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福建文學》2025年第8期|吳曉川:中山路的老時光
    來源:《福建文學》2025年第8期 | 吳曉川  2025年09月05日06:24

    題記:

    縱貫南北的泉州中山路上,百年間人潮熙攘,留下了一段磅礴的商業盛景,沉淀著閩南人濃厚的人文精神,鐫刻出屬于中山路的歲月記憶……

    代書人與僑批

    小時候,我們家住在一閩南古大厝里,同在這座古大厝的有一位代人寫書信的老人,70多歲。據說老先生年少時沒少吟誦四書五經,原準備博個功名利祿,后來家道中落,生活落魄,無奈之下便拋棄斯文,在街頭擺起字攤。老先生的小店位于古城最熱鬧的中山路靠近鐘樓旁,店內擺設簡單,僅有一桌一椅和若干凳子,那把舊式藤椅是他的專屬。書桌上擺放一沓整整齊齊的信箋,一兩瓶墨水,一個用罐頭鐵殼做的筆筒插著幾支毛筆、鋼筆等,幾塊鎮紙石散落桌面。抽屜里有一本翻得卷起毛邊的《秋水軒尺牘》。那本書是清代三大經典工具書之一,作者亦是位屢試不第、潦倒半生的文人。另有一本英漢字典早已看不清封面。此外,里面還備有一沓航空信封,周邊紅藍相間,而這類信往往需要用繁體字書寫,有時信封上還需署上英文。

    年逾古稀的老先生沒事時就坐在書桌前,借著放大鏡低頭看報紙。說起往事時,滔滔不絕,話語中閩南語、普通話隨意切換,偶爾還能蹦出幾句英文。以前老先生多用毛筆寫書信,后來才改用鋼筆。店門上掛著“代寫書信”的牌子。每見有人在店門口張望,他便起身出門,中氣十足地大聲招呼:“是找我寫信吧?”

    印象中,代書老先生銀發滿頭,滿面紅光,昂頭挺胸,步履矯健,穿著講究,經常是一身中山裝,上衣兜里走哪兒都插著鋼筆。老先生每天似乎總有接不完的活,忙到傍晚時分,才慢悠悠地踱步回家。聽大人說,老先生的老婆早逝,唯一的兒子小時候爬樹摘龍眼摔下來夭折了,幾個女兒也都先后出嫁,他就獨自居住。閑來無事,有時就替古大厝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澆澆水、剪剪枝,有時就著花生、鹵味喝點小酒,有時與街坊鄰居聊聊天、逗逗小孩,有時也有客人直接找上門來讓他幫忙寫信。

    代書老先生寫的書信內容包羅萬象,但寫得最多的便是僑眷們對海外丈夫的惦念。那時,華僑從南洋寄回的信件稱為“僑批”,寄去海外的回信則為“回批”,有時也沒有分得這般仔細。很多僑眷送別丈夫后,幾十年里便沒再和自己的男人見過面,兩人的聯系僅靠一封封薄薄的家書維系著。這類客人大部分以鄉下打扮的婦女居多,給她們海外的番客寫回批時,總是嘮嘮叨叨地敘說,像喃喃自語,或對兒女、或對丈夫、或對父母傾訴?!按夯ㄇ镌碌乳e度,青絲變白發,一去幾十載不復返……”老先生內心一遍又一遍與她們一起悲、一起喜,最終,連同那封紙短情長的書信一起寄往南洋。

    閩南是著名僑鄉。從清末開始,閩南人為養家糊口,背井離鄉絡繹不絕地下南洋謀生,羈旅的游子只能通過家書保持與家鄉親人的聯系。最掛念的就是家人的冷暖,與僑批一起寄回給遠方親眷的,往往還有匯款。而番客的溫飽、健康乃至終老又都成了家鄉親人最為牽掛的事情。僑批這種跨國的兩地書信成了他們最有溫度的紐帶。“這些客人大多不識字,收到僑批就拿來討教?!崩舷壬隳托牡剡呑x邊講解,他會盡量壓低嗓音讀給客人聽,為的是隱私不外泄。

