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師娘:隧道再長,也要讓人看到最后有光
眉師娘,本名張眉,95后網絡文學作家。代表作品《奔騰年代——向南向北》獲第五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特等獎,《云去山如畫》獲第九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特別獎。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九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中,95后網絡文學作家眉師娘的《云去山如畫》摘得了特別獎。本書以抗戰時期國立藝專(杭州)的流亡為背景,以《蘭亭集序》真跡的“秘密”和藝專的“西遷”為線索,講述了一對裱畫師夫婦舍生取義守護國寶,一群師生在烽火長征中堅守藝術傳承的故事。
實際上,這已是眉師娘第三次在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中獲獎。19歲時,她開始創作《奔騰年代——向南向北》,這部長達70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于2021年獲得第五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特等獎,而眉師娘是當屆最年輕的獲獎者。
從開始網絡文學創作以來,眉師娘便一直在現實題材領域深耕,是怎樣的力量驅使她在這條道路上持續前行?近日,她就此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采訪。
寫好“小人物”,也就寫好了那個時代
《云去山如畫》是眉師娘第一部以抗戰為背景的作品,之所以選擇寫杭州國立藝專,正是因為熟悉。“西泠印社和國立藝專遺址都離我的高中母校不遠,我常常會去那里。”眉師娘說,她的爺爺畢業于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前身為國立藝專)雕塑系,她從小耳濡目染,聽爺爺講述了很多國立藝專的往事。關于國立藝專西遷的故事,她早在第一部網絡小說《奔騰年代——向南向北》中就有所提及,“那時就想到,以后可以專門寫一本書”。
寫歷史題材,如何處理真實與虛構的關系,是對于創作者而言的一大挑戰。“畢竟國立藝專的西遷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你不能天馬行空地寫。而且這一類小說很容易寫得空泛,或者見事不見人,寫的時候就特別要摳細節。”眉師娘說。
于是在創作中,眉師娘選擇落筆在“小人物”身上。“我們現在每天的生活里,能親身經歷多少大事件,看到或接觸多少‘大人物’?我們所大量接觸的,還不是一個個‘小人物’,這才是社會的底色。”在她看來,無論再宏大的敘事,都是由一個個鮮活的人和事組成,“歷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前赴后繼的‘小人物’、幾乎沒有被文字記載的‘小人物’推進的,寫好了‘小人物’們的命運和抉擇,也就真實地寫出了那個時代”。
眉師娘目前正在歐洲留學,身居異國他鄉,她懷著對家國的深切眷戀完成了《云去山如畫》,也希望能通過自己的作品向年輕讀者傳遞真實和勇于求真的力量。“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當然,每一個時代也有每一個時代的青年,而每個時代的青年又都有共性,比如正直和充滿理想,勇敢而又對未來滿懷希望等。要把這些共性置身于當時的背景下,然后真實地寫出來,才能引起當代青年的共鳴,觸動他們的‘敏感點’。”
閱讀和游歷,是創作現實題材的養分
老練的文筆、對現實題材故事的掌控力加之“眉師娘”這個筆名,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是一位1998年出生的青年作家。其實她筆名的來歷很簡單:“我的名字里有個眉,讀高中的時候,別人都叫我‘眉老板’。開始寫作的時候,本來想用‘眉老板’當筆名的,想想太‘莽’,沒用,就想到了用‘眉師娘’這個名字。”
笑稱自己喜歡“裝老成”的眉師娘,文學和藝術細胞的萌芽似乎也比其他孩子來得更早些。在她的記憶中,自己從能識字起就與書為伴,“爺爺和大伯、阿姨,還有爸爸媽媽,他們經常會在一起討論作家、畫家和他們的作品,還會帶我去看各種展覽。他們在討論的時候,我就在邊上聽,聽到有興趣的,自己也會去找來看,就這樣,看書好像變成了從小到大的習慣”。
眉師娘從小深受現實題材文學經典浸潤,等到她自己開始寫作,便也自然而然地落筆于現實題材。在她看來,自己的優勢在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對細節的把握,“我喜歡那種無中生有的感覺,把一個故事或人寫得讓讀者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邊的事,這種真實感很吸引我”。
《奔騰年代——向南向北》連載期間,當讀到主人公張晨、劉立桿等人前往貴州的情節,很多讀者留言:寫得太真實了,就好像你真的去過一樣。“他們不知道,這一條國道我真的走過。”眉師娘回憶,自己從小跟著家里人走南闖北,每到假期,一家人就會開車出門自駕游。“包括寫《云去山如畫》時也一樣,江西、湖南、貴州、云南,國立藝專西遷途中去的很多地方我都去過,對當地的山川風物很熟悉。像書里寫俞行漸他們去找桃花源,我們以前還真的去找過,不過一樣沒有找到。”
閱讀和游歷,構成了眉師娘創作的養分,沉淀在她心底,每當提筆寫作,就自然浮現在筆端。留學期間,一有時間,她還是會去各地旅行,“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多看看書,多去外面走走。閱讀和游歷會讓人變得成熟,我想這大概也是看到我的文字,很多人會覺得成熟的原因之一吧。”
在寫作中,保持身為創作者的悲憫
隨著學習和生活狀態的調整,現在的眉師娘有了更多時間專注寫作。對她而言,寫作早已成了一種習慣,也成了生活必需的一部分。
無論是在咖啡館、住處、圖書館,還是坐在廣場上、旅行途中的車里,甚至是在看演唱會時的等候間隙,只要開始寫作,任周圍喧囂,她始終不為所動。“這大概也是我只要開始連載一部小說,不管發生什么,從來都沒有斷更過的原因。”眉師娘說,哪怕是最忙的時期,每天她也會拿出三四個小時來寫作,不管這段時間是完整的還是零散拼湊而成,“養成習慣很重要”。
從開始網絡文學創作到現在,眉師娘已完成8部作品,其中包括兩部百萬字以上的長篇小說。她喜歡網絡文學的自由和無限性,“這讓我覺得自己在寫作的時候,不必只能追著一個故事或者一個人物的成長去寫,被迫做出很多的取舍;可以不是線性和描述性,而是呈現性地把一段生活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變成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眉師娘的新作長篇小說《萬物希聲》正在連載當中,與以往作品一樣,這也是一部“小人物”的“大書”,通過一個家庭的分分合合、起起落落,通過家庭成員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折射出一座小鎮,一個時代的變遷。相比于以往的創作,眉師娘覺得自己在寫這本書時“心態更平和了”,“另外是知道了怎樣把自己和作品拉開距離,有了距離之后,才能更客觀地看待自己所寫的一切”。
對于自己的創作,她選擇用兩個詞來概括。第一個詞是溫暖。她的小說創作中,因為涉及的人物和情節眾多,有些人物的命運和結局會透著悲涼,“像《梅城》和《何以方圓》,可以說是兩個很‘糟糕’的故事,但就是在寫這樣的小說或人物時,我也還是盡量多地保留著一定比例的暖色調,讓人看到希望,而不是絕望。隧道再長,也要讓人看到最后有光。”
另一個詞則是悲憫。在眉師娘看來,小說有小說的邏輯,小說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的邏輯,“作者沒有辦法,也不應該對小說中的人物做出道德的評判——哪怕是你很厭惡的人物。要不然,這樣的作品和人物就會脫離他們自身的邏輯,變成作者的提線木偶,這樣的創作,是沒有誠意的”。
“作為作者,就是要經常地站在人物角度,去理解和合理化人物的行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想作者就是要有這樣的創作態度。理解而不扭曲,善待自己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這就是創作者的悲憫。”眉師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