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火焰》: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像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后,中國東部地區的高校陸續根據政府要求或自身實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遷移。10月,西南聯合大學成立。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難的時期,隨著日軍鐵蹄踏入南亞,日寇的飛機在昆明的天空更加肆虐,西南聯大的師生就是在這樣充滿危險的環境下堅持開展復學工作。
《綠色的火焰》出自穆旦《春》中的詩句——“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火焰與春草合二為一,它們象征著中國知識分子旺盛的生命力和中華民族永不熄滅的抗爭精神。非虛構作品《綠色的火焰》由云南作家、《滇池》文學雜志原主編張慶國撰寫,為重返歷史現場,作家跨越十五省二十五地尋訪,勾勒出張元濟、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戰時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像。
近日,“碧草丹心,星月長明——《綠色的火焰》新書發布會”舉辦。活動采用南北聯動模式,于北京和昆明兩座城市同步進行。
《綠色的火焰》作者張慶國談道,為了創作這部非虛構作品,他進行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在十月文藝總編輯韓敬群和本書責編田宏林的幫助下,他找到現居昆明的抗戰史專家齊春風進行采訪,對方為他講述了兩個多小時的抗戰史,并發來幾十本書籍供他參考
“凡是寫到的地方我必須要到達,我從盧溝橋、宛平城開始,從抗戰‘七七事變’的起始點開始,然后開車去天津,接著去南京、上海、杭州、武漢、長沙、南昌、吉安、太和縣等等,到達了將要寫到的所有地方之后,我才開始寫作。”張慶國談起他的走訪采風經歷,他縱貫中國十五個省共二十五個地區,進行了持續一百多天的田野調查。
“我長途跋涉,行走半個中國,就是為了到達所有文中將會寫到的事件現場,看到實物,即使是已經變化的現場,對我的寫作也很重要。站在那個位置,我的內心會有觸動,捕捉這種情感并尋找更好的表達,是寫好本書的關鍵。”張慶國談道。
張慶國表示,寫作的過程也是向前輩學習的過程,“比如書中寫到錢穆,他到了昆明以后跑到郊縣的一個寺廟里面住著,寫下了《國史大綱》。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歷史書,它寫出中國的美、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在國家危急的時候激勵了一代青年。據說十萬青年人因此投身抗日,保衛國家。在寫作中,我學習到了文化在人類最危急的時候如何存在和延續,在先輩的身上感受到了文人的使命感。”
“山河破碎,文明仍在延續,炮火連天,人類的文化活動仍然存在。有人在戰壕里寫作,有人在炸塌的劇場唱歌。任何時刻,人類的文化活動都不會終止,后人應該追溯這些偉大的經歷。”張慶國在《綠色的火焰》的跋中寫下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