    在開始寫信前,代書老先生總要半摘下老花鏡,盯著對方琢磨一下如何回信。對于人情世故、世間冷暖,老先生早已看透。他知道,不管什么時候,出洋謀生,最終能成為“好額人”的畢竟少數,更多的還是勉強度日而已。也正是海外圖存的不易,不敢多與家人提及,怕的是家人莫名地擔憂。而那些在家鄉翹首以待僑批銀錢的僑眷,在收到來信時,回信更是得斟酌再三。把實情說透了,怕擾了那邊的人安心做工的心境;不說吧,那種掛念,卻又是放不下去。其實,老先生往往比番客的僑眷更了解他們的心境,哪兒該下筆多說幾句,哪兒該簡略或一筆帶過,在他那都已成定式。于是,瑣碎繁雜的家事,經老先生過濾之后,雞零狗碎便成了條分縷析,哪怕是萬般苦楚難對人說,也會變得文雅舒展,倍感親切。有纏綿悱惻的,有下筆含蓄的,有難以自遣的,有質樸率真的,代筆者都需細心推敲,斟酌下筆,最后便成了——

    “夫君鏡鑒,久未修書,懷念殊深!遙想起居納福玉體康健為慰,吾望君保重身體,莫要過于勞累,飲食起居,皆需留意,君之安康,乃吾之幸福源泉。全賴吾夫鼎力維持,家中諸務及兒女輩之培養吾當盡力而為,望夫君放心為是。”“摯友臺啟見字如面:新桃換舊符之時,唯愿君諸事順利,闔家幸福?!薄疤鲞f客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里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昔江執意建業,先父力與心違,唯父命難違,克盡衣食。今破損坍塌,望吾兄弟合作修復之,悠悠寸心,若表追源報祖之志?!薄敖勛痉蛟诜粕嬗尉扑临€場,致家人不安,吾亦為之憂心忡忡?!薄?/p>

    讀著這樣的文字,你已很難分辨出哪些是老先生的一家之言,哪些是僑眷們自己的傾情訴說。老先生說,每次替人回批,就仿佛在與他們的海外親人對話,盡管素昧平生,但這種親人間的血脈相連,通過書信就能讓對方真切地感應到?;蛟S,代書老先生信奉“紙筆千年會說話”,因而敬畏字紙、字斟句酌,經過提煉加工的家書便成這般那般模樣。信中有多少是代書人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有多少是家中人難以啟齒卻又無法直敘的隱私或秘密,都被這些看似文雅蘊藉、實則大而化之的行文所掩蓋了。但這種掩蔽卻成就了僑批的另一種落落大方、從容不迫的面貌。后人讀此,每每掩信而嘆的,正是這種難以磨滅的情和義,生活雖然簡單粗糙,卻依然有著對遠方的希冀。

    初稿行畢,老先生還要把所寫的內容讀一遍給她們聽,看看有沒有遺漏什么。如客人要求添上的,他則有求必應,何時滿意,何時謄寫。謄寫前,他總忘不了問問要不要首尾加些套語,如展信如晤、余容后稟、別來無恙之類的話。在僑屬點頭同意后,這封信才算大功告成。有時,客人會特意強調要用文言文書寫,好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對海外長輩的敬重,使他們捧讀“回批”之后更有儀式感,更有跨越時空的感覺。 

