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時代言說與詩性探索的交互——論周大新小說的生態詩學
    來源:文藝理論與批評(微信公眾號) | 王欣  2025年08月30日10:34

    摘要:周大新是一位有著強烈生態關懷意識的作家。他善于把一以貫之的生態情愫融入特定時段的社會變革和社會熱點中進行綜合考量,顯現了極強的直面現實的“在場”精神。他在生態言說中注重自我“真性情”的發揮,生態精神和悲劇意識、存在體驗錯綜交織,生態主題背后呈現了人性、歷史、文化,甚至哲學的豐富意蘊。這使他的生態詩學呈現出共情、擔當與超越的特點,擺脫了部分生態小說存在的“有生態無小說”的窘境。

    關鍵詞:周大新;生態詩學;悲感;共情;擔當

    作為軍旅作家的周大新具有領時代風氣之先,用文學思考、表現時代思潮和重大問題的創作意識與能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糾結于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在他的小說中頻頻出現,清晰展現了時代的焦點與走向。這種貼合社會變革的想象性表達容易滑入問題小說的窠臼,但周大新的生態書寫卻豐富雋永、樸厚深遠。他的生態詩學,一端執著于國家民族與社會時代,一端指向本己體驗、生命安放與詩藝探索,既敘寫生態這一時代主題,又托顯出情感豐富、思想深邃飽滿的創作主體形象,并因創作主體“人”的真切而使讀者獲得對生態問題的親切體認。

    當前,相關研究主要致力于對周大新小說的鄉土情懷、女性形象、浪漫精神、現實主義敘寫等元素的探析,少數幾篇涉及其生態言說的論文,研究視域相對狹小,基本囿于某一部作品,從精神生態或文化生態的單一視角進行解讀,無法從整體上呈現其創作的生態精神。周大新的諸多作品具有鮮明的生態情愫并自成特色。從整體上闡釋周大新的生態詩學,不僅可以豐富、推進對作家的研究,窺察當代文學生態書寫之一斑,而且可以對當下的生態寫作提供啟示,即對時代重大主題的關懷擔當與個體生命意志的詩性表達、詩藝創新不但不矛盾,反而可以互為補益,共同把創作推至相當的高度。當然,其難度、限度及可能的缺憾,也值得深思。

    時代在場與生態敘寫的互動

    周大新有著強烈的生態關懷意識。不似某些生態小說的靜態觀照和封閉言說,周大新把對生態問題的思考融入當時的社會變革和熱點之中,顯現了極強的直面現實的在場精神。這些反映社會進程的作品也因貫穿著生態思索而別具情懷,不易被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所湮沒。其長篇小說《湖光山色》是在中國城鎮化全面鋪開的背景下誕生的。21世紀初,他敏銳地感知到城市化戰略將強力推進,剛完成都市題材長篇小說《21大廈》,就立刻將創作視域轉向鄉土,這或許展現了作家表現當代中國發展整體圖景的史詩意識。中國的農村該向哪里走?“中國是個地廣人多的大國,再怎么城市化也不可能沒有農村,倘是有一天真的沒有了農村,大批農地被荒棄,田園風光被破壞,那就是我們民族的悲哀。”1周大新對鄉村社會在變革中可能遭遇挑戰的理性分析取代了膚淺的樂觀情緒,并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指陳出來。在深入研究西方城市化歷史和我國某些城市化先行地域的經驗后,他得出了自己的結論,認為以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經濟騰飛是一條好路。那么,“如何富起來……如何搞好鄉間的環境保護”2就成為鄉村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周大新先后創作了《鄉村的未來》《再愛田園》等一系列散文,以抒情而又不乏理性的文字表達了相關思考。

