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譚旭東:如何以寫作激發(fā)孩子們的成長
《婚姻與家庭》雜志賈方方老師發(fā)來幾個問題,希望我來回答。下面是我對她提出的一些問題的回答。算是關于兒童讀寫的一個訪談吧。
記者:您是基于什么樣的研究、經驗或觀察等提出“以寫作為媒,激發(fā)孩子們的成長”這一主題的?
譚旭東:首先謝謝賈老師的采訪。你提的問題非常好,也很值得探討。而且這些問題和我的生活經歷、教育經驗及我的學術研究、語文研究和實踐緊密結合,因此也有很多話可以說。我也很愿意就這些話題和大家交流。我是從大學就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的,但語文教育、兒童教育和兒童文學則是后來的事。1995年我第一次發(fā)表兒童文學作品,至今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正好30年,而對兒童的讀寫問題的關注,則主要是從研究兒童文學開始的。我比較專注地去關注兒童文學并從事研究應該是2003年開始的。隨著對兒童文學研究的深入,對國內兒童讀物出版、兒童閱讀狀況及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且在近十來年比較深入地了解了國內兒童讀寫的狀態(tài),尤其是對語文教育教學的問題有了比較透徹的了解、認識和理解。這期間,我經常深入中小學校,與一線語文教師交流,而且進入課堂觀摩語文教學,也研究語文教材和作文教學,發(fā)現了兒童遇到讀寫困難,甚至語文教學陷入作文困境,是普遍現象。大部分孩子不愛讀書,不會讀書,也不會作文,甚至很反感語文和作文。這當然有家庭教育的問題,也很大程度上與語文教育教學有很大關系。于是,我開始去研究語文教材的課文選編,研究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并去寫作一些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家長、語文教師和中小學生,提升閱讀質量,學會作文,能夠避免因讀寫能力不夠,而失去升學的機會。
記者:您最新出版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和《兒童詩教二十講》備受關注,這兩本書在兒童寫作教育方面是否有體現“以寫作為媒,激發(fā)孩子們成長” 的理念?如果有的話,可以做些分享。
譚旭東:是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內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主要和讀者交流對家庭教育的看法,尤其是如何扮演父母角色,如何讓家庭彌漫愛與美德的芳香,如何避免父母霸道、不尊重孩子、封閉孩子、教育方式太傳統、家庭人際關系勢利等問題,如何避免喪偶式育兒,如何做好言傳身教,如何避免孩子過早叛逆,等等。這一部分內容,盡量提高家長對自身角色的認識及對家庭教育的正確理解,幫助家長找到合適的科學又有愛的方法。第二部分是“培養(yǎng)孩子自我成長的智慧”,這部分以多個角度,多篇文章來啟發(fā)家長認識孩子,理解童年生命,學會激發(fā)孩子內心的愛和自我成長的智慧。第三部分是“家庭語文是學習的起點”,這一部分告訴家長如何做好家庭語文,如何理解家庭語文和學校語文的差異及緊密關系,告訴家長,家庭閱讀非常重要,家長善于引領孩子的閱讀和語文學習,對于孩子順利完成學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第四部分是“學會與文字安靜的對話”。這一部分告訴家長如何營造家庭讀寫環(huán)境,學會引導孩子讀書和寫作。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和諧的互促關系。
《兒童詩教二十講》一書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我主編的“中國兒童詩教叢書”之一。我一直認為兒童詩教很重要,不只是因為語文教材里有詩歌作品,考試時會考到詩歌知識,甚至現在有的中考和高考作文也允許寫詩了。兒童詩教之所以重要,也值得重視,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讀詩歌,能很快培養(yǎng)讀者對語言的敏感性。詩歌精短凝練,是最值得學習的語言藝術。讀詩歌,也很容易理解語言的奧妙。一個對語言藝術很敏感的人,自然也善于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二是詩歌是最優(yōu)美,最優(yōu)雅的,讀詩歌最能培養(yǎng)一個人的高雅的趣味和品位。愛讀詩,會讀詩,不只是語言能力提高了,還是氣質、修養(yǎng)和生命品質的提升。三是讀詩,也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學會思考。我的《兒童詩教二十講》也是基于對詩歌的語言價值、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因此以二十講來引導讀者理解詩歌藝術,感受各種詩體,學會欣賞詩,寫詩和教詩。這部書適合語文教師讀,也適合詩歌愛好者閱讀和學習,還可以作為教師培訓的教材。
記者:寫作教育應深入孩子的內心情感與想象世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寫作具體如何幫助孩子思考和管理情緒?能否用相關心理學理論詳細闡述這一過程?