    事畢,客人就會痛痛快快地掏出錢來。那時的收費也沒有明確的標準,一般視信的長短而定,有時候客人給多了,老先生就客氣地退還一些,有時候給少了,他也樂呵呵地笑納。

    代書老先生幫僑屬書寫過的信件不計其數,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惠安農村老婦人,之前托本村的教書先生寫了十幾封信給南洋的親人,都沒有回音,來找老先生代書后,想不到她的南洋親戚就開始往家里寄信寄錢了,這可把老婦人高興壞了,從家里提來一只雞和一大包花生、地瓜粉等前來酬謝。老先生很是自豪,把人家送來的禮物又分贈給了左鄰右舍。他說,代人寫書信不全是為了掙錢,最大樂趣就是為了把信寫得更好,讓客人看后高興,讓海外的人看后感動。每次,老先生都仔仔細細地揣摩,選用最能打動收信人的語言來寫信,之后,有的僑批僑匯寄回來了,托他寫信的人就要請他吃飯。老先生一般都婉拒,他說,能幫助別人解決些實際問題,他樂意。

    代書人這行有許多的規矩。比如,不能亂打聽客人的家事;上門服務時,在獨居女人的家里要有人陪同,否則丟了東西或者傳出什么風言風語,很難說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給海外親人寫回批,一般不說國內生活的真實情況,不能寫挨餓,否則會惹麻煩,只能說是生病了,要錢治病。時間久了,海外的親人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寄回來少量現金和大量的米面糧油,由水客或回國探親的同鄉送到家里。至于客人咨詢如何處理家事時,大多搪塞了事,大概因清官難斷家務事吧。

    可是,這位代書老先生也有例外。遇到被丈夫拋棄在國內的可憐女人(男人在海外再娶生子,這在當時是一種常態,閩南人稱之為“兩頭婚”),他也會逾越行規,仗義執言,指點她想盡一切辦法尋夫,即便不能見上一面,仍要爭取與海外男人的音信聯絡,或許有一天男人會良心發現,三不五時地匯款過來。留在老家的那些苦命的女人,就這樣以一種隱秘的方式艱難地維系著默默奉獻的軌跡,這種方式跨越時間和空間,孤獨、輾轉而又殘酷地存續著。

    每年農歷新年,老先生總是格外地忙碌。除了要書寫大量的春聯外,春節歷來是番客寄回僑批的高峰期,也是他回復“僑批”的忙碌期。那時薄薄的“僑批”“回批”如同一條經濟生命線,始終鏈接著僑胞眷屬的生活,被賦予無盡的感情。

    如今,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進步,代書人早已難覓蹤影,連紙質書信也是難得一見了。為追尋那段難忘的記憶,在閩南的許多檔案館里都設有專門的僑批展館,里面寄信地址遍布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地,但真正的“回批”反而少見。也許“回批”都是從國內寄到國外的,在國內就很難尋覓吧。一封封發黃的華僑僑眷珍藏的家書,仿佛流露著一絲情感、一份承諾和一種力量,是未經雕琢的民間史書。

    時光荏苒,這座古城仍保留有別處難覓的韻味,立柱式的鐘樓仍然佇立于繁華的中山路口,隨時報告分分秒秒,但熱鬧的街市早已被各種美食和品牌店占領,幾位老者在騎樓的走廊邊打盹。恍惚中,代書老先生長袖飄逸,斜陽下穿堂風伴著他沉穩的腳步從長街深巷走過,閩南古厝的紅磚石和飛燕脊仿佛向世人訴說著舊蹤,思緒的風箏像一封封書信,一頭扎進青天,在風中飄忽。

    玉 苑 茶 香

    老店入門的墻上,還掛著一張泛黃的巨幅照片。這是20世紀40年代末,用相機拍下的“福建省安溪縣新康鄉竹園村全景”?;⑶?、大坪一帶,連綿的山地之間良田數頃,“竹園周氏”的血脈在此延續。茶園的買賣,是從周賢瑯“爺爺的爺爺”那輩就開始了。爺爺周修源是清代秀才,作為茶園的第三代經營者,1840年玉苑茶莊問世。當時的老鋪子有個習慣,在店名前冠以姓氏,茶莊就被喚作“周玉苑”了。春秋兩季茶是一年中品質最好的。周修源和妻子總要在每年制茶的最佳季節,從新門橋頭乘舟溯源而上,到了安溪再換乘小舟并步行回到家鄉。一待就是數日,親自為采茶、制茶奔忙把關。懂茶的人曉得,產茶區山頭林立,山澤水土不同,培育烘焙出的茶品不僅品種品相不同,香氣或是耐泡程度也不盡相同。這時候若有茶葉“拼配”技藝襄助,恰如“伯樂相馬”一般,能讓所有茶葉煥發出新的生命。周家有這樣的本領,根據每個人的口味、身體狀況拼配出茶葉品種。烏龍茶里加入當季的梔子花,茶湯里就煥發出花香。周賢瑯記得,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初夏時節,他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眼見著泉州花園頭、寶山上的梔子花一筐筐地由工人挑了來,源源不斷地送至胭脂巷周家的茶葉加工點內,焙出的茶香與花香四處彌散。

