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維欣《嫲嫲》:粵味鄉愁的時代慰藉
親情是文學創作永恒的母題,許多名家佳作珠玉在前,后輩作者在立意構思上很難有所突破。散文《嫲嫲》的作者麥維欣是一位來自廣東肇慶的“00后”女孩,到上海求學不久,還未適應當地的飲食口味,朋友經常陪她尋找記憶里的味道,麥維欣將關于味蕾和往事的記憶一一寫下。
有時,寫作者找尋的創作契機就隱藏在日常生活里。散文特別考驗作者處理文本與篇幅的技巧,若是敘事情節堆砌過多,容易變成流水賬,普通讀者很難耐著性子讀完。《嫲嫲》用第一人稱展開敘述,記錄了作者真實的見聞與感受。“我”從小出生于一個有愛的大家庭,有爸爸、媽媽、哥哥、姐姐,但“我”的心理上對爺爺、嫲嫲分外依賴。廣東人家庭、家族觀念較強,嫲嫲是當地許多家庭主婦的縮影——甘愿為家庭承受各種麻煩與辛苦,犧牲和壓縮原本屬于自己的時間。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以“我”和嫲嫲的親情互動為主線,將一家人與衣食住行有關的生活片段一一連綴起來,以幾首膾炙人口的粵劇為副線,引出作者眼中端州小城2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
《嫲嫲》并未靠宏大敘事吸引眼球,而是憑借生活細節的描寫取勝,生動展現了嫲嫲的幽默、勤勞與堅強。譬如廣東人對吃是十分講究的,很愛煲各種各樣的靚湯。嫲嫲用心用情去熬煮每一啖湯,逢年過節精心制作薄撐(一種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制成的小吃),將平平常常的日子過得精致,帶孫女也沒有馬馬虎虎,反而幸福地調侃自己在家里開幼兒園。無論在家或是出門,她與爺爺的穿搭總是端正整齊,從不敷衍。因為有了嫲嫲的鼓勵與肯定,“我”也無比熱愛生活,性格開朗大方,喜歡游泳、閱讀、唱粵劇。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寫嫲嫲,其實串聯的是三代同堂朝夕相處的生活模式,真實感人。
作品圍繞的關鍵詞是“變”與“不變”,生活過的城市漸漸改頭換面,熟悉的記憶依然在“我”心里揮之不去。曾經兒時流連忘返的大型商城、酒店、公園、店鋪,正一點點消失于人們的視線。“我”每一次寒暑假回家,都發現親愛的爺爺嫲嫲在一天天老去,心里不由五味雜陳。好在熟悉的味道會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家人的愛是“我”一生受用的財富,讓“我”一步步成為更好的自己。小時候嫲嫲教“我”學拼音、吃飯刷牙洗澡,現在“我”會耐心教嫲嫲玩智能手機。粵劇文化雖漸漸式微,劇團的演員也蹤跡罕見,但旋律與歌詞“我”早已滾瓜爛熟,在異鄉孤獨求學的日子里,“我”在回味童年的美好中反復被治愈,無形中得到勇氣和力量,內心愈發強大,不斷克服成長中的挫折與困難。
《嫲嫲》將家庭生活的細膩敘事巧妙融于小城的時代變遷之中。端州的滄桑變化,也正是中國無數中小城市發展的真實縮影。作者透過家常瑣事與城市風貌的雙線交織,讓讀者在品讀之間,得以窺見社會變遷中的多元面貌與深厚人情。
(作者系湖南省文藝評論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