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喜:我更愿意用詩歌表達,但現實不能任性
原標題:
陳年喜:稿費可以解決當下生活,但未知的老年讓人焦慮
作家的身份改變了陳年喜的人生,卻沒有完全驅散生存的焦慮。
今年年初,陳年喜發微博說,因為寫詩掙不到錢,改寫散文,散文掙錢也不多,又賣土特產。一個冬天賣了400斤香菇,掙了3000多元,還不如寫散文。語氣淡然,如一聲嘆息。
很多人驚訝,已經如此被大眾所知的作家,生活竟還如此困窘。在微博上,陳年喜常年賣兩樣東西,一樣是老家山上的土特產,比如花菇,65元一斤包郵,陳年喜的文學才華偶爾也被用于介紹花菇上,他微博寫“這次的菇有多新鮮,春風知道”;一樣是自己的書,他在電商平臺以打折價回購,簽名、鈐印、題贈后,50元一本包郵,賺幾塊錢差價。前兩年,兒子讀完書回到老家,也幫他一起賣東西,寄快遞。
誤解發生在他身上。作為詩人,他的名氣始終局限在一個小眾的讀書圈子里,而這一點名氣,也并未讓他擺脫生活的繁難。他對澎湃新聞談起自己的境況:收入來源主要是稿費,但作品量并不大,抗肺纖維化的藥很貴,吃藥要花去很多錢,“稿費收入可以解決當下生活,但未知的老年依然讓人焦慮”。
前不久,陳年喜出版了新書《人間旅館》——也是一本散文集,或許能比詩集更好賣一點。他一直以不疾不徐的節奏出版著新書,書寫著自己的前半生,除了成名作《炸裂志》和后來的一本詩選《陳年喜的詩》之外,其余都是散文集。這也是面對現實的某種妥協:“我更愿意用詩歌表達,也更有詩歌夢想,但現實不能任性?!?/p>
《人間旅館》以“旅館”為線索,寫他漂泊的前半生中,與旅館有關的回憶。
“作為行走求生計的人,幾十年來以及今天,我總是在和旅館打著交道,進礦前,下山后,所有來來去去的趕赴中。拿到了工資,住得好一點兒,十元幾十元的;身無分文時,住三元五元甚至不用付錢的馬店。旅館也是一個社會、一個江湖,經營者、行騙者、得意者、失敗者、亡命天涯的人、呼風喚雨的人……每個人都有來路,每個人都有去處;每個人都沒有來路,每個人也沒有去處?!彼谧孕蛑袑懙?。
江湖之中,不乏傳奇的故事、生動的人。他寫開金礦的途中,遇見的開家庭旅館的毛子,毛子熱衷于找金礦,將十幾年得到的線索畫成地圖。后來,毛子得了肺癌晚期,身體急轉直下,他再將“藏寶圖”交給陳年喜。但陳年喜從未按圖索驥,踏上淘金之路,終究一把火燒掉了。
更多是漂泊的、辛酸的、萍水相逢的、擦肩而過的往事。從《炸裂志》開始,這是陳年喜一以貫之的寫作語調,也是他人生的底色。
1999年,陳年喜兒子剛剛出生,妻子身體不好,不到30歲的陳年喜決定去秦嶺地礦上。在一篇名為《1999年》的詩中,他回憶了那年冬天,年輕的心與天氣一樣苦寒:“通向山外的路因車轍而蜿蜒/我悄悄許下心愿:神啊/請保佑母子平安/保佑我掙下十袋桂花奶粉錢”。
從1999年下礦,到2015年因為嚴重的頸椎病離開礦場,陳年喜做了16年爆破工。2020年,這段礦工生涯給他留下的沉重遺產終于顯形——確診塵肺病。陳年喜一直保持著對詩歌純粹的熱愛,躺在礦場宿舍的床頭,他寫下一首接一首的詩歌,將生存艱辛與生死命運鍛造成苦澀而曠達的句子。
“我在五千米深處打發中年/我把巖層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組合/我微小的親人/遠在商山腳下/他們有病/身體落滿灰塵/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們的晚年就能延長多少/我身體里有炸藥三噸/他們是引信部分/就在昨夜/在他們床前/我巖石一樣/轟地炸裂一地……”這首2013年因為母親生病寫下的《炸裂志》,在6年后成為他首部詩集的名字。
