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青年寫作是灌注生命力的寫作
    來源:文藝報 | 劉大先  2025年08月29日08:49

    將某個代際文學作為現象討論,源于焦循、王國維等人提出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文學”的思想,其背后的邏輯是一種對朝代更迭與文化變遷之間交互作用的認知,即相信隨著政治與社會的變遷,文學隨之發生變化,并映射在特定代際的文體與美學觀念上。前現代時期的“代”往往是一個朝代的概念,從長度來說往往并不等同于一代人,而“文學”在此也沒有被特別地賦予創新的責任或使命,只是呈現為形態的差異。當然,這種形態的差異之中,必然地暗含著文學的諸多創新。進入到現代以后,一方面時間觀念在進化論的影響下變得線性化了,另一方面在工業化等因素的作用下時間“加速”了,對于“日新月異”的想象愈加變得快捷而短暫,彌散到文學之中,人們對于不同代際之間文學的“新”與“變”形成了更加強烈的期待。這種期待,尤其體現在青年寫作領域。

    如何理解“青年”和“青年性”

    對于青年寫作時間化的理解,某種意義上窄化了“青年”原初的內涵——原本它可能并非僅僅注目于代際的流轉,而更多指向于這種身份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義。“青年”的生理年齡只具備生物學意義,甚至都無法防止他未老先衰的可能性,而在心理意義上的“青年”可能不會受限于年齡,正如同那首老歌所唱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也就是說,創新、求變、突破并不是青年的專利,它應該屬于一切有生命力、勇氣與自由意志的人。所以,我想說的是,真正的青年寫作是灌注著生命力的寫作。

    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論文《青年寫作與整體語境問題》,談到我們不能脫離語境僅僅在文學生產、流通和消費體系內部將其孤立化。談論青年寫作,我們總是習慣在文學內部關注“青年性”的預設。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任何時代關于“青年性”的想象都同特定的語境密切相關。事實上,在中國,青年議題是一個從19世紀末才開始進入到公共視野的話題,并在20世紀成為一種主導性的文化,“青年”被視作革命、斷裂與觀念創新性的所在。是的,20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青年世紀,從老大帝國中綻放出少年中國的璀璨之花,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改變了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總體性風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青年意味著辭舊迎新與革故鼎新,進而成為延至當下的文化無意識。基于此,人們才會對青年寫作報以如此高的厚望,期待它呈現出迥異于前人的面孔、超擢于“影響的焦慮”,并且煥發出與某種“時代精神”相呼應的光華。然而,這種隱含著的青年崇拜思維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文學同生命與基本人性之間的關聯,使得它不可能進行某種新陳代謝、斬釘截鐵的簡單進化,而是新舊雜呈的傳承和演化。正如生命樣態本身是流動變遷而又無法規劃統一的,青年寫作表現出來的也是多向度的參差生態,而不是單向度的目的論式的單一進路。基于從生命力角度理解青年,我們才能更清晰地對我們時代的青年寫作做出判斷。

    寫作者的勇氣和生命力

    一個寫作者的生命力體現在他必然是真誠而不懈地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也是為什么青年會被天然地視為充滿潛能的原因,畢竟未濡染太多世故的心靈更敏感,也就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更不會虛與委蛇地作偽。李贄的“童心說”強調的就是“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誠與真是人生的起點,也是寫作的起點。同時,我們也可以說,它也是人生和寫作的終點。歷盡千帆,經歷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之后,從天真之歌到經驗之歌,依然不忘初心,不變得世故圓滑,認清生活的真相而依然保持熱愛,那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這里涉及的是寫作者的勇氣,即他能夠擺脫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桎梏,擁有一個不斷成長的自我。“青年”就體現在這種不斷生成之中,它沒有也拒絕被定型化、模式化,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顯示出生命和寫作的活力所在。這個自我敞開心胸,敢于沖破既有的觀念牢籠、沖擊固化的思維框架、反思因襲的美學陳規,接納生活與生命所賦予的一切,有著介入歷史、參與創造的雄心與實踐的能力。如果用葉燮的術語來說,這就是“才、膽、識、力”的結合,也即天賦與后天訓練的才華、突破傳統的膽識、審美判斷與獨立見解、藝術構思與表達能力的融合,構成了一個寫作者的創作生命力。