    誠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即就作為創作主體的作家而論,其文學創作行為當然不可能只是純粹的不及人、不及社會的虛構與想象,但也絕不是時代社會背景之簡單的反映和被動的反應,而是他們對其身內與身外種種問題的發之自覺的應對、有所企圖的行為、預謀了效果的活動——當然是以文學特有的方式”3。對于像周大新這樣不安于獨語,執著與現實對話的作家來說,更是如此。他將對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的生態建設這一問題較為成熟的思考納入長篇小說《湖光山色》的文學構想中。這部小說大概寫于2003—2005年,這個時段前后發生了松花江嚴重污染、村民因環境污染罹患不治之癥、礦難頻發等諸多生態事故,且空氣污染令民眾苦不堪言,這與我國經濟、科技實力的大幅提升產生了極大反差。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周大新思考的是經濟發展是否能持續,技術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又造成多大傷害,以人們的美好生活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是否值得,環境惡化背后隱藏著怎樣的人心和人性……為了更好地把握問題癥結,揭示鄉土生活本質,周大新專程回到故鄉南陽,沿丹江口水庫,即作品中的丹湖湖岸,實地考察走訪。一番憂思、一番辛勞,《湖光山色》于2006年初面世。這是一部直擊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如何協調共贏,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為人類保留一份田園風光等時代熱點問題的作品,飽含著作家的生態思考與人文關懷。優美質樸的語言和對人性人心的詩意描寫是《湖光山色》的亮點。2008年,小說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是對作家創作實力的肯定。《湖光山色》還被改編成24集電視劇,在央視八套播出。外在的光環和榮譽,沒有影響周大新的內心感覺和創作路數,他沒有像一些作家那樣,在有了成功的作品之后,就逐漸步入“專業主義”的窠臼,呈現一種“冷漠”的美學征兆,即“‘人民的故事’不再進入書寫者的視野,整個世界‘內化’或者說‘縮小’為個人的情感生活”4。對周大新而言,情況可能恰恰相反。“茅盾文學獎”鼓勵作家書寫中國命運、觸摸時代脈搏的導向極大地影響了他此后的創作,他由傾心歷史題材轉向關注現實生活,開啟了更具時代感和知性美的社會追問與人生探詢。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加大反腐力度,一大批腐敗官員相繼落馬。其實,2009年周大新就曾初涉該領域,創作了小說《預警》。事后看,這是名副其實的“預警”。3年后,軍隊高官谷俊山落馬,其品行之惡劣引發了作家的極大憂慮,加之感覺創作這類題材的外部環境已成熟,于是創作了直面反腐的長篇小說《曲終人在》和系列散文雜感《一些憂慮》《作家應該關注和表現權力這個東西》《丙申年(2016年)里說“貪婪”》等。這類題材很容易寫成揭黑幕、暴隱私、窺規則的官場小說、權謀小說,淪為大眾獵奇的讀物。但《曲終人在》是嚴肅文學,周大新說:“我想通過這部書,把我的憂慮寫出來,把我的憂慮傳達給我的讀者,讓他們也生出一點憂慮來,從而都來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操一點心。”5主人公歐陽萬彤是清河省原省長、省委副書記,作家通過這一人物傳達了自己對理想政治生態的期待。在作家心目中,其時官員為政最應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治理環境污染,回歸生態平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歐陽萬彤施政的重要舉措。為此,他與貪婪的人性、瘋狂的欲望、放縱的權力作戰,一個清廉為政、一心為民的官員形象因此被烘托出來。捍衛生態環境的斗爭是作品的重要內容。其中,潛龍河沿岸水土治污問題與權錢交易、GDP達標、上級威逼相糾纏,最為復雜。海富礦業集團動用層層關系網,對歐陽萬彤利誘不成,又以關閉礦場省政府將丟掉政績相威逼。對此,歐陽萬彤擋住重重阻力,義正詞嚴:“想想那些得癌癥的人和發育不正常的嬰兒吧……我不要這政績,你也別要那么多錢了,錢掙多少是個夠?立馬給我停產!什么時候安裝好了治污設備,再開業……”6歐陽萬彤祈盼社會發展與生態平衡和諧統一,人受惠于自然也施惠于自然,才能過上美好的生活。潛龍河沿岸水土治污難在于其與權力干預的糾纏,這也成為歐陽萬彤深感無力,愧對百姓,決意辭職的一個原因。由于過于操切地想表達自己對社會問題的判斷和見解,作家對歐陽萬彤形象的塑造有些理念化的痕跡,人物發表政見的長篇大論過于直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本的鮮活,但卻較好地彰顯了一位作家敢于直面現實的責任感和社會擔當。

