀區傾力打造的高端文藝品牌,每季度邀請一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作家、理論家或劇作家擔任主講。此前,梁曉聲、李洱、曹文軒、徐劍、邱華棟等文學大家相繼登臺,活動贏得廣泛社會贊譽。該品牌持續匯聚優質文學資源,深化創作與理論對話,已成為首都文藝交流的亮麗名片。
據悉,本期活動不僅吸引了本地文學愛好者,更有湖北作家王宜紅慕名前來,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海淀文藝品牌日益深遠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海淀作協老會員郭鵬感慨道:我被再次種下文學種子,興奮如少年。
劉航 李春晨 張心梅/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