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沫:青春與信仰不容老去
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迎來80載春秋,北京文聯步履走過75個璀璨年輪,青春與信仰編織的旗幟在歲月長河中越發鮮艷。站在這歷史的時空交匯點回望,楊沫的身影從歷史深處走來,她的筆鋒里流淌著永不褪色的青春信仰,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種,照亮了一代代青年前行的漫漫征途,映紅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天空。作為北京文聯第五屆主席,楊沫的《青春之歌》如同不朽的豐碑,銘刻著那個時代的熱血與激情、理想與信念。
她的文字如同燃燒的火焰 點燃了無數青年的熱血
《詩經》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那個山河破碎、風雨如晦的年代,楊沫以筆為戈,用文字燃起希望的火炬。“青春應當是鮮紅的,永遠地鮮紅——生命只屬于這樣的人。”楊沫用她的筆,書寫著對青春、對革命、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她的文字如同燃燒的火焰,點燃了無數青年的熱血,激勵著他們為理想和信念而勇往直前。她的生命軌跡,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她的文學創作,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1934年,楊沫發表第一篇作品《熱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幼時她跟父母去鄉下收過租,那一樁樁農民交租賣地的慘劇撼動過她的心靈,這篇文章便成了從心中迸發出的第一束明亮的文學火花。
抗日戰爭的烽火,淬煉出楊沫堅定的信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民族存亡之際,她放下吃奶的孩子,與愛人參加了冀中抗日游擊戰爭,開始了戎馬倥傯的戰斗生活。她在河北省安國縣婦女抗日救國會主任、冀中十分區抗日救國聯合會宣傳部部長和晉察冀日報社編輯等崗位上深入敵后,親身體驗戰爭的殘酷與人民的苦難。在那血與火的歲月里,她看到了太多的犧牲與奉獻,看到了無數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獨立和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些震撼心靈的場景,成為了她創作的源泉,催促她以筆為劍,深切刻錄不堪回首的歷史印記。她將所見所感融入筆端,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的悲壯與偉大。
在跨越半個世紀的時間中,她潛心創作,筆耕不輟,著有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中篇小說《葦塘記事》、作品集《紅紅的山丹花》《楊沫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記》《不是日記的日記》《站在八十年代的地球上》《楊沫文集》(七卷)等。代表作《青春之歌》多次再版,暢銷不衰,累計發行500多萬冊,已有10多種文字的譯本,被拍攝成同名影片,曾影響幾代青年,成為我國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楊沫以此成為中國文壇上耀眼的巨星。
她的成長歷程 是無數進步青年的縮影
《青春之歌》這部不朽的經典之作,正是楊沫青春信仰與人生經歷的生動寫照。展現了北京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抗封建統治,抗擊日寇的侵略,挽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不屈的斗爭歷程。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林道靜從一個迷茫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逐步成長為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歷程。她的成長歷程,是無數進步青年在那個特殊年代的縮影。林道靜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遭遇了無數的挫折與磨難,但她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林道靜為理想不畏艱險,在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時,堅守自己的信念,展現出了堅貞不屈的精神。余永澤則自私狹隘、保守反動,在人生道路上與林道靜漸行漸遠,最終他們分道揚鑣。盧嘉川等革命志士,睿智果敢,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信仰的力量。這些人物形象,命運交織,各具特色,栩栩如生,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他們為理想,不惜犧牲生命,這種大無畏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至今閃耀光芒。
楊沫與北京文聯難以割舍的深厚情緣,是一段相互奔赴、相互成就的佳話。1962年,楊沫調任北京市文聯任作協籌委會副主席,1980年當選北京市文聯副主席,1989年當選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聯這片文學的沃土,作為孕育文學夢想的搖籃,為楊沫提供了成長的養分,成為其創作生涯中重要精神家園。在這里,她與眾多懷揣理想的文藝家交流切磋,汲取著豐富的創作靈感,共同探討文學的真諦,共同為民族的覺醒吶喊助威。北京文聯為楊沫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平臺和深厚的文化土壤,讓她的才華得以充分施展。在這里,她得到了同行的鼓勵與支持,收獲了寶貴的創作經驗。楊沫筆耕不輟,書寫時代,用她卓越的文學成就,為北京文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青春之歌》出版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激勵無數青年投身革命事業。這部作品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北京文聯歷史畫卷中,熠熠生輝。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