    時代不斷向前,周大新始終在場。他敏銳觀察,勤于思悟,善于把一以貫之的生態情愫,融匯于先后出現的社會問題之中,予以迅疾表現。最近十余年,人口老齡化加劇,成為引人關注的問題。周大新以此為主題,2017年創作了我國首部全面關注老齡社會的長篇小說《天黑得很慢》。小說通過家庭陪護員鐘笑漾講述的故事,細膩呈現了老境降臨之后人所面臨的諸種社會問題、身體問題和心理情感問題。多種問題錯綜交織,最終竟然直指喧囂時代背后的生態隱痛。主人公蕭成杉越近老境越感生命珍貴,不惜支付重金,買假藥、練假功、做假操,所有辦法均告無效之后,蕭成杉赴伏牛山深處的長壽村考察,方得出結論:未污染的土地、空氣和水,當年收獲的新糧食和山珍,山里的泉水,山麻布衣服,用原木做墻的房子,一切都從大自然中來,才是人長壽的原因。長壽村人在與自然和諧的依寓關系中獲得自然的恩惠,因而長壽;都市人制造了繁華,卻失去自然的庇護,以致老無所依。這是作家從生態的視角對老年化問題的深刻思考。

    生態言說中的悲劇情懷與獨立自我

    對于正在發生或剛剛過去的社會事件的文學書寫,不但考驗著周大新對問題的認識能力,也挑戰著他的藝術感受力和把握力。以當下某些表現生態問題的小說而論,由于距離時代太近,極易受問題意識的制導,放空個體經驗,認識價值代替了情感和形象的審美轉換,淪為傳達生態主題的單薄文本。幸運的是,周大新創作中“真性情”的發揮使他較好地避免了陷入這種功利化的泥淖,作品中的生態精神和作家的悲劇意識、存在體驗錯綜交織,生態主題背后呈現了人性、歷史、文化,甚至哲學的豐厚意蘊。

    作家在諸多文本中反復言說人生之悲苦,命運之神秘難測,甚至有散文直接以《沒有文學,我會活得更苦》為題,節制的文字背后,人生的苦楚了然于目。“我知道災難每隔一段總要找上一個人的門,我也知道它早晚還會找上我……我懇求它的只是,看在我從未做過傷天害理的事的分上,看在我半生坎坷的分上,不要給我太重的打擊”7。這段文字足見一位飽經風霜的跋涉者戰戰兢兢地走著命運的鋼絲繩,心頭似壓著憂患余生的沉重負擔。這種人生悲苦成為一種范式性的經驗,左右著周大新的藝術感知和表現。有人問他,為什么你的故事總以悲劇結局,指向生命的艱難?他回答說,在生活層面上,看到的人生不如意多、傷痛多、慘劇多;在理論層面上,“我認為人生本身就不是一場喜劇,人出生后不斷地勞累辛苦,竟然是向虛無向黑暗向墳墓邁步,上帝用一點點快樂和幸福,逗引著人向前艱難邁步,直至死,這不是悲劇?”8人生難以完滿的殘缺感決定了作家敘事的悲劇性姿態。《湖光山色》中,善良能干的暖暖為實現村里經濟發展和生態和諧的統一不計私利地努力,不料曾恩愛有加的丈夫人性變異,暴露出丑陋的原色,對她拳腳相加,夫妻情感破裂;《曲終人在》中,歐陽萬彤有正氣、有魄力、有擔當,但在權力的潛波暗流中卻時常感到危機四伏,志向難伸,最后英年早逝。2020年寫就的長篇小說《洛城花落》中,一對幸福甜蜜、人人稱羨的夫妻反目成仇,竟是因為在一次旅游中,丈夫救助一對慘遭車禍的男女,卻不料對方是艾滋病患者,丈夫不慎感染病毒,為不傳染妻兒,丈夫隱瞞實情,在外積極治療,在家冷對妻兒。不明就里的妻子不堪冷暴力,決意離婚,把丈夫告上法庭。最后丈夫留下遺書說明真相后不知所蹤。偶然事件摧毀人類脆弱的幸福,難以承受的命運之重撲面而來。

