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傳:銘記與前行中的鐵血長歌
如果從1940年老舍寫作《張自忠》、1944年周而復發表《諾爾曼·白求恩斷片》算起,我國抗日英烈傳的寫作已經歷了80多年的歷程,涌現了一批兼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精品力作。抗日英烈傳的寫作不僅是我國傳記文學創作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也已經沉淀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發揮著記錄民族創傷、傳承民族記憶、鼓舞民族士氣、振奮民族精神的獨特作用。它們唱響了中國人民抗擊侵略的英雄凱歌,書寫了中華民族共御外侮的壯麗史詩,更奏響了一曲曲彰顯浴血抗爭中人性大義與溫情的黃鐘大呂之音。
抗日英烈傳記作品數量蔚為大觀,數以千計。其傳主包括共產黨抗日將士、國民黨抗日將士、民主愛國人士以及援華國際友人等不同群體代表。這些抗日英烈不分政治派別、不分民族、不分階級、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國籍,無疑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抗日英烈傳記作品既有個人傳記,如曉音的《一代名將彭雪楓》、穆欣的《吉鴻昌將軍》,也有群體傳記,如高國慶的《狼牙山五壯士》、劉均善和蔣義的《八女投江的故事》;既有長達130萬字的全傳,如卓昕的《楊靖宇全傳》,又有10萬字左右的簡傳,如翟英琴的《他叫王璞》,徐劍和一半的《楊靖宇:白山忠魂》;既有傳統非虛構寫法的傳記,如趙俊清的《趙尚志傳》,也有結合虛構手法的傳記小說,如陳模的《少年英雄王二小》,還有兼具史料價值的日記、家書等文本,如《謝晉元抗日日記鈔》《左權家書》等。抗日英烈傳記作品題材多樣,樣式較為豐富。許多優秀傳記在再現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抗戰歷程時,都重在寫人,寫戰爭背景下獨特的人的命運、人的感情、人物性格,寫傳主真實獨特的生活。這類作品既有宏觀的全景式描寫,也不乏細節故事;既有對將軍等高層人物的刻畫,也有對普通的士兵百姓的書寫。多元的視角和細膩的呈現,讓讀者對戰爭、對人性、對歷史、對生活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其中,許多描寫東北抗聯的英烈傳記,堪稱形象鮮明的英雄傳奇。徐光榮的《趙一曼》細膩再現了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無懼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感天動地的慈母情懷。她經受住敵人種種酷刑折磨,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臨行前最割舍不下的是親愛的孩子。傳主血沃中華、慷慨赴死的情懷和氣節感人至深。王忠瑜的《趙尚志傳》寫這位叱咤風云的北滿抗日聯軍總司令縱橫捭闔,如霹靂旋風般地戰斗在東北大地。在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下,趙尚志曾被冤屈地開除黨籍,他一不灰心,二不怨恨,仍然在黨的領導下矢志不渝地高舉抗日大旗痛殲日寇,為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血灑疆場,直至壯烈殉國。卓昕的《楊靖宇全傳》堪稱一部涵蓋楊靖宇及其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抗戰傳奇的全景式鴻篇巨制。在孤懸敵后、重兵包圍、叛徒出賣、斷糧斷鹽、酷寒奇冷、傷病嚴重等極為惡劣困苦的環境中,楊靖宇帶領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殲敵逾萬,并牽制數萬日本關東軍精銳部隊不能入關南下,對全國抗戰起到了戰略上的重要配合作用。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黨抗日將領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謝晉元等,在強敵瘋狂壓境、民族面臨危亡的生死關頭,率部頑強奮戰,英勇殺敵,為國捐軀。林治波的《抗戰軍人之魂:張自忠將軍傳》、謝遠保的《佟麟閣全傳》、閆峰的《趙登禹》、吳蘭波的《戴安瀾》,以及戴勝德、譚元亨的《揮劍四行:謝晉元傳》等作品,都是這類傳記的代表之作。除此之外,讓人難以忘卻的還有民主愛國人士和援華國際友人中的抗日英烈。穆欣的《鄒韜奮》真實再現了一代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鄒韜奮為抗日戰爭不遺余力吶喊助威的巨大貢獻。他以筆代劍,高舉抗日救亡的大旗,激勵了無數愛國青年走上抗戰前線,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與團結,喚起了人們對于堅守正義、崇尚進步的價值追求。