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宮燈引發的諫爭
熙寧四年(1071)正月,大宋首都開封的大街小巷爆竹聲聲,到處彌漫著節日的氣氛。開封府的工作人員長假后第一天上班,泡茶的水還沒有燒開,就接到到議事廳開全體會的通知。
會議內容首先是收心,長官希望大家把狀態調到滿負荷工作上來,誰摸魚就炒誰的魷魚。此外,上級安排下來的一項工作必須立即馬上執行到位,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蘇軾和同僚一起打開相關文件,其內容是關于熙寧四年上元節燈會立項審批、調查批復以及實施方案等。
這次的上元節,至孝的宋神宗想給日益年邁的太皇太后不一樣的華彩隆重。有司根據官家意向,安排開封府做了市場調研,準備撥出專項資金購買四千盞宮燈。開封府對市場上所有售賣宮燈的商戶進行了摸底調查,制作精美花樣翻新的宮燈大多出自浙江杭州、蘇州工匠之手。為了抓住商機賺一把,這些商戶早在年前就拖家帶口帶著原材料來到京城租房、備貨。開封人把他們制作的燈稱為“浙燈”。
開封府把浙燈庫存數量、價格上報有司,有司呈給宋神宗。宋神宗一看價格皺起了眉頭,新政改革如火如荼,燒的是弊政,哪來這么多錢買燈?因此指示開封府府尹,一是浙燈價格對半砍,二是為了保證供應,不允許商戶出售浙燈。
身為開封府二把手,負責治安訴訟稅收的推官蘇軾越看越上頭,大刀闊斧的新政已經讓民生不安,人心惶惶。如果再把浙燈壟斷,不但會讓那些工匠血本無歸,由此引發的不良后果誰都無法預判。
蘇軾比宋神宗趙頊大12歲,皇帝還是從前那個少年的時候,就非常喜愛蘇軾的文章。登基后,宋神宗雖然啟用王安石主張新政,銳意改革,卻仍然一次次想把蘇軾提拔到重要工作崗位上,哪怕蘇軾被新黨貼上保守派核心人物的標簽。看不得百姓受苦的蘇軾一紙呈在宋神宗御案上,天子一口氣看完《諫買浙燈狀》,拍案而起大筆一揮,取消訂單。
不得不說,蘇軾這篇《諫買浙燈狀》堪稱上行文的典范,有禮有節夾敘夾議,又批評又鼓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情懷無情緒。文章分四個層次,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首先說為什么上書,是因為前些日子你曾經召見臣,殷殷囑托“為朕深思治亂,指陳得失,無有所隱者”,我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次買宮燈把燈會辦的體體面面熱熱鬧鬧是想讓太皇太后開心,你太孝順了,堪稱天下表率。繼而轉折說那些賣宮燈的商戶都是一些小生意人,生存不易,一家人的生計全靠這點手藝,政府采購打對折一定會讓他們一鍵返貧。
當然,提倡節儉是大宋的美德,奢靡浪費不是你的初衷。“故臣愿陛下將來放燈與凡游觀苑囿宴好賜予之類,皆飭有司,務從儉約。”既然您從善如流,除了燈會連同游園、賜宴等耗費資財的娛樂都減免了吧。
“陛下聰明睿圣,追跡堯舜,而群臣不以唐太宗、明皇事陛下,竊嘗深咎之。臣忝備府寮,親見其事,若又不言,臣罪大矣。陛下若赦之不誅,則臣又有非職之言大于此者,忍不為陛下盡之。若不赦,亦臣之分也。”最后,蘇軾強調自己之所以進諫,是職責所在,如果陛下怪罪也無話可說。若皇恩浩蕩,那么蘇軾還有話對陛下說。在這里,蘇軾為一個月之后給宋神宗上萬言書埋下伏筆。
蘇軾絕世的文采、赤子般的情懷和懇切的態度深深感動了宋神宗,最終天子虛心納諫,取消半價購買浙燈的詔令,恢復正常市場供應,燈會依照慣例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