    周大新這種對人生的悲劇認知或許來自其內外兩種創傷性體驗。外在而言,周大新是為數不多的真正上過戰場的當代作家。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他作為戰士兼記者奔赴前線,親歷生死。戰后,仿佛從另一世界歸來,他來到烈士陵園祭拜,一大片密集整齊的烈士墓碑令他無比震撼,“突然想起后方各大城市公園里那些如織的游人,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在云南的這個地方躺著如此多的年輕人,而正是這些年輕人的犧牲,換來了他們愜意游園的日子”9。他目睹戰爭的殘酷,見證軍人的忠誠,以及前后方生命存在狀態的迥異,這一切對于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賦予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意識,使他能夠始終以求真的自律關注社會與時代問題;二是賦予他濃厚的悲劇氣質和神秘的命運感懷。作家內在所遭遇的身心創痛,最刻骨銘心的恐怕是兒子的英年早逝。從紀念兒子的長篇小說《安魂》開始,縈繞于周大新作品的悲劇氣息愈加濃厚,揮之難去。

    作家在自敘性的文字中反復言說生命之苦,但也坦然承認苦難于他創作的獨特風格、于他深刻的生態感懷所具有的價值。他說:“我這大半生經歷的苦難太多,活得非常累……但苦難讓我對人生、對社會、對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10。他曾強烈地渴望以死亡為題材進行創作。在聚焦人之老境與死亡的小說《天黑得很慢》中,“人的壽命極限究竟有多長”是作家懸置其中又試圖用審美思維求解的難題。作品最揪人心弦的是對退休法官蕭成杉無法抗拒地一步步走向老境的細膩描述。生理上經歷脫發、心腦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腦出血、偏癱、失聰、失明、老年癡呆的過程,心理上由不服老到承認衰老但試圖抗拒朽邁,最后意識漸失,麻木地等待死亡。為了延壽,從高科技產品到所謂的民間秘方,他無不接納,但均告失敗。雖然作品中穿插了諸多最新科技進展和展望未來文明的消息,似對以科技助人長生仍抱希望,但這其實是一種揶揄的手法,表達了作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洞悉。自然給人提供了生存的契機,可又成為束縛人的最大枷鎖。人似乎生而自由,卻總是試圖超越自然的規定。周大新深刻意識到人的自由追求與自然界的必然規律之間不可調和的巨大矛盾,悲劇感油然而生。

    有學者認為,周大新的作品“是一個態度分明的世界”11。其實,文本表面的態度分明并不意味著作家掩藏在話語流之下的真實情感經驗就沒有糾結、苦惱,這種迷茫的情思反而強化了作品的思考本性和情感張力。中篇小說《步出密林》寫的是人與猴之間糾結、較量、和解的故事。小說情節并不曲折,人物關系也不復雜,它的特殊之處在于作家從生態視角出發觀照民間“耍猴”這一技藝的合法性,以及由此表現的生態精神與文化傳承兩者難以協調的困惑與悲哀。民間“耍猴”有著上百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最負盛名的地方有二,一是河南南陽市新野縣,二是安徽阜陽市利辛縣。周大新自小就目睹家鄉猴戲的興盛,在熱鬧的表演中,他感到的不是歡悅而是悲哀。在散文《我們來自密林》中,他寫到,“玩兒猴”的“悲哀是雙重的,猴的悲哀和人的悲哀。猴和人的祖先血緣相近,如今竟被人玩兒;人比猴智力高出百倍,卻要靠猴來掙吃食”12。可“耍猴”是流傳久遠的民間表演藝術,為此,他陷入兩難:保留“耍猴”,是對生態精神的背離;取消這一技藝,又是對民俗文化的拋棄。周大新癡迷傳統文化,他認為作家要“在文化傳承方面有貢獻”13。他的作品對民間制作香油、制作銀飾、烙畫工藝、南陽漢畫像磚等民俗文化均有精湛描寫。但在小說《步出密林》中,作家安排沙高最終放棄耍猴,沙高一家回到家鄉小鎮開磨坊。猴與人都回歸家園,反映了作家富含生態情懷的價值判斷。因對動物主體性的尊重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引起較大轟動,后被改編為電影《人猴大裂變》。然而,新野猴戲2008年1月成為南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5月成為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現實生活的矛盾是多么的復雜。就“耍猴”這一民間技藝而言,在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之間,作家選擇了后者,他內心該有怎樣的為難和掙扎,又體現了怎樣獨具民族特色和悲劇美感的生態精神。

