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蘋果樹
初夏,我在一塊典雅的草坪上見到一株蘋果樹,倘若不去注意那個木牌上的解讀,就是一株平常的樹,假設在曠野之中,它也會孤獨、寂寞、無聲地活著,與所有原始森林中的樹一樣,誰也不會特意關注它。不過,這是在上海名聲顯赫的科學會堂,潔白色的木柵欄護著這棵小樹,一塊藍色的木銘牌上寫著:“牛頓蘋果樹 2024年3月25日 落戶上海科學會堂”。
我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從國王大道步行至三一街,見過三一學院的大門,迎門的墻面和窗沿都已斑駁呈蒼老的土灰色,那里有一棵低矮的蘋果樹,枝葉翠翠的,主干與分枝并不強大,但這是“牛頓蘋果樹”。當年我見到的也不是原株,原株在牛頓家鄉英國伍爾斯索普莊園,已有差不多400年樹齡,在三一學院所見的蘋果樹是從原處嫁接移植而來。
而“牛頓蘋果樹”來到中國,始于2014年以楊福家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們發起了“引種牛頓蘋果樹”的倡議。10年之后,“牛頓蘋果樹”嫁接成功,落戶上海科學會堂,并擁有雙重身份驗證,一份是英國國家信托基金會給予的“出生證”,一張是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頒發的“身份證”。有幸在上海科學會堂重見“牛頓蘋果樹”,我的眼前一片光亮與豪邁。滿坪的綠草搖曳著,蔥蘢的香樟樹在沙沙作響,仿佛一種親切而熱情的中國式的問候——“‘牛頓蘋果樹’中國歡迎您!”科學沒有國界,科學精神沒有國界,科學傳承沒有國界,科學友誼是永存的!
我們一群人欣喜地圍攏在“牛頓蘋果樹”四周,我們是編撰“院士少年成長書系”的編者與作者,為少年兒童傳遞科學精神而匯聚在一起,深知“牛頓蘋果樹”在上海科學會堂落戶的意義。科學需要有童心有幻想,然后把童心的幻想變為真正的現實。當我站在科學會堂一幅愛因斯坦的相片前,想起愛因斯坦老年之后還葆有童心。當我站著科學會堂的一面院士墻下,滿目院士星光中,有多少童年的幻想,變成了今天令人贊嘆的成就。“院士少年成長書系”編創人員按照這個思路、構想去規劃、努力、實現著。我多次見過這套書系的科學總顧問樊春海院士,在他那樸實而簡潔的辦公室中,我向他介紹了這套書的構想,是每輯采訪10位院士,用報告文學的形式,形象、生動、真實地再現院士少年時代的日常生活,展示院士少年時代的優秀品格和閃光的理想軌跡,給少年兒童以尊崇科學、熱愛科學、敬畏科學的教育和啟示。院士對這套書系寄予熱切的期望,他分批次地推薦了院士名單,并介紹他們的杰出科學成就,還鄭重其事地說:“科學與文學學科的交流與融合是很有意義。”科學需要幻想。我們的幻想點燃了。
編創者們懷著對少年兒童負責的使命感,懷著對科學院士們的敬崇的心情,極其認真、一絲不茍地投入采訪中,接受采訪的院士們嚴謹的科學作風,讓人嘆服。每位作者都對敬仰的院士們用恰到好處的語言畫像,肯定他們對國家科學事業做出的特殊貢獻。現在,我們完成了第一輯和第二輯,后面還會有第三輯……一輯一輯地編寫下去。
在我們即將離開草坪上“牛頓蘋果樹”時,驚奇地發現樹的枝杈上花苞綻放了,花色粉白中淺紅,嬌柔迷人。我們蘸一滴“牛頓蘋果樹”的花色,像是給孩子們的未來種上一顆科學的種子!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