桑逢康的《郁達夫傳》以傳記小說筆法,形象地再現了傳主作為一位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懷念的反法西斯烈士,如何異域捐軀、終成大義的歷史過程。周而復的《白求恩大夫》和高粱的《柯棣華》用傳神之筆為我們講述了兩位“洋大夫”不避艱險、不辭辛勞,為抗日軍民救死扶傷,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故事。當我們翻開《左權家書》《彭雪楓家書》《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抗戰家書》《謝晉元抗日日記鈔》等家書、日記,頓覺戰場的滾滾硝煙撲面而來。國破家亡之際的家國情懷、民心凝聚的抗戰精神無不令人動容。這些浸透著英烈鮮血的珍貴歷史文獻,無疑是體現和弘揚抗戰精神的最好讀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抗日英烈傳記作品大多深刻闡釋了偉大抗戰精神的深刻內涵。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2015年8月,又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2020年9月,退役軍人事務部公布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隨之引發抗日英烈傳新的寫作熱潮。近十年來抗日英烈傳的寫作與研究,呈現出新的思想高度與精神特質,激勵億萬人民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首先,近十年來,抗日英烈傳記寫作持續向縱深發展。比如英雄群體“劉老莊連”82烈士的事跡廣為傳頌,但之前并沒有這方面較為詳盡的群體傳記。郭家寧、馬新文合著的《劉老莊連》讓先烈的名字和故事永載史冊。張鵬斗的《碧血長空忠魂舞——抗日航空英烈傳》聚焦此前關注不多的航空英烈群體,寫出傳主冒著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浴血奮戰的感人故事。此外,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編《重讀抗戰家書》、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編《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著《抗戰英烈譜》、新華社記者合著《銘記中前行:抗戰英烈事跡選》,還出現了一些地域性的抗日英烈傳,如《血鑄河山——山西抗日英烈傳》《沂蒙抗日英烈傳》《追憶英烈——武安抗戰英烈傳》《鐵血鑄魂——鹽城抗戰百名英烈傳》《遼寧抗日英烈傳》《黑龍江抗日英烈傳》等。這些優秀傳記生動鮮活地再現了英雄傳主永載史冊的歷史功績,他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作品中戰爭描寫的殘酷與慘烈、人性的豐富與張揚、民族精神的高蹈與超越,都給人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其次,近十年來,抗日英烈傳記的相關評論與研究也漸臻成熟。先前的英烈傳記研究多為即時性、松散式的單篇書評。王麗組編的《偉大史詩 鐵血長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傳記作品評鑒》(三卷本),共有130萬字,精選300多部作品,以集束式、深入性評鑒取勝,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兼備,認識意義與反思意義同在。全書由“日本侵華 蓄謀已久”“鐵血長歌 中流砥柱”“同仇敵愾 不屈中國”“愛國義士 援華戰士”“國際戰場 殊死對決”“罪昭天下 公正審判”六章構成。這套書不僅能夠幫助讀者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偉大英雄人物,也能提升普通讀者的歷史辨析能力、閱讀能力和文學欣賞水平,加深廣大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與歐洲戰場的關系認知度,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揚偉大的全民抗戰精神。
抗日英烈傳記表現的是復雜、嚴肅、艱巨的歷史內容,其寫作應專注于厘清歷史真相,再現戰爭真實,還原戰斗細節,用科學、客觀、理性的邏輯書寫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戰斗詩篇。這樣的作品無疑需要長期的積累與打磨、反復的修改與深化,盡管近十年來抗日英烈傳記創作與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已不斷拓展,但未來仍有繼續深化的空間。
(作者系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荊楚理工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