    的確,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是人類追求的完美境界,但作家清晰地看到,人的固有局限性,使人類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往往遭遇矛盾糾結,以至難以逾越的困境。生活的磨難使周大新對天地懷有敬畏之感,能嚴肅誠懇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不為意氣之論。他在創作中既表現了人與自然相愛相殺的悲愴,又呈現人在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個人的孤獨、痛苦,對社會責任、義務的承擔,以及人性在這一歷程中展現的高貴與力量。這種個性化的表達使作品獲得了切己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共情、擔當與超越:生態家園構建的努力

    費爾巴哈說:“只有具有豐富的慘痛經驗的實體才是神圣的實體”14。人生不幸讓周大新深悟眾生苦難,他積郁于心卻未放逐自我,而是以己觀物,體會生命真相,發展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對宇宙萬物的同情。這是一種極具命運感的生態關懷詩學。這種生態關懷詩學的核心是共情、擔當與超越,不僅關懷自身,也感同身受,關懷自我之外的一切生命之悲苦與困境;不僅關懷生命的當下日常,也超越性地關懷其前途與未來安放。在周大新的作品中,鮮明地呈現了為受難的生命尋找家園的艱難歷程。

    《湖光山色》其實可以看成是一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失去家園又重建家園的文本。商人薛傳薪以狂熱的攫取勁頭,強占村民責任田和房舍,修建高檔山莊,增加“有色”服務,侵奪了村民的物質家園,擾亂了他們純凈的精神生態。楚暖暖通過建設楚味一條街為村民找回了家園。街上布滿了楚地景觀,店鋪里的男女穿戴楚時服飾,村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饋贈,開魚宴館、賣蓮子粥、辦采摘園……楚王莊的村民終于走上了順應自然、發展鄉村旅游之路。特別是譚老伯對楚王莊一段殘留的楚長城的發掘與研判又為楚王莊人尋找到了存在之根與精神家園。村人依寓于古城墻,感懷歷史、感恩先祖,實現了民族情感的復蘇,自我身份得以確認,靈魂有了安頓。重建后的楚王莊融文化、歷史、民俗、商業于一體,不再淹沒于眾多村莊中,而成了獨特的“這一個”,既銘刻著祖輩的勞績,又承載著親情、友情和記憶。作家理想家園構建的背后蘊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生態價值。楚王莊的百姓如愿以償地獲得了物質和精神的家園,這種“好地方”是作家眾多作品中少有的存在。作家認同《湖光山色》的理想主義色彩,他說,“我覺得人活一世很不容易……我更愿意讀者讀了我的作品,能從中感覺到一點溫暖,能覺得人活在世上還有點意思”15。這樣的言說讓人不難理解為什么少有的結局圓滿之作底色仍是不散的悲感和憂戚。

