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洲傳》:一部客家古村落的史詩與禮贊
大湖洲位于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湖江鎮,是贛江碧波之上的一個江心小島,也是一個風光秀美的自然村落。陳建人的《大湖洲傳》以細膩的筆觸和深厚的情感,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客家古村落七百余年的興衰史。這部作品既是一部家族志,也是一部地方文化史。全書通過五個章節的架構,從風情風物、歷史人文到尋根問祖,層層遞進,將一個江心小島的時空變遷娓娓道來。
地理與人文的雙重孤島
大湖洲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地理孤島”與“語言孤島”的雙重身份。這座贛江江心的小島,因四面環水形成了天然的封閉性,而島上方言保留的中原古音韻,則成為語言研究的活化石。作者以“浮島傳說”開篇,巧妙地將地理特征與民間想象結合,賦予大湖洲神秘色彩。書中對洲上建筑群的描寫——如宏偉的陳氏宗祠、古老的南岳廟、土榨糖廠等,不僅還原了農耕文明的物質載體,更揭示了客家人“慎終追遠”的精神內核。尤其是防洪堤的發現,堪稱全書點睛之筆:這座被江水沖刷數百年仍屹立的石堤,成為大湖洲人堅韌的精神象征。
歷史沉淀中的家族敘事
《大湖洲傳》以陳氏家族為脈絡,鉤沉了明清至民國的歷史片段。族譜中記載的“丙戌之變”(1646年清軍破贛州)與“天啟瘟疫”,折射出大湖洲人在朝代更迭中的苦難;而“灘師世家”的興衰,則見證了贛江十八灘的航運史。書中收錄的墓志銘、壽序等文獻,如謝重毅為衍理公所作銘文“峨峨高山,蒼蒼喬木”,既是文學佳作,也是研究清代士大夫交往的一手資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過家族人物軼事(如言寶公學法誅“七姑”、昌菁公千里尋父)將民間信仰、儒家倫理融入敘事,使得家族史不再是冰冷的世系表,而成為有血有肉的生命史詩。
文化保護的現實啟示
全書貫穿著強烈的文化搶救意識。隨著萬安水電站的建設,大湖洲最終沉入江底,但作者通過記錄宗祠祭祀、端午龍舟、除夕“長命菜”等民俗,讓無形的文化遺產得以存續。書中對客家“耕讀傳家”傳統的剖析尤為深刻:從雍正年間的“湖洲義學”到近代小學,教育始終是家族延續的命脈。而移民搬遷章節中描繪的“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既是對庫區移民的禮贊,也暗含對鄉土文明消逝的隱痛。這種記錄本身,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號召的積極響應。
文體創新的解構重構
陳建人嘗試以“傳”的體裁為村落立言,繼承了《呼蘭河傳》的書寫傳統,但又有所突破。他將宗族譜牒、地方志、口述史融為一體,尤其在“尋根問祖”章節中,通過梳理陳氏源流(從舜帝到南朝陳霸先),將家族史納入中華文明大脈絡。不過,作為非虛構寫作,部分章節(如“七姑祠”傳說)若能增加跨村落的比較研究,或可進一步提升學術價值。
《大湖洲傳》的價值遠超家族記憶的范疇。它既是一部微觀的“贛江文明志”,也為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文化傳承提供了樣本。當作者站在龜山上眺望沒入江水的大湖洲時,那些被文字定格的古樟樹、紅糖香、灘師號子,終將成為后人追尋“何處是鄉愁”的精神坐標。此書告訴我們:消逝的村落可以沉入水底,但文化的基因必須浮出歷史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