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600家中外企業在第十五屆數博會上展示新成果,參會者“滿載而歸”—— 數實相融,開辟出版業發展新航道
一場全國性、國際化的出版盛會首次落地中原大地,恰逢書香河南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同期召開,二者能碰撞出什么火花?相互疊加、深度融合之中,這既是一次行業前沿聲音的匯聚,也帶來了中原文化的驚艷亮相。數字點亮出版,文化連接未來。8月28日至31日,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數字出版博覽會現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通過一次次“相遇”、一個個追問、一場場體驗,“觸摸”行業發展脈動,“解鎖”這場博覽會的魅力所在。
探索融合發展差異化路徑
本屆數博會參展企業超過600家,設置多個專題展區,一批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與觀眾見面。科技賦能、數字融合與場景創新交織,盡顯勃勃生機。
浙江大學出版社展區內,一場“何以錦繡——中國古畫里的七夕節”的沉浸式體驗,讓圍觀讀者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虛實交織的一幕。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跨媒體藝術工作室策劃總監樓曉對記者介紹,出版業擁有種類豐富且優質的版權資源,是亟待開發的寶庫。其蘊含的知識、文化通過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再創作,將進一步激活文化生命力。
福建展團的AIGC全棧賦能平臺前,觀眾現場用語音描述“江南水鄉春景”,系統隨即生成風格各異的插畫與配音短視頻。四川展團的思政智匯小程序演示區,幾名年輕人通過增強現實設備“走進”紅色場景,沉浸式參與“數字劇游”互動,直呼“學習方式太新鮮”……
“如今在文可AI平臺,只要輸入1—3篇參考文獻以及明確的寫作指令,它就能自動生成高質量文章,大幅提升創作效率。”龍源數字傳媒集團首席執行官助理、文可AI項目負責人胡曉萌的展示吸引觀眾前來體驗。
從區域實踐到全國布局,各地出版機構結合自身優勢,探索技術融合的差異化路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立足區位優勢的同時,在古籍數字化、文化傳承、人工智能、教育賦能等角度不斷發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融合發展中心總經理韋波對記者介紹,在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上,廣西師大社秉承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方針,正著力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徑。
“隨著DeepSeek的爆火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異軍突起,出版業數字化轉型迎來關鍵期。”中國科傳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副總經理陳亮坦言,目前,不少出版社的產品已經找到與大模型的嵌入點,未來,要更加深度地利用好大模型技術,更新出版產品,給讀者帶來更多驚喜。
期待更多優質內容跨國傳播
本屆數博會打開了數字出版的國際窗口,為深化出版業國際合作提供了更多空間和機遇。洽談簽約、探討交流、經驗學習……讓數字出版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
出版業正處于重要的轉折點,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嘉賓遠道而來,“收獲滿滿”成為最真實的感受。“這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尤其是觀看各種現場演示、聆聽演講、參與人工智能的討論,我可以真切感受到世界的數字出版正在發生什么。”第一次參加數博會的斯里蘭卡海王星出版社社長丹尼斯·庫拉頓加告訴記者,他回國后會更好地向大家介紹數字世界。
令人矚目的國際論壇活動,匯聚了來自全球的前沿思考與深刻洞見。本屆數博會增加了中外學者對話數字出版、教育國際化創新發展論壇、中日數字出版沙龍、中英數字出版沙龍、“一帶一路”數字出版沙龍等。全球出版業人士在這里互聯互通、共同成長,拓展合作機會。
多元視角與深度對話使與會者“滿載而歸”。斑馬兒童研究院副院長翦悅提到,很多國際嘉賓分享了在數字出版方面正在做的事情,他們面對共同課題的創新探索令人印象深刻。
“數博會為小語種的出版方向帶來諸多學習內容,尤其是數字化和融合出版方面。接下來,我們將與中國的出版單位進行版權合作,讓更多優質內容實現跨國傳播。”南亞出版中心總經理任文玉說。
在國際合作展區,以深藍色為主色調的開科思集團展臺吸引了許多觀眾的問詢。該集團全球首席技術官兼產品執行副總裁尼沙伊·沙阿告訴記者,此行最大的感受便是感受到了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先進性,“我們要做的是將學習到的經驗帶回去,并把它應用到我們的AI工具研發中。”
產教融合是人才培養重要路徑
在本屆數博會現場,步入“數實相融 智贏未來”出版學科共建高校聯合展展區,科技感與人文氣息交織撲面。聯合展匯聚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13所高校,圍繞數智應用開發、文化創新與知識服務、產教協同育人等領域進行重點成果展示。
2022年以來,中宣部、教育部推動全國各地重點高校與相關管理部門、出版單位、行業協會開展出版學科共建工作。本次聯合展是全國出版學科共建高校的首次集結。
在數智應用開發方面,現場展示了“出版專業學科大模型”“智能有聲書制作平臺”等研發成果;在文化創新與知識服務方面,展示了“光明影院”“解碼中華文化基因”等系列融合出版物;在產教協同育人方面,展示了“中國出版大講堂”等學科專業共建項目。
圍繞出版學科建設,如果說展覽是成果的“秀場”,交流便是教育理念的深度碰撞。
“我們在教學中涉及內容、技術和營銷各占多大比例,才能培養出復合型、全媒型、國際化人才,符合行業和時代發展目標?”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支庭榮在首屆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研討會上的發問引發思考。
“出版要完成‘把好書送到讀者面前’的使命。”在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院長張久珍看來,產教融合是出版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北京師范大學數字出版研究院執行院長萬安倫表示,數字出版人才必須掌握“四力”:技術力、策劃力、數據力、國際力。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志強表示,人工智能不是取代,而是賦能。應對挑戰的核心是提升素質,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學生。
出版學科共建高校首次集體亮相,更像是一場人才培養的“現場教學”。這場辦在“家門口”的展會,被河南大學出版學院出版專業研究生賈渃蘭視為寶貴的學習機會。在學習了其他高校的項目成果后,她在逛展過程中對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展出的數智化產品印象深刻。“我的畢業論文聚焦教育融合出版,這次參會在開眼界、長知識的同時看到了出版業的未來,更為今后從事這份工作堅定了信心。”
為全民閱讀注入科技動能
本屆數博會創新采用“兩會合一”模式,與書香河南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同期同地舉辦,通過深度融入中原文化基因,構建出獨具特色的在地化展示與服務生態,為專業展會如何更深入、更切實地服務行業發展提供了富有啟示的“河南實踐”。
河南展區集中展示了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數字出版與融媒體項目。如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的AR立體書《山海經:中國神獸圖鑒》和《西游記:中國神怪圖鑒》,吸引不少讀者現場體驗。
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長許紹山說,通過經典文化IP的數字化開發,不僅驗證了數字技術的文化適配性,更拓展了數博會的行業邊界。“這種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數博會的人文溫度,又為全民閱讀注入科技動能,為文化數字化建設提供了新探索。”
在中原傳媒數媒部副主任王子敬看來,“兩會合一”實現了“科技+文化”的協同。數博會從技術層面賦能傳統閱讀,通過AI閱讀助手、VR典籍體驗等科技手段激活了全民閱讀。同時,全民閱讀大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為數博會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內容支撐,實現行業性與公眾性的有機統一。
“這次展會我們帶來了NFC冰箱貼、照片貼等產品,內置芯片可以實現手機碰一碰就能聽有聲書。”河南人民出版社數媒部主任李小龍介紹。大象出版社的微縮文物博物館項目等,生動展現出數字技術對閱讀方式的重塑,吸引眾多觀眾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