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新力量如何更好對話新觀眾
今年以來,從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橫空出世,到暑期檔《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的接連亮相,一批銳意進取、植根本土的青年導演不斷用新作突破邊界,釋放出強勁的創造力與市場號召力。他們以青春的朝氣、現實的溫度與藝術的想象勾勒出當下中國電影最具活力的圖景,凝聚成推動行業發展的澎湃力量。
作為第二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期間的主要活動之一,以“從生活中來,到觀眾中去——電影和觀眾在一起”為主題的第八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近日在吉林長春舉辦。與會青年電影人分別圍繞現實題材影片創作、動畫電影創新、觀眾變化與創新表達等議題闡述了各自的創作思考,電影行業資深從業者也分享了合作得出的電影理念與心得。
新一代創作者們正以真誠與勇氣投身實踐,在銀幕上創作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三大隊》導演戴墨表示:“好電影,說到底得有好故事。而真正能打動人的故事,得扎在生活里,扎在我們這個時代里。”在他看來,現實主義是電影的根本,普通人的堅守與奮斗,正是中國式英雄主義最生動的寫照。同樣立足于觀眾視角,《南京照相館》編劇許淥洋則認為,歷史題材不應淪為“時間的琥珀”,要與當下現實對話。他以平民化的敘事手法,為歷史記憶賦予當代意義,用影像對抗遺忘、守護真相。導演揚子在談及《捕風追影》的創作時表示,他常常反思,在技術狂奔的新時代,如何守護人性中不可替代的溫度?他強調:“影片的類型只是外殼,真正的靈魂在于人文內核,而創作的靈感,最終要來自腳下這片真實的土地。”《惡意》導演來牧寬也認為:“有生命力的故事,一定是從生活中長出來的。”
當下,Z世代正加速成長為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要觀眾,他們的審美趣味、價值觀念和信息獲取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轉變。追光動畫聯合創始人、總裁于洲總結:“當下觀眾展現出更強的文化自信,更加注重群體共鳴,更渴望能夠引發共情的內容,同時也更傾向于快節奏的觀影體驗。”
與此同時,創作者與觀眾的關系也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正在從單向輸出轉向真正的交流與共鳴。《年會不能停》導演、編劇董潤年表示,成長于互聯網環境的年輕觀眾既拒絕居高臨下的教育,也排斥刻意地討好,而是期待與創作者建立真誠、平等、直接的對話。“很多成功作品是因為做到了與觀眾真誠平等的對話,才與受到尊重的觀眾產生了互相理解和認同,因此產生了情感共振”。
在論壇“通向未來的技術之路”單元探討中,來自電影科技與產業的代表、視效從業者和電影技術研究人員,圍繞中國電影技術行業發展各抒己見。中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邊巍介紹了“CINITY高格式電影系統”的最新進展,分享了在LED放映、超高幀率與全產業鏈標準化建設上的突破,強調中國技術要在國際舞臺爭取更多話語權。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周勇則聚焦“華夏飛影云”平臺,展示了數字拷貝網絡分發系統在安全傳輸、影院服務與海外拓展上的成效,提出要讓中國技術成為連接世界銀幕的橋梁。VR導演范帆回顧了十年來中國VR影像的探索與成長,分享了互動敘事、沉浸體驗的新可能。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副處長王木旺則提出構建“國家電影數字資產平臺”的設想,他認為這將成為電影產業“新基建”,在版權保護、資產流通與智能生產方面重塑行業生態。
從技術標準到產業鏈條,從發行模式到沉浸體驗,中國電影人正在不斷探索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正在成長中的年輕電影人以敏銳目光捕捉新趨勢,以堅定步伐拓展新邊界,并思考如何讓技術真正融入藝術表達。這些新生力量,在創新實踐中延續中國電影120年來的優良傳承,承續著一代代電影人的匠心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