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來鴻:家書中的抗戰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將士浴血奮戰,共同挺起民族脊梁,以磅礴之力,匯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洪流。筆者查考相關報刊登載的紅色家書史料,擇其要者略作梳理。本文所涉及的烽火鴻雁,既有姐妹通信、兄弟通信,也有夫妻通信、母女通信。這一封封紅色家書,字里行間精神樂觀,信仰堅定,句句感人,寄托著親情,訴說著離愁,凝結著國恨家仇,詮釋著抗戰精神,也散發著人性光芒。
“我們沒有一刻不在準備作一個健全的戰士”
1937年11月5日,一位名叫平秋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女學員從延安給她的姐姐寫了一封信,開頭就寫道:“神圣的民族抗戰發動了,我們中國唯一的出路已在勝利的曙光之前揭露出來。”“現在的中國已走上精誠團結抗戰圖存的大道,這正是我們幾年來所希望的事,我們是多么的高興呵,投身在這大時代的轉變中!”一個多月前,9月25日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給全國人民帶來無可比擬的信心。平秋在信中按捺不住勝利的喜悅:“我們的部隊,開赴前線的已有十余萬。現在還奉命繼續開拔中。我們的部隊第一次的捷報,震奮了全國人民,我們是可以引以自豪的,一方面也使我們更感覺到有勝利的把握,而更增強我們的決心。”
平秋向姐姐詳細介紹了在抗大日常學習的概況:“我們每天的工作是這樣的,早上五點半起床,上早操,唱歌,七時吃飯,自修到九時上課,十二時完課,午飯,下午一時上課至四時完畢,自修一小時,五時吃飯,飯后有課外活動,晚上七時點名,呼口號,接著開小組學習討論會,直到十時后才能睡覺,每禮拜六還有晚會,是挺熱鬧挺興奮的集會。”在抗大的課程主要有: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史、中國問題、日本研究、戰時之政治工作、辯證法、制式教練、班進攻、班防御、排進攻、班偵察、游擊戰術、射擊學、步槍學、實彈射擊,在平秋看來,“一天忙個不停,生活是夠緊張積極的。”平秋的描述,正呼應了毛澤東為抗大制定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字校訓。
她也如實記下了延安抗大物質生活條件、學習環境極為艱苦的現狀:“在這里,物質方面的確是夠苦的,每天吃三頓小米的飯,有時是稀飯,八個人有一小鍋菜吃。睡的地方也非常擠。每人一條凳子,上課、吃飯、看書、寫信等全是它包辦,它是跟著人走的。上課的地方,一間屋子,一百多人擠的很厲害,有的坐凳子,有的坐地上,但,大家一樣的寫筆記和讀書,興趣決不會比別的設備好的學校低落。”
同時,她也展現出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雖然物質生活是這樣苦,雖然我的身子的確瘦了許多,可是我的精神是特別好,在這自由的城里,在這新的世界里,誰還有什么精神上的痛苦?我不需要什么,我一點不覺到物質之苦,每天在緊張工作中過生活,我只覺得我要更加努力,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解放!”
在信末,本是嬌嬌女的平秋表達了自己經受錘煉塑造成為堅毅革命戰士的決心:“我們都已深切明瞭我們所負的使命,我們沒有一刻不在準備作一個健全的戰士,我決不輕易地放棄這千辛萬苦求得的學習機會的。姊姊,當你的妹妹以一個堅強不屈的戰士的形態出現在你面前時,你也會不相信這就是不久以前你所愛的一個糊涂女孩子吧!”