譚旭東:你說得沒錯。寫作本身就要用心,而且寫作本來就是展開想象力的一種方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創(chuàng)造是一個人的本體屬性,而且寫作本來就是先有模仿再有創(chuàng)造,因此寫作本身就是一種使心靈發(fā)展和舒展的方式。而且寫作可以釋放自己的心理,充分地表達也對情感和人格的豐富起到推動作用。西方有療愈寫作和寫作療愈的基本理論,這就說明,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安慰,就可以達到心靈療愈作用,且寫作的療愈不但可以治愈心靈的創(chuàng)傷,還可以發(fā)展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情感更加健康,讓自己的人格更加飽滿。
記者:在邏輯理性層面,寫作如何助力孩子在不同領域展現理性思考?在您的研究中,有哪些理論依據可以支撐這一觀點?
譚旭東:寫作本身就是邏輯思維的訓練,一個字一個字去寫,然后一行一行、一段一段去寫,整個寫作過程要完成,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就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語法,注意行文的邏輯,還要有表達的順序,把控好語言的節(jié)奏,這個就是邏輯思維,也是一種理性思考。為什么有的孩子很會話卻不會寫?這樣的孩子一見面,嘴里幾里哇啦,能說會道的樣子,但一動筆寫,就語無倫次。因為說話不需要嚴謹的邏輯,但寫作卻要理性思維,要有邏輯,要有順序,要有規(guī)則,要講語法,還要注意修辭,更重要的是,寫出來的東西往往是給不認識的人讀的。因此寫作更要注意吸引讀者的內心,和未曾謀面的人交流,靠的是情感的吸引,靠的是語言的合理性和情感性,靠的是文字里隱藏的思想。
記者:寫作能引導孩子追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過有品質的精神生活。從哲學或倫理學角度,寫作是怎樣影響孩子德行層次的發(fā)展的?
譚旭東:人類最初只是善于口頭表達,后來發(fā)展了,有了文字,再發(fā)明了印刷術、現代出版機器和現代印書局,于是開始閱讀和寫作。閱讀一般是讀別人寫的文字,讀前人留下來的文字。那些經典名著就是前人留下了的最美最規(guī)范也最智慧的文字。但寫作,就是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文字世界,去表達自己的內心,去展示自己的文字智慧,去用文字與他人對話,與世界對話。因此寫作是面向他人,也是面向未來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寫作本身就是人類自我發(fā)展的一個方式,也是人類不斷突破自我,走向進步文明的標志。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哲學,就是對自我的確認,就是學會自我發(fā)展,并以此認識和理解世界。因此寫作本身就蘊含生命的倫理,就包含了生存智慧和認識論、方法論。寫作不僅發(fā)展人的語言能力,也發(fā)展人的思考能力,提升人的生命品質和道德水平。會寫作的人,更智慧,更富有情趣,也更有個性和保留自身生命最深邃的質地的可能性。
記者:在您的教學或實踐過程中,有沒有孩子通過寫作實現顯著成長的典型案例?如何應用寫作教育幫助孩子進行思考和管理情緒?如何深入孩子的內心的情感與想象世界?如何實現相關的教育目標?有可以分享的具體的故事、觀察、實踐嗎?
譚旭東:我指導過很多孩子寫作,有的小學和初中就成了小作家、少年作家。還有的因為學會了寫作,有了自信,后來不再害怕讀書和學習,考進了名校,變成了作家或別的專業(yè)的優(yōu)秀者。我認識一個天津的小孩,她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在我的指導和鼓勵下寫作,后來,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編劇專業(yè),變成了一位優(yōu)秀的編劇和作家。我自己的孩子也是從小會寫作,因此學習很順利,考上了北京大學,也獲得了北大推免讀研資格。在我的《愛是陪伴和引領:譚旭東家庭教育箴言》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等好幾本家庭教育隨筆集里都有你希望分享的故事,我的一些兒童散文集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記者:能否分享一些家庭中成功開展寫作教育的案例?家長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他們的具體做法對孩子的寫作和成長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具體怎么做的?如何起到這樣的效果等。
譚旭東:我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和《愛是陪伴和引領:譚旭東家庭教育箴言》兩本書里分享了不少這樣的故事和案例。我自己的孩子語文學習都很好,沒有讀寫障礙和困難,原因很簡單:第一,家里有很多好書,包括幾百年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孩子想讀哪一本書,只要她坐下來讀,就會被這些書的內容所吸引。第二,我和愛人都愛讀書,都愛安靜地思考,因此言傳身教,孩子也學會了安靜地讀書。而且每次孩子安靜讀書時,我們都不去干擾她,都不去打斷她。第三,孩子愛讀的書,家長也要熟悉,這樣才可能和孩子對話。如果孩子讀的書,自己也不讀,尤其是對那些經典來說,家長先讀了,熟悉了,孩子讀后,就可以和孩子順利交流,并贏得孩子的尊重。自己從不讀書,更不讀經典,讓孩子讀了,也無法和孩子交流和對話。如果自己不愛讀書,也不讀經典,家里缺乏書香氣息,一般孩子也不會愛上閱讀。那寫作更是無從談起。
記者:在日常教學中,您通常采用哪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引導孩子深入內心情感與想象世界進行寫作?這些方法是如何設計和實施的?
