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86歲作家龐瑞垠攜抗戰新作對話文學少年 以文學的力量,再現門西抗戰史詩
“我出生在南京東郊,祖父、父親、叔叔都在南京經商過,我從小數度進城,對門西熟得不能再熟……”日前,86歲著名作家龐瑞垠攜抗戰題材新作《補天裂》,與來自江蘇省13個設區市的150余名文學少年代表齊聚南京鳳凰廣場,暢聊創作背后的故事與心得。活動由南京市作協和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共同主辦。
長達37萬字
南京抗戰文學“添新”
始于二十世紀50年代,至今已發表、出版文學作品超過一千萬字。《早年周恩來》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逐鹿金陵》入圍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秦淮世家”三部曲被譽為南京近百年文學史上重要作品之一,獲紫金山文學獎……作為江蘇文壇當之無愧的常青樹、不老松,龐瑞垠筆耕不輟七十載,留下輝煌的創作業績。
在本該安享晚年的年紀,龐瑞垠又以驚人的毅力和執著伏案執筆,最終捧出長達37萬字的抗戰題材作品《補天裂》。這部小說也被86歲的他看作自己的封筆之作。
小說以抗戰時期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抗日斗爭為背景,以兩個年輕人從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到砥礪風雨、捐軀報國的成長故事為主線,塑造了一系列或挺身殺敵,或潛行敵后,不畏艱險、舍生忘死,投身民族救亡的南京市民群像,并以歷史場景與地域文化的交融共生,展現了南京這座城市的堅韌品格。
“這是一位老作家對本土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一部致敬歷史、致敬時代的誠心之作。”小說出版后,受到讀者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梁鴻鷹認為,小說站在當今世界的角度來認識戰爭,它能讓讀者從人生經驗出發,從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出發,從而認識南京在抗戰中的特殊地位。
“《補天裂》弘揚了南京各界人士共赴國難、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和民族大義。”南京大學資深教授丁帆認為,在近幾十年的長篇小說創作中,描寫南京淪陷后社會生活題材的好作品并不少,其筆墨大多集中在對南京的磨難、悲傷、痛苦與死亡的書寫上,很少有人涉足對南京人堅忍不拔、不屈抗爭性格的深度描寫,《補天裂》寫出了一部具有南京人性格特征的民間抗戰史詩。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大量呈現了南京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風俗畫、風情畫和風景畫,將南京抗戰歷史與城市文化和風土人情相結合,散發著濃濃的“南京味兒”。
“這是南京抗戰文學在題材上的重大突破,為江蘇文學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提供了有價值、有意義的范本。”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陳政表示。
發掘歷史遺產
為門西抗戰英雄“立傳”
在當天的分享會上,86歲的龐瑞垠與文學少年分享了《補天裂》的創作初衷。
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龐瑞垠已出版31部文學作品,包括13部長篇小說,其中有7部以南京為背景,而新作《補天裂》則完成了他多年來為抗戰期間流血犧牲的古城守護者正名立傳的夙愿。他希望《補天裂》這部作品能夠給予和平年代的讀者,尤其是廣大青少年讀者一些關于人生道路選擇的啟示和鼓勵。
“寫完‘秦淮世家’系列,我曾動過念頭,想據此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秦淮世家’系列寫的是夫子廟一帶的事,屬門東。而想寫的一段往事,那是門西。這樣,從門東到門西,老南京的根脈便可以較為完整地展現出來了。”于是,在創作完長達105萬字的“秦淮世家”三部曲多年之后,已是耄耋老人的龐瑞垠,決定重新拾起長篇小說創作,帶領讀者走進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補天裂》的創作出版被視為對南京人民抗戰遺產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文學保護和發掘。
通過對歷史的縝密考察和走訪,龐瑞垠發現,在南京及周邊,不僅有市郊江寧、句容、溧水等地的新四軍、地方農民武裝、城里的地下工作者在堅守戰斗,還有民間自發的、規模不等的抗日團體和個人在堅持斗爭。他們之中有大中學校師生、工商業者、手工業者、武館拳師、醫生,甚至引車賣漿者,等等,他們在艱難險境下的所作所為,流血犧牲,值得為之立傳,濃墨重彩地訴諸文字。
此外,作為土生土長的南京人,龐瑞垠對南京的過去與現在都非常熟悉。“我出生在南京東郊湯山鎮白鶴村,但南京城里評事街、下江考棚有我家三代老親,胞姐嫁在門西荷花塘。”其時,龐瑞垠數次進城,并在門西一帶小街小巷閑逛時認識了一位老人,老人當時已是花甲之年,在那一帶很有名望,對坊間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了如指掌,“從他那有聲有色的回憶中,我知道了許多遠去的門西往事。”
《補天裂》正是從南京這座千年古城的門西地區入筆的。
彰顯地域特色
讓讀者沉浸式走進歷史場景
《補天裂》既展現了南京這座城市的堅韌品格,也讓讀者在文字中觸摸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與厚度。書中人物塑造、小說語言、故事結構、南京形象等都可圈可點。活動現場,龐瑞垠對“補天裂”的文化寓意、書中的南京味等內容的闡述,令在座文學少年受益匪淺。
龐瑞垠坦言:“作為一名南京本土作家,有責任將歷史真相較為全面地、藝術地、審美地呈現出來,以正視聽,并填補這方文學領域的空白。”書名“補天裂”,采用了辛棄疾詞章的意象,暗合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原型,同時也象征著中華民族危難時刻的自我拯救精神,不同階層的人以各種方式參與其中。作品在虛實之間還原歷史的真相,通過對戰火紛飛年代小人物、小家庭命運的書寫,讓戰爭的苦難記憶與南京人守衛家園的抗爭記憶得以傳承,彰顯出一種剛柔并濟的獨特審美價值。
“我筆下的南京人樂觀、直爽、堅韌,內心深處有一種少見的優越感,這是兩千多年傳統文化熏陶的結果。一旦觸發起來,便能抵擋任何風暴的侵襲。”寫歷史題材的小說,最難的不在于構思,而在于復原當年的場景、當年的語境。為了再現大歷史背景,讓小人物出沒的各種場合盡可能地貼合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原生態風貌,龐瑞垠在多處運用了南京方言,讓讀者在閱讀中可以完全沉浸于當年的歷史場景與語境中。
具有南京特色的食物、語言、地標在作品中反復出現,不但構成小說的空間性存在,貫穿著整個抗日戰爭史,同時也凸顯出了南京濃郁的地域文學特質和別具風味的審美意蘊。小說還涉及南京的文化版圖、商業文化,書中女主角的身份,即被設置為門西紡織業大亨杜家豪的女兒。
龐瑞垠介紹道:“為寫這部書,我下了很多功夫,到云錦研究所參觀,閱讀紡織方面的書籍,去門西重訪舊地,目的就是一個:重現當年門西歷史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