這封家書寫完不久,就以《“抗日大學”女學員的一封信》為題,刊登在1937年11月16日出版的《抗戰大學》第1卷第2期。它的示范帶動效應,使絡繹不絕奔赴延安的男女青年們有了直觀參照,成為全面抗戰大潮中的一泓清泉,引領更多青年奔向延安,奔向抗大,奔向抗日戰場。
“相信將來一定有新中國的出現”
1938年出版的《抗戰大學》第1卷第6期和第7期上,連載了1938年年初抗大第十隊學員穎華寫給他大哥的三封信,題為《抗日軍政大學是怎樣的?》
信中,穎華敘及自己從廣東出發,花費一個半月,櫛風沐雨,甚至冒著凜冽寒風趴在火車頂上,歷盡艱辛奔赴延安的旅程:“這次計路上花了四十四天的時光,受盡了風餐雨宿,‘搭火車頂’寒冷要命,這些空前的旅途苦楚,除了身上想穿的衣服外,什么都沒有帶。”
他把自己已在延安抗大學習一個多月的情況向大哥作了介紹:“現編為大隊第十隊,上課已五個星期了。”“這里的生活不比外邊,雖說這里是冰天雪地的塞北,但也每個同志,都燃燒著熱烘烘的心,每天過著興奮、活潑、愉快而且充實的生活。這里的功課,主要的四大課程:政治工作、統一戰線、民眾運動、游擊戰術。我們的學習,采取著競爭模范的方式,誰都不愿落后,真是緊張,真是忙,但忙中就是興奮和快樂。”
雖在延安生活只有個把月時間,觸及這個年輕的抗大學員靈魂最深處的,是延安的作風,以及對未來新中國的憧憬。他在信中寫道:“或許外邊是有些學不到的東西,尤其是一種作風及這里的傳統精神,誰都不能否認它的特點,也許人們看見會說中國不至亡給敵人吧,或相信將來一定有新中國的出現。”
在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下,穎華的革命信仰愈加堅定,對抗戰必勝的信心倍增:“我的生活確實可算燃起了興奮和爭取的火把,時時都鼓動著我勇往的精神。”他動員自己的哥哥、弟弟也到延安,為爭取抗戰勝利盡一份力量:“這里的社會性質,是比別地的不同,窮酸子也是一樣當作人來看待,所以我說希望能夠把南弟弄到這里來讀書。這里對革命的知識分子很歡迎,同樣地純潔的孩子,一樣愛護他,培育他底知識來發展他底天才,為抗日的民族解放,為推進社會的一分力量。”“總之你真有誠意參加革命的話,你要求學習抗戰知識的目的總可達到。”在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洪流里,這位來自廣東,身在延安、心系民族解放的革命青年字字鏗鏘:“最緊要的還是民族意識和決心。”
“省下一文錢,對抗戰都是有用的”
1938年12月16日出版的《反攻》(東北救亡總會宣傳部主編)第4卷第1期上,刊登了時任冀中區司令呂正操的一封家書,是1938年8月25日在河北任丘寫給妻子高崇德的長信,有2300字。
34歲的呂正操在信中寫道:“我們離別整整一年,還稍微多一點,在這一年里,什么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一切事情都不平凡,弱大和善的中國,變成鷙猛勇悍的民族,這是一件不平凡的轉變,在這許多不平常的變化中,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石。中國在許多方面,如政治上,軍事上,全民族的大團結上,都有了空前的進步,一切都用機躍速度向前進,一切都在向著光明的前途邁進,新生的中國,由遠而近的向我們招著手呢!”
