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兩岸 同心續華章 ——第四屆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大會見聞
剪紙、木雕、傳統音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齊聚一堂,八卦掌、詠春拳、佛漢拳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輪番登場……8月10日至17日,第四屆海峽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大會暨“匠心傳承”魯臺青年交流體驗活動在山東濰坊安丘市舉辦。
同根同源續文脈,青春接力傳匠心。活動以“非遺傳兩岸 同心續華章”為主題,規模與覆蓋面創歷屆新高,匯聚了海峽兩岸300余名非遺傳承人及青年代表,通過“展演+展覽+互動體驗+青年交流”的多元形式,用文化紐帶牽起兩岸同胞情誼,讓青春力量成為非遺傳承的鮮活注腳。
舞臺為媒 武術風華與藝韻靈動交輝
閃展騰挪、快速迅猛……舞臺上,兩個矯健的身影如行云流水般地變換招式,將孫臏拳的剛勁與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引得臺下觀眾掌聲不斷。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交流展演作為本次活動重頭戲,匯聚兩岸非遺精粹,以文化為弦奏響同心共鳴的開篇樂章。
武林同脈,藝韻同輝,武術展演堪稱全場焦點。在“海峽兩岸武術名家聯合展演”中,兩岸傳承人同臺切磋——中華臺北武術總會秘書長、臺灣孫臏拳代表張祐偉與孫臏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海港同臺演繹,一招一式盡顯武學傳承的一脈相承;邢臺梅花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西嶺與臺灣梅花拳代表許祐睿共展拳術精髓、查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沙宗朝與臺灣功力拳代表朱峰麓等同臺較藝;巖鷹拳、徐家拳、螳螂拳等非遺武學接連亮相……每一場切磋都是文化根脈的深度交融,盡顯同根同源的武學脈絡,讓現場觀眾深刻感受到中華武術跨越海峽的強大凝聚力與生命力。
“兩岸非遺人通過歷屆大會的切磋互動,早已結下深厚情誼,期待未來在臺灣延續這場文化之約,讓更多臺灣同胞感受非遺的魅力。”張祐偉表示。
活動現場,濟陽鼓子秧歌《齊風魯鼓》以磅礴氣勢喚醒傳統舞蹈的生命力,高密茂腔《柜中緣》婉轉悠揚,東營陳官短穗花鼓《短穗花鼓舞起來》靈動鮮活,徐州鼓吹樂《百鳥朝鳳》則以高亢旋律勾勒傳統音樂的靈動意境……臺上臺下掌聲與喝彩聲此起彼伏,形成熱烈的互動氛圍,傳統藝韻與武術展演相映成趣,共同繪就一幅傳統藝術的立體畫卷,讓觀眾在視聽盛宴中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璀璨魅力。
展覽搭橋 傳統技藝與匠心好物齊聚
走進非遺展區,一縷清香撲面而來,循香上前,只見一排經典款金門高粱酒挺拔地擺放在展臺前,酒瓶線條利落得像金門島海岸線,瓶身通透如無云的閩南晴空,瓶底藏著細膩的紋路,低調里藏著巧思……
海峽兩岸非遺巡展與展演同步啟幕,以非遺為紐帶,串聯起兩岸同源的文化記憶。
從指尖技藝到舌尖美味,木雕、美食、戲曲和傳統音樂等數十項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讓人目不暇接。臺灣文物藝術收藏學會代表隊帶來書法《上善若水》、書畫《五湖四海》等作品,筆墨間傳遞中華文化底蘊;“兩岸非遺美食美酒展示品鑒區”,景芝白酒、周村燒餅、金門高粱酒等齊聚一堂,在香氣與滋味的碰撞中,展現兩岸飲食文化的同根同源;“兩岸茶韻體驗區”則以茶為媒,展現兩岸制茶技藝與茶道美學。
作為展覽核心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尤為奪目:濰坊核雕“方寸藏乾坤”,在細微處盡顯巧思;高密撲灰年畫色彩古樸,勾勒傳統生活圖景;汝窯瓷器釉色溫潤,詮釋東方美學意境……與此同時,山東省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安丘瑪瑙雕刻、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安丘剪紙等地方特色項目,如串聯的文化明珠層層鋪展,共同勾勒出一幅層次豐盈、生意盎然的非遺生態圖譜,讓觀眾在觀賞與品味中,觸摸兩岸非遺的匠心溫度與同源根脈。
此前,與會嘉賓和非遺代表到安丘世界風箏公園參觀交流風箏文化。“來這里參觀,嘆為觀止!安丘把風箏的起源與發展、風箏的發展歷史,跟科學、文化聯系在一起,積極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到臺灣,我也要把風箏藝術、風箏文化講給身邊人聽。”臺灣新國際創新交流協會理事長周正堂說。
互動接力 同源傳承與文脈創新兼蓄
活動中,臺灣文化名人洪錫銘的弟子馬云峰攤開紙張,飽蘸墨汁,嫻熟落筆在濃郁的墨香中,不一會兒,遒勁有力的八個大字“魯臺青年 匠心傳承”躍然紙上。
只見兩岸書法家共同鋪展宣紙,聯袂執掌筆墨。筆鋒流轉間,一幅融貫兩岸風情的書畫長卷,就在你揮我應的默契中漸漸成形。飽含兩岸深情的書法作品里,每一筆都似橋梁,每一字都如紐帶,讓深情落紙成詩,以協同創作深化情感聯結。
隨后,兩岸陶藝名家展開共創:臺灣陶藝家林育萱與安丘陶藝技藝從業者崔紅偉圍坐交流,從釉料配比到拉坯手法深入切磋,隨后聯袂創作9只天目盞。兩位匠人以“同源共脈”為靈感,在器型設計中融入兩岸陶藝特色,作品分別命名為“同源、共脈、和光、同輝、連枝、共沐、歸心、合璧、承續”,每一件都承載著兩岸技藝交融的深意。
“讓非遺活起來”的核心在傳承,更在青年。在8月14日舉行的魯臺青年非遺手作技藝挑戰賽上,來自海峽兩岸近50名青年齊聚一堂,以指尖對話千年文明,通過沉浸式學習與競技,共同體驗剪紙的精巧、傳拓技藝的古韻以及版畫藝術的魅力。紙頁翻飛、墨色暈染、刻痕深深,古老技藝在交流中煥發新生。
挑戰賽中,兩岸青年通過抽簽混合編組,一同探索非遺的深厚魅力。在安丘剪紙區域,兩岸青年屏息凝視,剪刀游走間,纖薄紅紙化為栩栩花朵;在傳拓技藝區域,青年們將濕潤宣紙覆于碑磚器物之上,歷史的肌理與文化的印記在紙面清晰重現;版畫創作區則充滿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青年們用刻刀在木板上精心雕琢,定格下令人驚喜的藝術瞬間。
當日,兩岸青年還攜手制作了帶有“兩岸一家親”“大團圓”字樣的月餅,在協作中傳遞溫情。有臺灣青年感慨道:“這次濰坊之行收獲滿滿,不僅學到了非遺技藝,更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手作體驗的沉浸互動與月餅制作的溫情暖意,讓同根同源的文化在交流中愈發鮮活,非遺也真正成為連接魯臺兩地的文化橋梁,為推動兩岸交流融合發展注入了溫暖而持久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