    對于寫作者來說,如何培育、涵養與呵護這種生命力尤為關鍵。我們時代的青年顯然面對與經歷的是不同于前代作家的語境。20世紀70年代以來,青年文化的政治學色彩逐漸淡化,而同社會學、生理學和教育學更加深度地關聯起來。曾經作為20世紀主流文化的青年文化,在全球范圍內保守主義回潮的語境當中,轉化為退縮性和內傾性的亞文化。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也使得我們時代的青年寫作者同五四青年、延安青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青年以及改革開放初探討人生之路的青年都有所不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們同樣需要上下而求索,但是要尋找的是屬于自己在新時代的道路。

    我不想好為人師地跟青年寫作者來指明這條道路,事實上也無此能力。身在歷史進程之中的每個人,氣質稟賦、背景教養、際遇機會都不盡相同,也不會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路徑。但是,有一些基礎性的原則是顛撲不破的,那就是都需要進行自我的鍛造,在深入世界的過程中擴大創作視野。

    “向內”與“向外”兩條路徑

    就寫作本身而言,我想,最為重要的不外乎“向內”與“向外”兩條路徑。“向內”是傳承中的開拓,“向外”是生活實踐中的創造。任何一個寫作者都不可能是憑空而生的天縱奇才,都是在繼承古今中西的傳統中“接著說”。我想起近一百年前,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明確反對那種倚馬千言、不加點竄的天才論。他說,“在藝術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們尤其要講良心。稍有茍且,便不忠實”,“學文如學畫……臨帖和寫生都不可偏廢”。所謂“臨帖”和“寫生”,其實就是一方面需要學習模仿前賢,另一方面則要身體在場地在現實中觀察、思考、挖掘。

    學習與模仿是寫作者都要經過的階段,但是如果僅僅是“照著說”,那就是失去了自我,無法建立起自足圓滿的生命。之所以會有“影響的焦慮”,會有“傳統與個人才能”之間的張力,恰恰在于寫作者需要找到那個獨一無二的“我”,只有伐毛洗髓、脫胎換骨,才不會淪為東施效顰,照葫蘆畫瓢的結果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執有習得的技巧后,寫作者也只有投身到現實生活的洪流之中,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創造出一個“我”。我們這個時代的寫作者,最為獨特的一點就是所面對的現實是多維度的,不僅有此前文論中所謂的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更有由科技與媒介新變所帶來的虛擬現實的增殖與融合。這正如中國作協創研部署名文章《當前青年文學創作面臨的幾個問題》所說的,“文學本應具有強大吞吐吸納能力和審美過濾機制,有包羅萬象的容量,又有提煉升華的本領”。這個時候,身經體驗、身覺體察、身感體悟的內容就尤為重要,它是在景觀社會、二手經驗、冗余信息充斥的社會中個體所不可移易、不可替代的生命價值所在。

    毋庸置疑,文學在我們時代是一種相對無功利性的存在,也正因為如此,反而是最少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具有自由本性的事物。它當然具有我們習知意義上的審美、教育、宣傳等多種功能,然而最根本的它是一種同生命息息相關的行動。回到文學最素樸的層面,諸如名利勢位等因素在這個領域相當稀薄,澡雪精神、涵養性情、溝通心靈、滋養生命,也許才是每一個寫作者的原初動力所在。青年寫作者回到初心,也即是回到了生命力的源頭,才有可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榮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国色精品卡一卡2卡3卡4卡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小说|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亚洲精品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2022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对白交换视频| 91精品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69pao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国产精品伊人久久伊人电影|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99国产精品无码| 精品国内在视频线2019| 2022免费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97国产精品视频观看一|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国产99视频精品专区|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午夜精品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