    盡管愛茶,但到周賢瑯長大時,茶葉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周玉苑茶莊經營雖可,但他還是選擇到企業上班,收入更穩定。只要一下班,周賢瑯就“泡”在茶店里,跟在父親身后學習茶葉焙火拼配的技術,幫忙照料茶店,有時候還會幫父親校對茶莊的賬單。在周賢瑯的記憶中,邊上班邊跟父親學習品茶是一種生活常態。1995年,周植彬因病離世,彌留之際,對周賢瑯說:“茶莊是我畢生的成就,你要替我好好守住茶莊,守住這個牌子?!睘橥瓿筛赣H遺愿,周賢瑯退休后就和妻子接手了父親的這家老鋪子,二十幾年如一日地堅守?,F在鋪子里經營的都是一些傳統的老品牌,貨源也是來自一些老客戶,賣的也是一些老顧客。生意雖然已經大不如前,日子過得也是非常的悠哉。

    周家至今還藏有一些清末民國海外貿易時裝茶葉的木箱子,還有一些古樸老舊的藤籃子、茶罐子。有人詢問能否出讓?!爱斎徊荒芰?,怎么能連‘吃飯’的工具都賣掉呢?”周賢瑯鄭重地說。家族保存的老物件見證了玉苑茶莊的一段歷史。在最艱難的抗戰時期,周家以獨到的經營智慧維持著安溪茶葉的海外貿易。1937年廈門被日本侵占,安溪茶葉外銷渠道切斷。1938年周玉苑茶莊負責人周修源與本市大通船務行協商,取道泉州港口開通直運香港的專門茶葉航線,在新橋頭設立“周玉苑茶?!?,并且租用一條英籍商船“西利士號”,從泉州后渚港發貨。聯系安溪各鄉茶商170多家參與,并吸引廈門大茶商轉運泉州出口。銷量從每年100多擔一躍上升到600多擔,將安溪茶銷售往東南亞170多家安溪人經營的海外茶莊?!爱敃r,售賣一擔茶葉便可獲得一個大銀圓,一個大銀圓可以購買近100斤的大米,后來有錢,就到中山路買了這個店面?!敝苜t瑯不無驕傲地說道。“今天又有許多穿長衫的人來呢?!敝苜t瑯依稀記得,以前家人時常這樣說。從茶莊設在中山路開始,每天人流不息。父親周植彬善于交際,曾遒、陳桊、張君竹等多位泉州書畫界的名人都曾是玉苑的???,他們揮毫題寫店招或撰寫楹聯。張君竹曾時常在玉苑茶莊內,為人代書僑批、訴狀。年節時,周家還常請刻紙大師李堯寶制作年節用的門箋,生活過得很講究。百年老茶店風韻不減,在這里曾經迎來送往無數貴人騷客,如今茶店的主人不為牟利仍苦心經營,從不后悔。星移斗轉,似水流年,古城的老茶客們見證了這個老莊百年的興衰。