    周大新《安魂》中的美好家園并非存于現實,而是理想的天國。這部長篇小說是作家在孩子病逝三周年之際,以殉道的悲劇精神,直面內心的傷痛,寫下的泣血之作。作品前半部分是對孩子在世時的回憶,尤其是對其與病魔搏斗的痛苦歷程的敘述,后半部分則天馬行空,馳騁想象,描繪天國景象,表達對真、善、美的追求。其實,對許多作家而言,解構容易,建構很難。論深挖細描人性人心的黑暗扭曲、社會問題的尖銳難解,許多作家是高手。可要解決這些問題、達成理想境界,卻往往力不從心。周大新的創作體現了其對建構的持續努力。《安魂》中人的魂靈從塵世抵達天國最美境界享域,必須先經過滌域和學域,使靈魂回歸純凈。享域最突出的特征是生態:居所與自然融為一體,人的靈魂與所有生物和諧相處,放棄科技至上與工具理性,物質欲、權力欲、性欲都被洗滌,天地回歸原初狀態。在這種存在觀中,物我渾融無間,一視同仁。濃重的彌合苦難的宗教情感底色上,是作家發出的“世界不應如此”的判斷和“世界應該如此”的想象。周大新對新天新地理想美的構筑源于喪子之痛的宣泄和撫慰,又處處閃現著對現世難以實現的理想之自由暢想,字里行間痛苦與熱望同在,呈現了作家長久以來郁積于心的存在感懷和生態情愫。“我受難,所以我存在”,周大新對理想家園的建構切入了生與死的思考,有著淡淡的哲理意味,呈現嚴肅與沉重的特質。它永久記載著一位父親對孩子痛徹心扉的想念和一位有責任感的作家超越苦難與人類有限性的努力。

    “誰以最大的悲觀態度看待人的將來,誰倒是真正把改善人類前途的關鍵掌握在自己手里了”16。周大新對人生的悲劇感知并不等同于虛無與絕望,他要人們充分意識到人的內在能力與外在束縛,既順應自然的必然規律,又強化人的主體行動,用愛的力量超越自然與生命的限制,凸顯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洛城花落》中,這種愛的力量表現為男女兩性的愛情。作家壓抑不住對愛的渴望,借人物之口呼喚:“我們不是為恨而生,我們是為愛而活!盡管有很多人在質疑愛情,但有更多的人在追求愛情。”17這種推崇擔當與關懷的詩學主張在《天黑得很慢》中表現為對于超越血緣的愛之頌揚。陪護員鐘笑漾對蕭成杉不離不棄,悉心照料,用愛陪伴他走向生命的暮境。她對蕭成杉的關愛最初是利益驅使,后是對弱者的同情,最終升華為母性的神圣,令人肅然起敬。鐘笑漾的愛成為蕭成杉的精神家園,呈現了人性的偉大與愛的力量,將讀者引向莊重崇高的境界。這正表現了作家創作的旨歸,通過作品呼喚人們心中的“非本能的愛意”18,讓讀者認識到:“人活著的最大動力和最后目標是愛和被愛”19。

    創新的執念與開放的視野

    周大新的創作以愛為圭臬,以生態精神為內蘊,在時代責任感與個體生命的細微關懷間游走。批判立場和思想力的明晰表達是他創作的特點。這雖然使文學話語參與現實變革成為可能,但也極易偏其一端,導致作品藝術追求和形式創新的薄弱。但周大新對藝術形式有自覺的追求,他說:“寫什么和怎么寫一直是折磨作家的兩個問題,尤其是怎么寫,折磨我更多些”20。為了解決怎么寫的問題,他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伊塔洛·卡爾維諾、邁克爾·坎寧安、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等外國作家在敘述角度、結構、節奏、心理描寫等方面對他有很大啟發。他有意識地突破全知全能的敘述方式,在敘述技法的變革上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努力。《曲終人在》使用采訪體,《安魂》使用對話體,《天黑得很慢》使用“擬紀實”,《湖光山色》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結構全篇,《銀飾》用地支“戌亥子丑寅卯”來記事……每部作品在形式上都不與上部重復,這是作家對自己的要求。

    若說形式上的創新保證了他創作的藝術高度和生態理念的審美轉換,那么,講好故事的努力則增加了閱讀趣味,實現了作品的生態表達與普通讀者的對接。其對故事懸念、關節的巧妙設計更多來自中國傳統小說、民間說唱文學的滋養。加之他的語言極富“生態”特征,自然平和、端莊秀美,即使寫丑陋、黑暗也不盡其極,仍保留幾分含蓄詩性,被贊譽為“東方文字”,自帶鮮明的“中國風格與氣派”。21因他的作品故事性強,又具畫面感,極受影視劇編導的青睞。他有4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5部被改編為電視劇,4部被改編為戲曲和廣播劇,打破了文壇上嚴肅文學等同于精英文學,只能置諸高閣,供專業人士研究的向例。

