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長篇小說《老飛》揭秘三代飛行員家國情懷與人性之光
活動現場
8月15日,劉迪長篇新作《老飛》首發式在上海書城舉行。活動以“天空未曾遺忘”為主題,邀請《老飛》作者劉迪、《收獲》編輯王繼軍展開對談,活動由上海文藝社編輯張詩揚主持。
《老飛》講述了飛行世家方天楚一家三代飛行員的故事。方天楚是老航校培養的第一批飛行員,參加過抗美援朝。其養子方飛虎是戰友的遺孤,同樣深愛飛行,巡天衛國。方天楚的孫子方鐵騎則實現了祖輩的夢想,飛國產最好的戰斗機,做最好的飛行員。作者用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在歷史的框架里謀篇布局,生動再現了三代飛行員對事業的忠誠及背后的情感故事。
對于這個頗有個性的書名,劉迪解釋道:“老飛是很專注于飛行的意思,里面包含戰斗機飛行員對飛行的熱愛,我們小時候管飛行員都叫老飛。”王繼軍也認為《老飛》要比原定書名《鷹擊長空》好得多。他覺得這部作品很有分量,作者自身就生活在空軍家庭的氛圍中,所以在進行宏大敘事的同時,又能游刃有余地從日常生活中去揭示一些東西,這是極具獨特性的。在二次校對時,這種細節上的呈現更顯震撼,一些人物情感和精神上的變化讓人印象深刻。
在對談中,被大家稱為小說亮點的情節是抗美援朝中,在一個飛行員將要犧牲之時,敵軍飛行員選擇放他一條生路,這是有原型支撐的。對于兩個敵對陣營之間的復雜感情,劉迪堅信這種事是存在的,她覺得無論多慘烈的戰場,都有人性之花綻放。有騎士精神的飛行員會被國際同行們贊譽,比如巴克霍恩。王繼軍從文學性的角度指出小說有三條線,一是三代飛行員的家國情懷,二是對人性永恒的關注,三是飛行員獨特的愛情。
創作中,劉迪融合了大量真實細節和人物原型。她坦言,為精準呈現戰斗場景,自己查閱了不少資料,但飛行員間的生死情誼、日常趣事等細節則多源自父親、丈夫及韓德彩等空軍前輩的親身講述。“這些細節編不出來”,王繼軍感慨道,這部作品不僅讓他了解了行業知識,也感受到了作者對這一行業關于人性體驗的東西,這很能開闊讀者的知識面或精神面。張詩揚對此表示認同,“雖然小說寫的是空軍行業,但背后的人性體驗是普世性的”。
面對小說中不同代際的飛行員做出的多樣選擇,劉迪認為這是有時代意義的。一代飛行員是兵種中的尖子,他們立場堅定,以職業為榮,除身體原因外不會停飛。二代飛行員經歷了文革、改革開放和大裁軍,時代沒有為他們提供實現抱負的機會,難免陷入迷茫困境。而最新一代的飛行員希望能夠飛最好的飛機,做最好的飛行員,來實現自我價值。
對于“老飛”來說,飛行是一種很純粹的藝術和精神。劉迪提到飛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夢想,“這是一個有魅力的職業,是勇敢者的挑戰,可以幫你實現鷹擊長空的理想”。飛行員要素質好,品質高,要忠誠、勇敢、不怕死,這也是方家三代傳承下來的精神。王繼軍補充道,飛行是人們深藏在心里永恒的愿望。
最后劉迪表示,希望通過《老飛》讓讀者看見不同時代的精神特質,建國初期飛行員 “保家衛國、初生牛犢不怕虎” 的氣魄,既是中國空軍的立國之戰記憶,也是照亮歷史的英雄之光,就像這個活動的主題,“天空未曾遺忘他們”。同時也希望引發讀者思考“個體命運如何與時代契合,讓生命綻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