    平日里客人看不到的,是與店鋪挨在一起的“家”的部分。與鋪子相隔一扇門的,既是一家人生活的空間,也是存放茶葉的寶庫。騎樓的二樓,也有著居住和儲茶的功能。木質扶梯筆直狹窄又陡峭,扶手被摩挲得錚亮且紋路清晰。人與茶“相處”久了,有時會有些意外的驚喜。周賢瑯偶爾能從家里的某個角落找到包裝妥當的陳茶,不知是不是先人有意存放的;偶爾也能找出一兩張殘破泛黃的毛邊紙,上面書寫的是關于制作茶餅、藥茶的配方,墨跡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淡,手書帶著靈性,那份重逢時的驚喜,如同遇見了自己的先人牽掛著兩三代人的心。外面的生活日新月異,周賢瑯獨戀古城歲月靜好。他記憶中,文廟八卦溝水系縱橫,對面花橋宮香客盈門,出門街口就是熱鬧的滿堂紅飯館,南門百貨人流如織……泉州中山路雖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卻仍完整地保存著古樸的歷史風貌和特有的風韻,所以周老伯總不太計較茶葉的價格,半斤50元、一包20元,超實惠的價格滿足著“厝邊頭尾”老友們對茶葉的日常需求。

    隨著泉州經濟中心東移,往日熱鬧的中山路繁華不再,好多商家或關門或轉行,但這個老茶莊仍在頑強地堅守著。盡管顧客不多,但周玉苑茶莊這個老店始終在中山路這塊故地上,像城市的守護者一樣,默默無聞地堅守著泉州古城的老味道,默默地靜候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茶客。

    如今,周賢瑯的子女們大都各自有工作,對茶店經營興趣缺乏,只有小兒子周孫家、兒媳婦毛小針跟著自己學習茶葉工藝。對此,他十分豁達,“未來就交給年輕人去選擇、去打拼,只要我還在一天,依舊是老地方、老味道,等著老朋友。”對周賢瑯而言,后半生就希望能每日與茶相伴,老街坊們路過時還能常來有一句沒一句地泡茶聊天,悠閑地曬著冬日的暖陽,無拘無束,神情坦然,無視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也許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在這間百年老茶莊里,有淳樸的人間煙火,也有歷久彌新的茶香,有周賢瑯平凡而珍貴的堅守,也有茶客們講不完的故事。“溫情堅守,時光慢行。人生如夢,草木皆秋?!币黄枞~,沒有耕耘的故事,沒有文化的傳承,就只是一片普通的葉子而已。而這間百年老茶店里的茶香溢出的卻是祖先的傳統和閩南的文化。

    老相館的記憶

    沿著老街徜徉,看著一塊塊曾經熱鬧、如今靜默的老鋪招牌,一條百年老街熙熙攘攘的情景撲面而來。這些店招的字體有草有正、有方有圓、有繁有簡,還有中英文對照的,每一塊皆可成書法作品,不經意間書寫著這座古城的煙火氣和文化味,講述著屬于閩南人的故事。

    作為三代傳承的攝影師,年近70歲的陳培新老伯每天都會站在花巷口,望著對面羅克照相館的店招,仿佛抬頭就能看見舊日時光?!傲_克照相館” 5個大字的老招牌在近年中山路的立面改造中被修繕一新,顯得格外醒目,也勾起陳老伯心中無限往事。

    陳春木是陳培新的祖父,生于清末民初。那時候,攝影技術剛傳入泉州,少年的陳春木對新照相術很感興趣,想學來這門新技藝?!拔覡敔旉惔耗靖姨崞疬^,他的師父鄧孫農的店開在東街?!标惻嘈禄貞浀?。在清末,玩得起相機的都是社會名流,鄧先生養花遛鳥,家境富裕。鄧先生很爽快地收陳春木為徒弟,但是剛開始并不教技術,陳春木每天都要挑水、澆花、喂鳥、打掃衛生,如同仆人一般。直到3年后,鄧先生很滿意陳春木的表現,終于開始教授攝影技術。