    周大新的作品以考究的敘事結構為衣,內里是好看的故事,核心卻是對所有生命體的關愛。他的作品在嚴肅文學與大眾文學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作家反復談到自己對創新的要求:“其一,尋找別人沒有留意過的題材領域;其二,盡量不用自己前一部作品的敘述角度;其三,所寫的人物是別人和自己沒有寫過的”22。可見,正是作家創新的執念賦予了作品豐富的題材、多變考究的結構形式和獨異的審美發現,而這也正是作家寫作激情、讀者閱讀熱忱的來源,以及作品詩性特質的泉源。

    當然,周大新的創作并非盡善盡美。在表達生態關懷這樣一個時代主題時,因恰逢現在進行時,作家懷抱干預現實的熱切期望,難免出現說理大于藝術想象的不足。連作家自己都意識到:“我前期的作品確實有直白的情況,給人的東西比較清楚,讀者可能馬上就會感悟、把握。現在,我愿意給人相對混沌的感覺,讓讀者自己從中去琢磨去發現”23。但這又容易造成刻意為文之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驅使作家通過創作提出問題,又執著于在文本中解決問題,這未免有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傾向。作家對藝術是有自覺追求的,但有時外在敘述手法的變化并沒有和內里思想意蘊的表達融合無間。強烈的悲劇意識為生態寫作加了分,從形而上的高度探究生死以關懷生命的主觀意圖也使文本不時閃現著哲理情思,但由于更多的是依靠其個體生命體驗和領悟,因此,詩意的生命感懷大于深邃的哲學思索。這些,對于周大新本人,對于當前的生態寫作,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河南現當代小說生態書寫及經驗研究”(編號:2024-JCZD-07)、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河南現代抒情小說研究”(編號:2024-ZZJH-388)的階段性成果]

    1 周大新:《湖光山色》,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頁。

    2 周大新:《血緣宗親關系是一種黏合劑》,《呼喚愛意》,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年版,第227頁。

    3 解志熙:《相濡以沫在戰時——現代文學互動行為及其意義例釋》,《新文學史料》2011年第3期。

    4 蔡翔:《專業主義和新意識形態——對當代文學史的另一種思考角度》,《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2期。

    5 周大新:《一些憂慮》,《呼喚愛意》,第94頁。

    6 周大新:《曲終人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21頁。

    7 周大新:《癸酉年自白》,《長在中原十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72頁。

    8 周大新:《答〈百家評論〉高方方問》,《你能拒絕誘惑》,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14頁。

    9 周大新:《當兵上戰場》,《長在中原十八年》,第254頁。

    10 周大新:《下筆要有悲憫之心》,《你能拒絕誘惑》,第325—326頁。

    11 周大新:《少憶痛苦才能活下去》,《呼喚愛意》,第212頁。

    12 周大新:《我們來自密林》,《你能拒絕誘惑》,第237頁。

    13 周大新:《用小說去呈現中國精神大廈的內部景觀》,《呼喚愛意》,第181頁。

    14 費爾巴哈:《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594頁。著重號為原文所加。

    15 周大新:《用小說去呈現中國精神大廈的內部景觀》,《呼喚愛意》,第187頁。

    16 雅斯貝爾斯:《估計與展望》,1971年英文版,第27頁,轉引自徐崇溫主編:《存在主義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79頁。

    17 周大新:《洛城花落》,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623頁。

    18 周大新:《呼喚愛意》,《呼喚愛意》,第12頁。

    19 周大新:《少憶痛苦才能活下去》,同上書,第210頁。

    20 周大新:《血緣宗親關系是一種黏合劑》,同上書,第232頁。

    21 周大新:《文學會幫助我們認識人自身》,《呼喚愛意》,第246頁。

    22 周大新:《下筆要有悲憫之心》,《你能拒絕誘惑》,第325頁。

    23 周大新:《關于歷史文化答栗振宇問》,同上書,第355頁。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午夜三级国产精品理论三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国产精品一区电影| 精品卡一卡二卡乱码高清|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8| 99re九精品视频在线视频|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免费无遮挡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原创|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不卡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尤物国产精品福利三区|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视频 |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国产202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