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新”變
“古代典籍是穿越時光的文明信使,更是文明傳承的基因圖譜。現代信息技術與古老的文化載體相結合,為解決困擾廣大讀者的‘古字難認、古文難懂、古書難尋’的難題打開了一條新途徑……”近日,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指導、陜西省圖書館(陜西省古籍保護中心)主辦的2025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經驗交流活動在陜西西安舉辦。活動展示了全國圖書館界、古籍存藏單位及科技企業帶來的豐富實踐案例,更有專業人士分享經驗、建言獻策,生動展現了我國古籍活化利用的新路徑、新生態。
科技加持,降低古籍閱讀門檻
短視頻講解讓艱深古籍的內涵變得通俗易懂;輕點屏幕可與虛擬人物對話,在《本草綱目》中辨識百草;掃描圖片、輸入文字,即刻生成專屬閱讀分享視頻……交流活動現場,中科數字(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宇超展示了《本草綱目》裸眼3D增強閱讀項目:打開小程序,一個涵蓋水、火、土、金石等16部的中藥柜躍然屏上,點擊其中的“人參”藥屜,詳細的圖文介紹即刻呈現,還可360度查看人參全貌……
“這是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裸眼3D虛擬仿真技術等打造的沉浸式閱讀方案。目前,我們已經完成《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的部分內容開發并落地北京城市圖書館。”張宇超介紹。
“通過AI技術生成的知識圖譜、短視頻、虛擬展覽,能夠使古籍中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易于大眾理解和接受,有效推動古籍文化的普及傳播。”陜西省圖書館館長、陜西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周云岳說。
數字化整理,讓古籍“云端共享”
從資源基礎來看,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擁有大量的古籍收藏,其中不乏孤本、善本等稀缺文獻,構成了古籍智慧化轉化的源頭活水。目前,公共圖書館打造古籍智慧化服務平臺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輔助古籍愛好者、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和學習,實現了對專業服務的突破、對大眾服務的拓展。
2023年,陜西開始搭建全省歷史文獻數據庫發布平臺;2024年至今,陜西省圖書館組織全省15家單位參與到“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古籍數字化整理加工工作中,目標是完成10萬頁古籍的數字化掃描、圖像處理、 數據存儲與管理及審核上傳,推動陜西省古籍資源從“深鎖高閣”走向“云端共享”。
作為湖北省重大文化工程,《荊楚文庫》旨在全方位搜集整理湖北歷史文獻,建立完整的研究湖北的文化資料體系。“我們承接了《荊楚文庫》的數字化項目,通過構建數字閱讀平臺和知識服務體系,為讀者提供文獻閱讀、多方式檢索、知識圖譜、版式對照等服務,不斷提升古籍數字資源的服務水平。”湖北省圖書館館長劉偉成介紹。
據悉,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智慧化服務平臺”已于今年5月上線。該平臺整合了國家圖書館和各地古籍收藏單位的萬余種古籍數字化資源,匯聚了“古籍里的黃河”“百部經典”“山海經”“每日讀經典”等多個特色專題,同時還提供各省古籍專題資源鏈接,為廣大讀者提供開放共享、全面多元的古籍資源和科技賦能、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務。除檢索、導航、文本對照閱讀等基礎功能外,該平臺還借助大語言模型等先進技術,提供自動句讀、自動翻譯、知識抽取等服務,拉近古籍與普通讀者的距離。
2025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經驗交流活動上,裸眼3D增強閱讀項目吸引圖書館人爭相體驗。 陜西省圖書館供圖
文旅融合,傳承更具活力
北宋元祐元年,讀書人張禮與友人從京兆府安上門(今西安城墻永寧門)出發,游歷長安城南諸多名勝古跡,歷時七日寫成《游城南記》。這不僅是宋代記載西安城南名勝的重要文獻,也成為后世文人墨客游覽西安城南的“旅游手冊”。
今年4月,陜西省圖書館攜手西安博物院,連續舉辦兩場文化研學活動,80多位讀者沿《游城南記》的路線探訪長安城南古跡。行走過程中,主辦方結合相關古籍、碑刻與現代考古成果進行講解,并對游覽體驗短視頻進行網絡展播……活動的舉辦讓人們看到了古籍活化的另一種可能。
此次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經驗交流活動現場還發布了“2025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跨越千載 再游長安——《游城南記》古籍研學活動”、合肥市中心圖書館的“《徐霞客游記》沉浸式互動閱讀展”、南京圖書館的“文化走讀古籍篇——館藏古籍溯金陵 行走人間四百年”與云南省圖書館的“《滇南草本》知識庫建設與活化利用”等20個案例入選。
“AI代碼寫不出古籍里的溫度,技術再發達也代替不了人文的深度。”與會嘉賓也提醒,公共圖書館不能盲目迷信技術,變成“算法的跟班”。
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薩仁高娃總結,各圖書館在進行古籍數字化與活化利用的探索實踐時,呈現出“技術突破型、知識重組型、文旅融合型”三大創新路徑。期待系列成果的發布和宣傳推廣,讓大眾更近距離接觸古籍、了解古籍保護的意義和必要性,吸引更多人加入古籍保護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