    陳春木學成出師后,靠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買了一臺進口照相機,1914年在承天寺門口開辦了藝軒照相館。開館之后,前來拍照的大多為老年人,他們都想為子孫留下一張照片,存一個念想。當時,人們對攝影非常好奇,而能夠學到這門技術的人更是少數,所以照相館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那時相機的零配件全靠進口,特別是鏡頭一件難求,陳春木為了提高相片的成像質量,設法請人拆下了泉州古城墻上廢棄的望遠鏡的玻璃鏡面,改裝成照相機的一個鏡頭。至今,陳培新的店里仍然保存著這個改裝鏡頭拍下的一張黑白大合影,那是清末民初時爺爺和朋友們的大合影。近百年過去了,合影照里的人物依然五官清晰可辨,他們留著長辮子,穿著緞面衣料的長袍馬褂,都是當時泉州的社會名流。

    在陳培新的記憶中,爺爺是個好好先生,“他對每個人都是輕聲細語,也從來沒有強制要求我們子女學習攝影?!辈贿^,耳濡目染下,陳培新的父親陳建基也選擇了攝影之路,從小開始學習攝影,技藝越來越精湛。

    1934年,陳培新的父親陳建基在中山路開辦羅克照相館,起名的靈感來自著名影星羅克,這是美國喜劇大師哈羅德·勞埃德當年在中國的譯名。照相館以此命名,不僅時髦,還帶有文藝氣質?!傲_克照相館”幾個大字則來自泉州文史界名人、木偶劇導演、編劇呂文俊之手,他的書法頗受泉州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的影響,結構緊湊,筆力蒼勁。在后來的歲月中,“羅克”成了泉州最為知名的幾家照相館之一。

    因為陳家拍照的技術好,初來泉州的弘一法師與陳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羅克照相館剛開業不久,衣著樸素的弘一法師就來邀請陳建基隨他出門拍照。當年21歲的陳建基立即背上沉重的鏡箱,里面裝著玻璃底片、12英寸木制照相機、三腳架等,一起徒步前往豐州的晚唐詩人韓偓墓道碑處。這塊墓道碑是弘一法師無意間發現的,準備拍下圖片后作為資料編進《中國文學史》書中。除了拍照,陳建基還主動請纓幫弘一法師為墓道碑做拓片,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拓片也完成得十分出色,這讓弘一法師覺得兩人特別投緣,回寺后專門派人到陳家送上題字表示感謝。此后每當需要拍照時,弘一法師就會找羅克照相館。1942年弘一法師彌留之際,有僧人前來請陳建基拍下了弘一法師側臥涅槃瑞相。如今,保留下來的弘一法師在泉州的絕大多數照片,都是出自陳春木和陳建基父子之手。靜心細賞一張張弘一法師的舊照,如同拜見大師本人,感受到一代大德高僧心地之明凈、悲愿之深廣,虛空靜寂、樸拙圓滿,似乎是茫茫雪原上不著一絲塵土。

    20世紀50年代,羅克照相館成為公私合營的企業。當年盛行拍畢業照和全家福,黑白照也是“文青”必備,因而拍照的人越來越多,一時間,技術過硬的羅克照相館門庭若市,名聲大噪,是泉州時尚和文藝的風向標。陳培新總結了父親陳建基的生意經:善于布光和煽情。在燈光設備不完善的條件下,陳建基會在天井處架起一塊背景布,通過調整背景布的角度來保證打在客人臉部光線的柔和、立體感。調整完光線,他會顯露另一手絕活——煽情,就像泉州人蒸碗糕,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在把客人逗笑之后,伺機快速按下快門,留下一張張自然而珍貴的影像。