年歲增長,他對文字和寫作的心態也有了變化。
2021年出版的散文集《微塵》中,他對文字仍懷有敬重和信心,對于他來說,“文字是時間風塵的證詞,是對消失的、存在的事物的祭奠,是對卑微之物的重新打量”。而幾年之后,在關于《人間旅館》的陳詞中,心氣黯淡了不少——“我沒什么才華,知道自己的局限,寫作并不是我喜歡的事,只是身體多病,身無所長,做不了別的”。
“年齡漸漸大了,生活也發生了變化,有些夢還在,有些已經醒了。原以為非常有意義的事,突然覺得并無多少意義,比如寫作?!彼麑ε炫刃侣劷忉專皩τ谧髡邅碚f,大概率是作品與身同滅,對于人們來說,別人的故事只是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無關。無話可說,這是很多人的狀態?!?/p>
雖然“我很彷徨,不知所往”,但陳年喜還在不停地寫,還在為文學世界增添一些誠實而質地堅實的文字。
近日,澎湃新聞專訪了陳年喜。
【對話】
文學即生活本身
澎湃新聞:這本《人間旅館》寫的都是關于旅館和旅途中的人,與《微塵》等之前的散文相比,這批文章在內容和寫作上有什么不同?
陳年喜:《人間旅館》以旅館這一具體又隱喻的事物為載體,描寫了一群生活兒女的生活和命運故事,主題和故事場景更集中或者說更關聯一些,顯得不那么散,但時間和地理的跨度更大一些,有礦山,有故鄉峽河,有當下,有更遙遠的時光。寫作上更平和,語言和感情盡量淡然、原生,這也是生活本身的情狀,其實,文學即生活本身。
澎湃新聞:《老四》中寫與老四只是萍水相逢,有些交集和故事,但大多不值一提,像花草樹木一樣被雨打風吹散。閱讀你的文字,往往也有這樣的感覺,似乎是一些記憶中的淡影,但又充滿人生況味。吸引你下筆的,是人物和故事,還是一種感受?
陳年喜:細究起來,生活、時光、生生死死不過都是感受,這個世界的存在與變化,對于我們個體也是一種感受。感受是超越具體的人與故事的,它可以包羅萬象,可以一無所有,感受是對萬物世界的具體又形而上的理解。在這個世界中,人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生活與命運,這是件讓人看得見又摸不透的事情。我有時澄明如水,有時又懵懂無知,我跟隨著感受,那些喜怒哀樂,那些平靜與熾烈,記錄下他們的故事,包括山川地理。
澎湃新聞:《深山旅店》頗具傳奇性,寫到了淘金的事,但最后你也沒有照著毛子那份地圖去找金礦。在前半生,你見過有人發現金礦的傳奇嗎?
陳年喜:作為這個行業漫長的從業人,我自己發現過,也發現或聽過別人的傳奇。比如有一年在山西,有人下河洗澡時在水草的根部泥沙中發現了沙金,他悄悄淘了半年金,掙了很多錢,而當地人渾然不知。據我所知,有大量的人在從事找金和淘金的事,這是一個江湖,也是一個夢,歷史幾千年,這樣的夢從未醒過,也未斷過。
“我一直試圖找到更有效的書寫方式,但很難”
澎湃新聞:從《微塵》到《人間旅館》的序言中,似乎能看出一些心境的變化。從相信文字、文學的力量,對“卑微之物的重新打量”,到現在認為寫作并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沒什么才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與生活、年紀的變化有關嗎?
