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慢下來之后——觀《一品布衣》有感
選擇看微短劇《一品布衣》的原因很簡單,在熱播排行榜上,它的名字最短。和一眾把各種元素堆成超長標題的短劇相比,《一品布衣》的名字像個正劇。沒想到,它確實有些正劇質(zhì)感,也難怪播放量破了10億。
短劇大多追求“10秒1個爽點”“每集結(jié)尾必有‘鉤子’”的碎片化表達,而這部劇卻敢于在前5集鋪墊世界觀,慢節(jié)奏講述一個普通人為了家、為了國而打拼的故事。主角徐牧意外穿越到亂世王朝,債主提著刀在門外晃,妻子姜采薇的身契揣在懷里發(fā)燙。整整5集,他滿腦子只想用釀酒的本事?lián)Q口飯吃。徐牧沒有“開掛”,不會偷聽心聲,也沒有特異功能,只有鍋都揭不開的生存窘境。別的短劇里,穿越者已經(jīng)當上“贅婿”“戰(zhàn)神”,橫掃一方,而徐牧當?shù)氖恰皾M面塵灰煙火色”的賣酒翁,過的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我們見慣了“金手指”主角輕而易舉的成功,因而徐牧的艱辛“逆襲”顯得尤為難得。
《一品布衣》不刪繁就簡,愿意扎扎實實講故事、塑人物。除了主角徐牧,還有從膽小怯懦變得獨當一面的妻子姜采薇,憨厚忠誠、武藝高強的好兄弟司虎,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隱士常公子,困頓掙扎、亦正亦邪的小官差田松……他們都沒有被“神化”,而是在泥濘中前行,足跡清晰。
甚至無名者也被刻畫,為家國情懷的主旨補上了一塊磚。望州失守前,老官差拖著病軀獨守空城,犧牲前吼出“那年我二十有四,手提樸刀退敵”;筒字營士兵沖向箭雨前吶喊“望州若有幸存者,請牢記吾名”,最終集體殉國。沒有全景轟炸,豎屏的局部特寫也能讓觀眾用想象力“腦補”戰(zhàn)場畫面。
主角雖然沒有“金手指”,但《一品布衣》在一些情節(jié)處理上仍然過于“理想化”。比如,徐牧作為穿越者,運用現(xiàn)代知識在古代經(jīng)營釀酒時,竟未遭遇任何“排異反應(yīng)”。再如,創(chuàng)作者試圖塞進《瑯琊榜》式的復(fù)雜權(quán)謀,卻受篇幅時長所限,未能充分展開縝密計謀,讓心懷“逆境破局”期待的觀眾看得不夠過癮。
自從微短劇流行,有關(guān)它內(nèi)容粗制濫造、思想浮光掠影的爭議就沒停過。《一品布衣》的探索讓人感慨:劇的魅力或許并不取決于長或短、橫屏或豎屏,而在于人物有血有肉,在于故事中每粒塵埃都有生活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