    當年,我也曾被大人領著去羅克照相館拍過好幾次照。依稀記得,羅克照相館一樓迎面是一個長長的柜臺,柜臺背后的墻上貼著各種照片尺寸的拍攝價格,需要拍什么規格類型的可以咨詢坐在柜臺后面的服務員。顧客開好票從右側的樓梯上去就是攝影棚,攝影棚墻壁上鑲嵌著一面鏡子,鏡子前擺放著木梳、發夾等供顧客整理妝容。這里的道具琳瑯滿目,有軍服、西服、長衫、連衣裙、禮帽,也有珍珠項鏈、挎包、駁殼槍、墨鏡、布娃娃等,應有盡有,讓前來拍照的人流連忘返,也滿足他們的浪漫情懷。攝影棚墻上掛有各式布景,旁邊有繩子可拉,每拉一下,畫布上就會變換出不一樣的風景,有亭臺樓閣、有東西塔、有天安門、有山水園林、有歐陸風情等,不同的主題在聚光燈的映襯下栩栩如生。

    拍攝時,我站到背景布前,胖胖的攝影師在燈架間穿來穿去,不時調整著每一盞燈的高度和照射的角度。相機下邊的四個萬向輪可以靈活轉動,在攝影棚內游刃有余。攝影師調整好后便躲進那個用紅色燈芯絨布罩著的照相匣子里,然后把光禿禿的腦袋探出來,揮揮手,要我把頭別過去一點、再別過來一點,有時還會過來撥弄我腦袋的朝向,讓我看著鏡頭。好不容易,那胖胖的攝影師一只手搖著撥浪鼓朝我笑一笑,一只手按著氣囊快門,只聽見“啪”地一下就說好了。過幾天去取照片,只見照片上的自己臉上雖然笑著,但笑容似乎有點勉強,不過,拿到自己的照片后依然興奮了好長時間。

    陳培新兄弟5人,他排行老五,哥哥們都去外地讀大學,從小在照相館長大的陳培新,對照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有他接過了父輩的手藝,入了這行?!耙驗槭歉缸?,所以他對我的要求比別人更嚴格?!倍潞?,陳培新便跟隨父親學修片技術,一張照片從拍攝到完成需要經過顯影、定影、水洗、晾干、修版和修片等過程,每個步驟的學習都需要花費好長時間。“年輕人要刻苦學習,好好干,把技術掌握起來。”這是陳建基常常對陳培新說的一句話。有一次,他拿著修好的照片給父親看,父親不滿意,用棉花沾水全部擦掉,讓他重做。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別人需要3年完成的學習,陳培新僅用半年就掌握了。為了提高拍照技術,陳培新還經常跟著父親的同事到部隊、學校外拍,背著沉重的照相機,步行一二十公里,從無怨言。

    羅克照相館在經歷了國有制改革后易了主,第二年,陳培新不顧父親的反對,離開羅克照相館,獨自在羅克照相館對面的花巷里開了一家名為“羅新”的照相館,寓意“羅克新開”。羅新照相館并不顯眼,花巷里稍顯陳舊的店招掛在相館的外墻上,如果不仔細看還真不容易發現。但獨當一面的陳培新對自己照相的技術反而要求更高:“拍照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技術含量,由自己來做,保證每一道工序的質量,才能把照片拍得漂亮。”其實,邁出獨立經營的那一步并不容易,技術革新給陳培新帶來新的沖擊和挑戰,是爺爺和父親所不能想象的,就如陳培新小心收起的那臺座式照相機一樣,復古卻無用武之地,20多年前,在數碼浪潮還沒有席卷的年代,陳培新一直都是用它拍照,如今它卻只能做做裝飾,留個念想。

    在照相館一樓的玻璃窗上,貼滿大小不一有點泛黃的黑白照,一張張笑臉被定格,記錄了歲月的痕跡和美好,眼神清澈、淳樸,常吸引路人駐足觀看。其中,有一張照片很是吸睛,上面的美女可是當年泉州幼師的花季女學生,經媒體報道宣傳后曾引發全城尋找這位沈“女神”。是的,與現在人人一部智能手機、美顏濾鏡特效隨手可得的時代相比,這些照片更是歷史忠實的見證,更有人情味和珍貴價值。