譚旭東:孩子讀小學一、二年級時,先要和孩子一起交流,讓她講述或分享學校里的趣事,鼓勵孩子寫下來,變成短故事,當然這時期寫好百來字的作文,就很好了。然后到了三四年級,鼓勵孩子寫兩三百字的故事,講述學校和家里發(fā)生的趣事,對一些新鮮的人和事物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自己讀過的書寫一些評價。這樣,在日常學習中逐漸訓練寫作,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興趣,孩子就善于表達內心,就善于描繪生活中的美,就善于講述生活中的趣事了。有的家長和老師一開始就讓孩子寫長文章,對孩子的作文要求太高,而且不善于鼓勵,喜歡挑刺,這樣很容易早早摧毀孩子的表達熱情和寫作的信心。
記者:對于對寫作缺乏興趣的孩子,您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能否結合具體實例說明?
譚旭東:如果孩子對寫作缺乏興趣,很可能是因為家里幾乎沒有課外閱讀,或者說,沒讀過什么讓他很喜歡的書。如果讀了很喜歡的書,而且對書中的文字很感興趣,被吸引,那他很可能想去嘗試寫作,想去像書里那樣去表達。此外,對寫作不感興趣,可能和學校里的作文教學欠缺或不科學也有關系。如果學校一開始進行習作訓練,老師不好好指導,或者要求很高,那孩子一定會形成寫作心理困境:產生對作文或寫作的害怕和恐懼心理。因此,要克服這兩種現象,就要多給孩子準備一些好書,讓孩子有充分的課外文學閱讀。此外,在孩子剛開始進行習作訓練時,要讓孩子寫短作文,寫小作文,只要他愿意表達,愿意去寫小故事,寫小詩,就是很好的開端。
記者:在孩子寫作過程中,家長應該如何給予恰當的指導?
譚旭東:孩子寫作時,家長要注意這幾點:一是寫作時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家長盡量不要打擾和干擾孩子的寫作。二是在寫作訓練之前,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就某一本書、某一個話題、某一件事情或某一個人進行交流,引發(fā)孩子的興趣,然后鼓勵孩子去表達,去寫作。三是對小學生來說,每次讓孩子寫作時,不可像語文老師那樣去布置作業(yè),去設定一些規(guī)矩,去規(guī)定一些主題,應該鼓勵和啟發(fā)孩子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寫自己喜愛寫的素材,寫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問題。此外,孩子寫作訓練結束后,盡量給予正面評價,不要批評、挑刺和貶低孩子的習作。
記者:未來,兒童寫作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進一步推動 “以寫作為媒,激發(fā)孩子們成長” 這一理念的實踐?尤其對于家長,您有哪些具體的建議?在他們踐行寫作教育理念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關鍵問題?
譚旭東:未來兒童寫作教育會大眾化,而且會寫作的孩子會越來越多。主要原因和趨勢有幾個方面:一是語文教育改革,一定會突破作文教學和寫作教學的難點和痛點,語文教學一定要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并以寫作來激發(fā)和促進閱讀。二是創(chuàng)意寫作在高校成為正式學科,意味著高校創(chuàng)意寫作人才培養(yǎng)會更加體系化規(guī)模化,這就給中小學創(chuàng)意寫作提供了人才、經驗和教育教學方案,因而也就可以直接推動兒童寫作教育。三是隨著全社會對兒童讀寫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家庭會更加重視兒童讀寫能力,并且也會推動家庭寫作教育和寫作工坊的推廣。四是兒童寫作教育會與學校作文教學、創(chuàng)意寫作、社會寫作活動等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兒童文學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系統。
對于,如何進一步推動“以寫作為媒,激發(fā)孩子們成長”這一理念的實踐化,我覺得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家長要重視家庭閱讀,要給孩子的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閱讀的基礎,尤其是要多給孩子讀名著,讀經典,讓優(yōu)美的文字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二是學校要設計好科學的作文教學、寫作教學的課程,借鑒創(chuàng)意寫作的工坊制課堂模式,切實讓孩子愛上寫作,學會寫作。三是開展各種寫作活動,鼓勵孩子參與寫作實踐,激發(fā)寫作熱情。當然,在激發(fā)孩子寫作熱情,鼓勵孩子參與寫作活動時,不要過分功利化,不要以拿獎為目的。寫作就是一種自由的書寫,自由的表達,一定要讓寫作變成真實生命體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