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數學家的“無窮大” ——讀余義林《普通而純粹 壯闊而平凡》
我小時候上學時最喜歡的課程是數學,至今碰到一串數字,比如手機號、付款金額等,就忍不住要從中找尋數與數之間的規律。數學充滿了奧秘,仿佛攜帶著宇宙傳遞給人類的豐富信息。可惜我最終與數學無緣,但我對數學家充滿了敬意,我以為數學家也像他們所研究的對象數字一樣,看上去普普通通,但它所包含的奧秘卻是人們難以知曉的。數學家默默地解密著宇宙傳遞給人類的豐富信息,他們的每一次解密就宛如為人類點亮了一盞明燈。數學家們的工作是偉大的,他們是在為人類點亮明燈,但數學家的姿態往往是低調的,當我們享受著明燈的光亮時,往往忽略了明燈背后數學家們的身影。記得四十多年前,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告訴人們,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是由一位中國數學家摘取的,這位中國數學家叫陳景潤,從此陳景潤和他的卓越貢獻得到全國人民的景仰。
當我讀到余義林的報告文學《普通而純粹 壯闊而平凡——關于數學家鐘家慶和鐘家慶數學獎以及鐘家慶班的故事》(《中國作家》2025年第7期紀實版)時,不由得想起了徐遲為陳景潤所寫的報告文學。因為這篇作品的主人公鐘家慶也像陳景潤一樣是一名在數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國數學家,他也像陳景潤一樣長年不被人們所知曉。我得要感謝余義林,是她的寫作讓我認識了又一名數學家鐘家慶,而且這也是鐘家慶獎首次以文學作品的方式公開見刊。數學家的謙遜品格總是會感動作家的,于是作家往往會覺得自己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將數學家的貢獻昭告天下。
鐘家慶與陳景潤屬于同一時代的數學家,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他成為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研究生,在他讀大學的時期就顯露出了數學研究的非凡才華,但真正讓他的數學才華得以盡情施展則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后,他很快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比如1980年他的論文《關于舒伯特演算的注記》就具有突破性的意義,他第一次把群表示論的概念和方法引入相關課題研究之中。數學的概念和理論對于專業以外的人們來說實在是太陌生的,因此當涉及到鐘家慶所研究的具體內容時普通讀者很難讀得懂,余義林大概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她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對鐘家慶的研究成果作特別詳細的介紹,而是詳細記述了鐘家慶當時如何受到國際數學界的高度重視,包括他的特別忙碌的工作。那一段時間,國外的著名大學和數學研究機構都相繼邀請鐘家慶去交流和講學。1987年中國首屆陳省身數學獎啟動,鐘家慶便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獲得陳省身數學獎的數學家。正是因為那一段時間他的超負荷運轉,在他獲得首屆陳省身數學獎的這一年,他在紐約突發心臟病去世了,他去世時才49歲!
我從作品里看到,余義林為了寫好鐘家慶,特意重溫有關數學的知識。她發現,數學是一個迷人的學科,它具有簡潔美、和諧美、對稱美的特征,對人類的思維和情感有著深刻的影響。她在寫作時就采取了一個頗具數學意味的結構。這個結構將作品分為三個遞進式的章節,第一章是“數學家鐘家慶”。在這一章里,余義林以洗練的文字全面記述了鐘家慶的學術成長過程以及所獲得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是“鐘家慶數學獎”和“鐘家慶數學班”。這兩章所講述的都是鐘家慶去世后所發生的事情。鐘家慶數學獎是由一批中國數學家發起并設立的。鐘家慶活著的時候,就特別強調要培養年輕的數學人才,他希望我國能建立起一個獎勵優秀青年數學家的基金。為了實現鐘家慶的遺愿,大家決定設立鐘家慶數學獎,用以獎勵獻身數學事業的年輕人。鐘家慶數學獎自1988年設立以來,已有近百人獲獎。現在,鐘家慶數學獎同華羅庚獎和陳省身獎并稱為中國三大數學獎。鐘家慶數學班則是鐘家慶就讀中學時的母校——安徽省蕪湖一中在2023年設立的,其目的就是要以鐘家慶為榜樣,激勵學生們的求知欲和探索心,培養數理思維,發揚鐘家慶的愛國情懷和科研精神。
從數學家鐘家慶到鐘家慶數學獎再到鐘家慶數學班,這就像是一個由數學符號無窮大建構起來的開放性場域。無窮大是對一種數學現象的描述,當一個變量在變化過程中,絕對值永遠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數時,就被稱為無窮大。余義林的記述讓我們看到,鐘家慶就是一個無窮大的基數,他的同事、親人,還有那么多的熱愛數學的年輕人,都成為這個無窮大的集合體,因為有了這一集合體,便能讓鐘家慶的精神不斷延伸下去。作者讓我們從鐘家慶數學獎和鐘家慶數學班中,看到了這種“無窮大”的力量。作品在結尾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在21世紀,中國能成為數學強國嗎?而從鐘家慶的“無窮大”里,我們似乎有信心對此作出肯定的回答。
余義林在她的文章中,用“中國數學事業拼圖”來比喻中國的數學家群體,這個比喻很形象,也貼切地說明了中國數學家們懷著共同理想、團結協作、代際傳承的現實境象。因此,當我們講述鐘家慶的事跡時,必然會聯想到華羅庚、陳景潤、楊樂、張廣厚等同樣作出卓越成績的數學家,也必然會講到更年輕的陳浩、周嶺、薛宇皓、宋爽等實業家、青年學子們所作出的努力。在數學文化的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數學共同體的概念。余義林在這篇專門書寫數學家鐘家慶的作品里,通過對鐘家慶的生動描述以及對其他數學界人士的采訪,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和諧融洽的數學共同體的輪廓。有一位外國數學家聲稱,沒有哪一門藝術能比數學更有效地美化和修飾人的心靈。這一斷言想必會有人提出異議,但至少我們在中國數學家們身上看到了一個事實:他們的確在鉆研數學的同時也在修煉自己的意志和靈魂,這可能就是對中國數學共同體的完美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