呂正操回顧了冀中區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險環境中成長壯大的來之不易,并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們相信,在中國全面抗戰的過程中,將要繼續到虎狼的日寇最后僵死為止。”
他還講述了冀中區軍民團結一心的狀態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作用:“冀中區的工作同志,不論軍政民,都是自覺的自動的參加抗戰工作,不分官級,不求報酬,待遇都是差不多。沒有薪餉,沒有俸給,零用費每月一元至五元,平常都吃小米,雖然物質條件這樣低,但是工作同志,都是非常堅苦積極,毫不懈怠,這不是拿多大官多少錢能夠買來或換來的。”“冀中區正確的運用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以才能團結了全區民眾,動員了廣大群眾,不分男女,不分窮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職業,不分老幼,都是為著抗戰而工作,很少見到吃閑飯的,享安樂的,茍安偷活的份子,這個覺醒的廣大群眾,是冀中區最重要的基石。”究其原因,冀中區的政權“是領導抗日的,一切為了抗日,所以才能得到全民眾的擁護,順利的執行它的任務。”
呂正操還請高崇德轉告對其他將士妻子的叮囑:“你要告訴她們,她們的丈夫,以及冀中區的情形都很好,衣食一點也不缺乏,都是健壯英勇與日寇作著堅決的斗爭,請她們都不要掛念,最好把她們集在一起,給一些正當的教育,生活上要特別儉省,省下一文錢,對抗戰都是有用的。”
“那些為國奮斗的青年都是你最可愛的孩子”
1938年,一位名叫穎的17歲新四軍女戰士給母親寫了一封信,后來刊載于1939年2月5日出版的《孤島婦女》雜志第1卷第4期復刊號,標題為《一個新四軍女戰士的家書》,全信不到700字,內容如下。
媽:
我告訴你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女兒已經得到報國的機會而踏上征途了,那就是說你已經完成了賢母的責任,為國家產生了一個優良的國民,這是可欣喜的。
當我踏上征途的時候,我曾回顧一下我的家——溫馨如鴿籠的家,我居住了生活了十七年,培養出一顆火熱的心。一陣微妙的悲哀占住了我心的一部份,我知道,那是離愁,可是當我轉身向前的時候,一種新的希望新的野心又在我心的深處燃燒,離愁是根本被克服了。沒有眼淚,只有興奮,這是媽的一個身心都健全的女兒,你放心吧,她正向著光明之路邁進。
媽是了解女兒最深的一個,了解女兒的苦衷,那只是為祖國的生存也就是女兒的生存,我知道媽決不會因為我的遠去而說我不孝吧?我盡了忠間接就是盡孝,不然那么就是自私了,自私——以女兒擁為己有的也是國家的仇敵,是不是?母親不是自私的人,我知道,在前線在戰場的每一個角落,那些為國奮斗的青年都是你最可愛的孩子,我將帶給他們以你的愛和你的鼓勵。
是時候了,鼓勵你的孩子們,一切教育都拿國家的利益為前提,灌輸國家的知識、民族的觀念給每一中國的孩子。粉碎他們的洋房汽車的幻夢,這些都是你的責任。毅哥、函妹都是剛毅有為的青年,一塊最晶瑩的玉石,他們遲早總會做些驚人的事業的。那時候你將被稱為趙老太太了,一個中國的模范母親。
不久以前,我的確患過不輕的心病,那只是某種欲望沒有達到的緣故。現在可好啦,心病也沒有啦,我日夜的幻想也實現了,當我想到有整千整萬顆熱烈的心镕在一起,用獻血培植它所開的花將是多么燦爛!過著集體的、理想的生活,緊張地工作著,那真是太美了,媽說是不是?好吧!讓我們分頭做工作,為同一的目標,為國家的生存而一齊掙扎!在這里,謹祝福我們的祖國!
你的女兒穎上
據穎的好友、《孤島婦女》編輯冰燕在編者按中講述,年輕的穎“不懂什么是虛偽,她是那樣的坦白、真誠,臉上永遠浮著微笑。”隨著日寇入侵,她的家鄉淪陷,她親眼目睹敵人的殘暴殺戮,于是在一天夜里悄然離家,毅然奔赴新四軍根據地,投身于祖國的抗日救亡陣線,并給母親留下了這封告別信。1938年10月,穎給冰燕寄了一封信,講述了自己參加新四軍后的經歷。信中說,有一次,她所在新四軍部隊冒雨夜襲日軍時,穎與其他三位女戰友不幸負傷,她們躲在山坳里佯裝已死,避過了日軍搜索,費盡周折輾轉回到軍部,獲得嘉獎。因為她們的急中生智,從此,新四軍中“輕傷不下戰場,重傷不喊叫”的口號便傳開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以上紅色家書,是抗戰時期民族危亡之際,全民族抗戰大潮中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縮影。有的千里迢迢投考延安抗大,隨時準備奔赴抗日前線殺敵,充滿期待;有的在華北堅決武裝抗日,鞏固擴大根據地,信心十足;有的與慈母不辭而別,投身新四軍夜襲日寇,毫無畏懼。這一封封紅色家書,字里行間都滿懷著反抗侵略的愛國壯志,也飽含著對家人的依依牽掛之情。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細讀紅色家書,回望抗戰歷史,值得我們追憶和銘記。
(作者單位:上海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