    走上陳培新老伯照相館的二樓,配套的燈光、板凳和背景幕布,令人有種回到20世紀的錯覺。為了經營好這家老照相館,陳培新早早就研究起數碼相機,學習電腦修圖技術。他說:“入行40多年,從入門到提高再到精品,需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取?!?陳老伯對客人很熱情,會根據顧客的需求,貼心地為客人整理穿著打扮;客人來領照片時,他會細心地在裝相片的紙袋上進行編號,很多老顧客更愿意選擇來此拍照。他的口頭禪是:“很慢的嗷!做好準備。”他的慢,讓人感受到照片中的舊時光味道。

    羅克照相館在歷經75年的興衰之后,不得不關門。于是,與“羅克”隔街相望的羅新照相館成了許多老泉州人懷舊寄情之處。這里光臨的都是熟客。沒有伙計招徠,從店外望去經常見不著老板。來的客人不用打一聲招呼,徑自爬上二樓,來到這里就像回到家一般?!皝磉@拍照才有感覺,其他地方都沒有,家庭照、證件照都會找他拍?!奔易|街的施女士是陳培新的老顧客,從小學開始便在陳培新的照相館里拍照了,當年的小姑娘轉眼成了中年婦人,領著即將上初中的女兒到照相館找陳培新拍照。

    陳培新在與我講述往事時,店里又來了一位頭發斑白的客人,請求陳培新幫忙找找兒子30多年前拍的證件照。陳培新打開電腦,輸入幾個關鍵詞,屏幕上立刻顯現出那個年代店里所有的證件照,這讓客人興奮不已,不一會兒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不到10分鐘就拿到沖洗完畢的照片,他連聲道謝。在陳家的影像庫里,還可找到林先生夫妻1965年春節拍下的新婚照和2014年春節拍下的金婚照;蔡先生1961年參軍時的軍裝照和2012年拍的個人證件照;20世紀80年代,李阿姨抱著4歲兒子的紀念照,以及2021年李阿姨三代同堂的全家福等。陳培新老伯說,只要經陳家三代人之手拍下的家庭和個人過年、結婚、畢業、周歲等人生大事,他都分門別類整理存檔,以致客人們喜歡稱羅新照相館為古城居民的“影像檔案館”,如果有需要隨時來調取。在這里,相機定格的不是照片,而是滿滿的回憶,時間不再是匆匆的過客,而是成為我們最珍貴的朋友,陪伴著我們走過每一個春夏秋冬,珍藏我們生命中每一個值得銘記的瞬間。

    陳培新老伯說:“如今手機照相功能發達,店里的生意一落千丈,如果不是對照相事業摯愛的情懷支撐著,我早就關店了?,F在除了一些游客會慕名前來,光顧的客人多是一些老泉州人。”談起照相館的未來,陳老伯語氣略顯無奈。兒子現在遠在南太平洋島國帕勞拍攝水下照片,雖然也是從事攝影,但兒子卻并不愿意守著這老相館。當我要離開照相館時,音響里正好播放著《老街》,這種偶然的驚喜讓人感到生命的奇妙。

    三代傳承,三次變遷,三次改名。星移斗轉,似水流年,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就是這家老相館,在“咔嚓、咔嚓”的快門聲中,定格了多少老泉州人的歲月痕跡。陳家三代人兢兢業業、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用執著的守護讓老相館不至于消失。中山路上經過修復的老店招還有很多,這些睿智而拙樸的文字,承載著老泉州人的記憶,聚集成為古城的歷史縮影。而關于老相館的故事還在延續著,下次你來中山路,不妨抬頭看看這些“時光的印記”吧。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app|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VIDEOSSE×少妇|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五月婷| 久99久精品免费视频热77| 亚欧无码精品无码有性视频| 老司机无码精品A|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网站|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完整版| 模特私拍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88av|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下载| 柠檬福利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99久久|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72精品九九 | 国产精品视频无圣光一区| 亚洲视频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2021|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牛牛|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精品三级66在线播放|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久久精品日韩av无码|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站| 色妞www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