1995年12月11日凌晨,楊沫歷經多重病魔折磨并倔強搏斗后停止了呼吸。“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這句詩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們對楊沫及其作品的深深眷戀。楊沫的青春,在文學創作與革命斗爭中綻放出了絢爛的光芒。楊沫善于從小處落墨,以小見大,用很小的事情來反映當時的社會問題,在悲劇的氣氛中,讓人們能夠看到希望的曙光。她的作品和她的經歷,不僅是對那個時代的青春追憶,更是對后人的激勵與鞭策,給當今青年的選擇與文藝創作提供諸多的啟示。
青春的意義在于不斷選擇并付諸努力。楊沫的一生和祖國命運、人民福祉休戚相連,堅定信念、執著前行,承擔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使命。《青春之歌》把最真摯的革命情感與追求入黨的神圣感注入作品,用青春和熱血譜寫出信仰之歌。它讓我們明白,青春不僅是一段美好的時光,更是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一種為理想和信念不懈奮斗的力量。在當下這個年代,我們更需要崇高理想信仰的燈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更需要再次唱響《青春之歌》豪邁旋律,胸懷家國情懷奮勇向前,用青春和熱血譜寫壯麗的時代贊歌,讓青春的光芒永遠閃耀。
時代卷起的風云際會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文章合為時而著,優秀作品要為時代放歌。站在新時代,回望大浪淘沙的年代,楊沫緊跟時代跳動的脈搏,義無反顧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成為忠誠無畏的革命戰士。她毅然決然投身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并以這段“一生中最有意義、最為光彩”的經歷,錘煉造就自己,為其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楊沫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啟示藝術工作者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深入火熱的時代現場,才能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風貌、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
創新探索是藝術創作的生命力所在。“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文藝創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堅守人民為中心的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積極探索新的創作內容、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才能創作出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優秀文藝作品直達人民生活與心中,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楊沫以飽滿的熱情和創新的精神,啟發藝術工作者要守正創新,用愛書寫人民的故事,描繪新時代的壯麗畫卷,藝術才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點燃希望之光 是文藝作品的永恒使命
關注人性尊嚴是文學的使命所在。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楊沫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懷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學的敬畏,保持著探索的精神,不斷挑戰自我,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人性的光輝與美好。她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關懷。我們要接過楊沫手中的火炬,走進普通個體的心中,傳播好人民聲音,以真摯的情感、生動的筆觸,講述好人性的故事,才能描繪出新時代壯麗畫卷。
點燃希望之光是文藝作品的永恒使命。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楊沫筆下的林道靜、盧嘉川等人物,思想活潑熱烈、積極向上,對未來的世界充滿熱忱,正是在黑暗中發光的螢火,引領著無數青年走向光明,以青春的激情和活力,書寫屬于時代的華章。它啟示我們,只要堅守初心,向上向善,不負韶華,砥礪前行,就能夠在偉大的時代創造出不凡的業績,生命就能綻放絢爛光彩。
優秀作品都是千錘百煉而成。楊沫從1950年開始醞釀《青春之歌》,源于她腦海中時常浮現十幾年前的生活、戰友、百姓。1951年9月,楊沫開始動筆寫作,小說初名為《千錘百煉》,后改為《燒不盡的野火》,經過六七次重寫修改,1958年出版時定名為《青春之歌》。在漫長的寫作過程中,烈士們的奉獻精神支撐楊沫戰勝了病痛的折磨。她說:“我相信,我那些年紀輕輕就為革命獻了身的同志,會支持我寫,鼓舞我寫。他們那么深摯地活在我的心里。為了他們,我愿用淚水做墨水,在白紙上滴滴地印上他們鮮紅的血漬……”《青春之歌》的寫作與反復修改,是楊沫反復磨礪心性、體悟人生、鍛煉精神、升華信仰的奮進歷程。
青春與信仰是不容老去的心靈豐碑。楊沫帶有鮮明自傳體性質的生動書寫,是新中國幾代青年人的共同記憶,青春之歌今天依然激蕩、拷問著中國人的靈魂。如果一個人為祖國、為人民、為社會、為生命、為夢想、為志向而奮斗,人生無時無刻不是青春。倘若只為一己私利、貪婪無度、蠅營狗茍、瞞上欺下、惰怠躺平,人生猶如行尸走肉青春不在。魯迅先生曾說:“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脊梁。”中國脊梁是青春最美的風景,家國情懷是青春最動聽的旋律。
愿青春之歌,唱響中國。愿華夏大地,青春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