陳年喜:年齡漸漸大了,生活也發生了變化,有些夢還在,有些已經醒了。原以為非常有意義的事,突然覺得并無多少意義,比如寫作??旃澴嗟臅r間和時代,越來越物質的人類,對于作者來說,大概率是作品與身同滅,對于人們來說,別人的故事只是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無關。無話可說,這是很多人的狀態。
澎湃新聞:你前半生歷經滄桑,見到了很多生生死死,這是讓很多作家都會羨慕的寫作素材。最近幾本散文集,寫的也是半生經歷這些生死命運,《人間旅館》也是如此。用你自己的話說,寫的是“驚心動魄和平?!?。在你的經歷中,還有多少驚心動魄可以寫?
陳年喜:當然還有很多,但對于作者來說,沒有差異就是重復,所以我很彷徨,不知所往。我一直試圖找到更有效的書寫方式,但很難。我想,故事本身可以相似,但故事背后的某些東西可以豐富、延展。
澎湃新聞:“驚心動魄和平?!彼坪跻材芸闯赡愕奈膶W觀。這種語言和語氣是怎么來的?除了來自生活和個性本身,有沒有一些作家、作品的影響?
陳年喜:具體的作家與作品的影響好像也沒有。再大的驚心動魄,放在時間里不過都是平常事,不值一提是事物的歸宿,也是世界的本態。作為一個詩人,我還是喜歡杜甫、蘇軾一些,他們的詩歌是對世界的感受,而不是圖解。
澎湃新聞:你在前言中說,半生與漂泊有關。最近一些年,你不再需要四處在礦上奔波,還有漂泊感嗎?漂泊是一種狀態,還是一種心態?
陳年喜:其實這些年雖然離開了礦山,一直還在漂泊,這份漂泊除了去很多地方見很多人,更多是心靈上的,漂泊對我來說,是一種宿命吧。每天都會焦慮,想很多事情。心靈的漂泊比身體的漂泊更苦更累。最大最遠的漂泊,是狀態和心態的合體。
澎湃新聞:這些年,你家鄉很多人都去中亞了,從個人的角度看,這背后是怎樣的工業轉型背景?原來的一些工友現在都去哪里了?
陳年喜:時代或者說工業的發展,是建立在材料上的發展,因為資源枯竭,因為產業轉型,因為別的原因,向他處求索是必然的。同輩的工友老了,病了,大多已回到了老家,或去了城市做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身體還可以的,年輕一些的,去了西亞、中亞,更遠的非洲。
陳年喜
“我更愿意用詩歌表達,但現實不能任性”
澎湃新聞:年初你曾經發微博,說起冬天賣香菇賣了三千多元,沒什么寫作的活兒可接。很多人挺詫異,這么著名的作家,寫作依然沒有帶來足以維生的收入嗎?現在出書和約稿給你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善?
陳年喜:我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了賣農產品上,雜事上,網購時代,利潤也極薄,掙不到錢。我主要收入來源還是稿費,但我作品量不大,每年也就五六萬字左右,雖然有很多約稿,因為懶散,都沒有完成。我吃藥要花很多錢,抗肺纖維化的藥很貴。稿費收入可以解決當下生活,但未知的老年依然讓人焦慮。
澎湃新聞:前幾年你擁有了一間書院工作室,能否介紹下這個書院的由來?現在有什么用途?
陳年喜:其實就是一個民宿,因為一直沒有客源,房子空著,當地政府給了我一間房子可以自由入住,因為離我老家遠,我也很少去,大部分時間還是空著,不過環境很好。
澎湃新聞:后續的寫作,是以詩歌還是散文為重?會出版新的詩集嗎?
陳年喜:以散文為主,很少寫詩歌了,但我還是有很多對詩歌的理解和想法,覺得自己還有很多詩要寫,看機緣吧。
澎湃新聞:拋開市場因素,詩歌和散文哪種文體更適合你表達自己?
陳年喜:我更愿意用詩歌表達,也更有詩歌夢想,但現實不能任性。
(本文轉載時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