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見證日軍投降儀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投降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正式簽字,宣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華北日軍投降儀式地點原定在中南海懷仁堂室內,但是日軍竟提出在儀式上佩帶軍刀、勛章以保持軍國主義者的面子,這一無理要求既違反同盟國共同規定,也損傷了飽受摧殘的中國軍民的尊嚴,遭到中方嚴詞拒絕。同時決定,華北日軍投降儀式地點改在故宮內舉行,并選擇在故宮太和殿前受降。因為殿前廣場下邊可以望到上邊,且空間很大,可以容納幾十萬人,讓更多民眾見證日軍投降儀式。
1945年10月10日,這一天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20周年紀念日,華北戰區受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舉行。當天,秋高氣爽,北平市民聞知受降的消息后,早上7時就從四面八方涌來,大約有20萬民眾聚集在太和殿前廣場區域。9時以后,午門已擁堵得無法通過,人們只得在端門、天安門內外駐足觀望。此外,東西華門、南北池子、南北長街處也都聚滿了人。
受降儀式地點在太和殿前丹墀上,布置得極為莊重。國民黨第92軍在軍長侯鏡如的率領下,列隊于太和殿廣場上。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盟國代表也參加了受降儀式。上午10時10分,景山上汽笛長鳴,太和殿前受降儀式開始。司儀隋永禮上校高呼:“引導日本投降代表入場!”全場立時肅靜。3分鐘后,日本投降代表、平津地區日本官兵善后聯絡部部長、前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根本博中將,與參謀長高橋坦及該部高級軍官21人,由太和門外下車,低著頭,步行入場,在太和殿的禮臺前排列一行,向主官敬禮后,退后恭立待命。
此時,廣場上民眾歡呼雀躍,情緒高亢,現場氣氛十分熱烈。軍樂隊凱歌高奏,禮炮齊鳴。隨后全體肅立,為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中國將士默哀;日本投降代表各個低頭躬身,向中國人民謝罪。司儀宣布投降代表簽字,根本博等行至受降臺前,向中方受降主官孫連仲將軍行禮。孫連仲身材魁梧,是抗日名將,曾因血戰臺兒莊而馳名海內外。工作人員將3份投降書分別置于臺上,根本博在“投降代表”欄簽字蓋章后呈交孫連仲。孫連仲健步走到受降臺前,在“受降主官”欄莊重地簽字蓋章。根本博等21名投降代表在萬眾怒目之下,雙手捧著自己的佩刀,向孫連仲鞠躬示禮,依次畢恭畢敬地將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戰刀放在了受降桌上,當場呈繳。事畢后,根本博一行由丹墀西側便道,經西群房前退場。
受降典禮僅有25分鐘,但廣場上的民眾久久聚集不散。人們振臂高呼:“中國萬歲!”“勝利萬歲!”歡聲雷動,響徹云霄。20萬北平市民在故宮太和殿見證了這一重大的歷史時刻,隨后,市民們涌上大街小巷,敲鑼打鼓,歡慶勝利。北平受降儀式是中國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天,中央電影公司攝制了一部紀錄片,記錄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
這是故宮博物院永載史冊的輝煌一天,也是一個令人激動難忘的日子。巍峨壯觀的太和殿在百年風雨中,見到過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見到過英法聯軍的狂妄無恥,見到過割占臺灣的《馬關條約》,見到過八國聯軍的燒殺掠奪,也見到過侵華日軍的囂張跋扈。上百年的歷史中,太和殿唯獨沒有見證過外國侵略者在它面前俯首投降!這一刻,中國人民盼望得太久了!
(作者:單霽翔,系故宮博物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