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地理坐標成為新的文化磁場
在山西大同的青磚灰瓦間解碼千年文脈,在東極島的美景中觸摸被遺忘的時光,在陽春古荔枝園、古驛道上品讀歷史深處的詩意……今年暑期檔的多部電影接連引發大眾共情,不少觀眾不再滿足于單一的觀影過程,而是讓銀幕故事延伸至腳下,身臨其境去探尋歷史記憶和文化根脈。
通過電影建立情感連接和背景認知,再到實地去驗證和深化這種感受,人們在穿越時空的對話中,自主求取歷史和文化的養分。“爬上城墻,從彼時的破碎到今日的繁華,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不屈。”“那些彈痕,仿佛在無聲訴說著歷史。”電影《南京照相館》上映以來,不少觀眾來到拍攝地,從他們發布的大量視頻中,我們感受到南京老巷里氣氛的凝重。當人們走進這片光影與記憶交疊的空間,目的早已不是旅游打卡,而是一次沉浸式的回望。無論是老金躲過的衣柜,還是阿昌工作過的郵局,觀眾仿佛能夠看到片中人物的身影,感受到他們的氣息,更感佩于他們在苦難中守護真相的勇氣和堅韌。
跟隨電影的腳步走進“現場”,打破了銀幕與現實之間的隔閡。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促使下,人們從問題出發,以問題為導向,最終形成更為深刻、更加持久的立體感知,這一點是導游式的知識灌輸無法比擬的。
相比電影的視聽特征,現場則疊加了觸覺、嗅覺,乃至味覺等多重感官體驗,它讓歷史從故事和知識層面,升華為觸及心靈的多維度生命體驗。東極島優美的自然風光與沉重歷史的碰撞,帶給人們無盡的感悟與省思。與電影院的被動觀賞不同,人們可以在開放與互動中,將電影《東極島》中的鏡頭代入現實場景,在感受電影情節與真實史料之間張力的同時,用腳步丈量和印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諦,激發對生命、對和平的敬畏。這是電影情節的延續,也是歷史的回響。
當一部電影上升為社會議題、文化事件或大眾情緒,它便擁有了超越作品本身的影響力,這種“溢出效應”會推動觀眾通過影視作品與實地探訪的結合來獲取更豐富的體驗,并使兩種體驗在新的化學反應中相互增益。
站在真實的古跡、遺址和自然景觀面前,空間感、氛圍感、細節感,以及年代感帶給人的震撼,是銀幕敘事無法盡傳的,因此,找尋與解疑的過程,亦是發現與認同的過程。由于去年《黑神話:悟空》的帶動,使山西許多風景名勝具有了世界性的話題傳播效果。如今,國風電影《浪浪山小妖怪》以其獨特審美和精準共情之力,不僅讓不同年齡的受眾都能從中找到貼合自身的情感共鳴,也為觀眾搭建起一座走進傳統文化深處的橋梁。
當大同永安寺、善化寺等場景有機參與到敘事中,它們就不再是單純的地理坐標,而是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磁場。從這個情感入口進去,我們發現,文物古跡與自然風光都變成了活態的文化遺產。“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經過電影的藝術化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在這“一進一出”中悄然發生了。
觀眾對影片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實現了“題材—情感—地域”三者的有機貫通。讓地理坐標成為新的文化磁場,讓觀眾在更多維度上構建對歷史和人文的認知,這是近年來國產電影的結構性突破,也應成為更多電影人的文化自覺。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