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新疆詩歌的“群英譜”——簡談《新疆詩人的那張臉》
《新疆詩人的那張臉——新疆詩人40家評析》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文學原創和民漢互譯作品工程”第十一批叢書中的一部新疆詩歌評論集,由新疆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3月出版。新疆詩人、評論家李東海歷經十年筆耕,在評論集中展示了新疆40年來的詩歌創作情況及詩人風貌。它不僅是對新疆現代漢語詩歌發展脈絡的系統性梳理,更是作者以赤誠之心為新疆詩人塑像、為時代立傳的深情見證。
評論集首先評析了新疆“新邊塞詩”三駕馬車——楊牧、周濤、章德益三位“40后”詩人。作者寫道,楊牧是改革開放初期那個激情年代的抒情者和謳歌者,他的詩歌反映了那個時代,也歌頌了那個開創奮進時代中的新疆。周濤的詩“對于西部的觀察和審視,清晰、雄闊,也自信狂傲”。他的代表作《鷹之擊》《野馬群》是“新邊塞詩”的一道亮麗風光。章德益早年的詩歌,對西部昆侖、天山、大漠的書寫,是一種浪漫高蹈的激情寫作,特別是對于大漠野火的抒情,表達了詩人自身心靈深處那種燃燒的渴望。章德益用自己的心血融化了西部大自然的神韻,他的《西部太陽》視域寬闊、立意高遠,用復雜而凝練的藝術表達,呈現了新疆的壯闊雄偉。“50后”的李光武、秦安江、曲近、張俠等詩人,作為新疆詩歌的承啟者,崛起于朦朧詩與“新邊塞詩”交匯期,是不可或缺的傳承力量。
評論集對新疆“60后”詩人做了篇幅很大的分析,認為他們是新疆詩歌的中堅力量,剖析解讀了沈葦、劉亮程、亞楠、北野、郁笛、賀海濤、彭驚宇、熊紅久、申廣志等詩人組成的龐大詩歌群體。他們身處思想開放、文化多元的詩歌黃金時代,整體素質高、創作持久,共同成為新疆詩壇的中堅力量。“70后”詩人創作中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思想雜糅,讓新疆詩歌更為新穎豐富,如安歌、南子、陳末、笨水、王興程、張映姝、吉爾等。他們以新銳的姿態登場,教育背景優越,受現代及后現代思潮影響深,藝術表達上突破了單一的抒情范式,展現出鮮明的時代感與創新性。
評論集還選取了用漢語寫作的新疆少數民族詩人,如黃毅(壯族)、狄力木拉提·泰來提(維吾爾族)、郭曉亮(錫伯族)、阿蘇(錫伯族)、阿依努爾·毛吾力提(哈薩克族)等,對其作品進行評析。
李東海的詩歌評論,以寫作者與評論者的雙重身份,以“近距離的長期觀察”為基礎,實現了對詩人及詩歌作品“由詩到人、又由人到詩”的深度互文,剖析了詩歌作品的內在情感和詩意內涵,擺脫了詩歌理論的套用贅述。在評論集中,李東海以其40年的詩歌創作及理論研究經驗,提出以下詩歌創作的觀點:一、詩歌的寫作就是用感性形象化解理念的過程。詩歌最忌諱的是思想說教。二、詩歌的力量來自詩歌意象的鮮活和張力,這是因詩人對事物的深刻認知而產生的高度提煉能力。他強調名詞、動詞在詩歌中的核心作用,警惕形容詞、副詞和定語。三、凝練為美。把一首詩中的水分擰干,才是這首詩的最后一行。追求簡潔,刪除所有能夠刪除的字句。四、真情是詩歌的魂,寫作的敗筆源于缺乏切膚之感的真情。五、輕盈是詩歌的美妙之處,源于感同身受和長年累月觸景生情的訓練。六、詩性即人性,“人間煙火和悲憫天下”是詩的重要特質,批判“無病呻吟和居高臨下”。
面對“看不懂”的詩歌困境,李東海提出雙向思考:“在人們要求詩歌走近大眾的時候,詩歌是否也應該要求人們走近詩歌呢?”他堅信“詩是要教育的”,通過理論研究和舉辦講座、承辦華語詩歌春晚新疆分會場、創辦公眾號等一系列舉措,努力拉近人與詩之間的距離,搭建“詩心與讀詩人之心共鳴共振”的橋梁。
《新疆詩人那張臉》的寫作原則清晰明了,那就是解讀和傳遞詩歌的真善美,為思想者立傳,為新疆詩人歌唱,為新疆40年詩歌發展的軌跡留影。作者對新疆現代漢語詩歌的發展前景做了理性分析,認為在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新疆詩歌會擁有屬于自己的色彩。新疆的地域特點與民族風情,會賦予新疆當代詩歌獨特的風格。李東海以其清晰的代際視野,豐富了新疆詩歌評論的維度,為新疆詩壇描繪了一幅壯闊的“群英譜”,勾勒了新疆詩歌的精神版圖。
(作者系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