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澄:向內凝視和諦聽
一
從心里閃了一下,仿佛朦朧的夜色中的一點星火;或一個針尖,突然觸碰肺腑——我相信所有的詩都是如此。接著你繼續向內凝視和諦聽,讓她漸漸清晰、浮現出來。你尋找語詞匹配她。“快點逮住她,別讓她跑了。”然后,你仔細打量這些詞語,怕用詞不當,怕言辭辜負了這一感受——多數時候,寫詩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當然一首詩有前期準備,或者說播種和孕育的過程。這在于你關注和關心什么?世界的哪一部分使你疼痛或感恩?時光和生活流經你,你感受和領悟到什么?你的一個愛詩的習性,讓你擁有強烈的愿望,想要記錄下來。在我看來一切詩歌都是實錄:記錄心內和心外的世界。
詞語是公共的工具,但世界是千人千面。每個人對世界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為差異,才有分享。詞語因其新的組合和應用,對事物感受的一種嶄新的描摹或言說命名,才會讓你眼睛一亮。這種發現是詩歌發光的部分。新穎性和洞見是詩歌最重要的品質。這一部分非常依賴天賦和專注。
天賦無法要求。我所能做的只有真誠和專注。像一個機器的觀察員那樣忠實地記錄。如果,我是一臺顯微鏡或望遠鏡的觀察員,那該多好啊!可惜我不是。我只是千千萬萬生命中的一個微小的生命、一個叫人的生命體,但我并不能代表人類;我只能代表一個個體,跟任何生命個體一樣。
能夠活著感受著這個世界,這已讓我感恩。讓我擁有活著和擁有對詩歌的熱愛,這是雙重的感恩。我在感恩中記錄喜悅,也記錄疼痛。如果說我有一點意志的話,我讓這個意志用來探究生命的真相和心靈的終極出路。活著太不易了,而心靈的艱難勝過肉體的艱難。我一直致力于探究如何活得更好、更自在。“人間可以更加美好的”——我像一只秋蟲那樣吶喊。
心是一切的源頭。心是痛苦抑或喜悅的源頭。一切感受都是心和這個世界的交響。
盡可能地讓自己的心自由些,讓她不至于過早地失聰。如果能夠讓心成為全息的感受器,覺知一切,那么你的任何文字都將是真實、真切而珍貴的。
讓生活回歸簡單。讓欲望少一點干擾。讓心依然孩子般清純,讓她保持活力和敏銳性。多數時候,我不思索,僅僅是諦聽和領會。當我學習或寫作疲倦時,我到河邊散步,僅僅是雙腳邁動、雙眼觀看、雙耳諦聽。我站在河岸,面對流水,靜下心來。這一靜就能讓疲倦的心身恢復,就像耷拉的草得到了澆灌。
如果,我不上班,也沒有別的任務。我的虛日將如是度過:早上五點起床鍛煉身體,然后做早餐,早餐后搞衛生、散步,然后回到電腦前寫作。午飯后小睡片刻,然后閱讀或寫作,及至累了看一會風光片。晚上看新聞或風光片。打坐一會入睡。日復一日。
以靜養心是保持詩歌敏感性的關鍵。只要心不離開,詩歌感覺就不會退失。只要真的熱愛,用生命愛著,我看所有這樣的朋友都在前進中。
閱讀當然很重要。閱讀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來說,語言是可以學習的,但詩歌的內核部分很難從別人那兒學得。詩歌的內核部分依賴于詩人自己內生命的成長。這個內生命即是你的心靈。心靈需要滋養。心靈的養料是閱讀、減欲、靜心、餐風飲露等等。餐風飲露是指到自然中去,融于自然,向一棵樹學習開花,向一株草學習扎根沙礫,向它們學習活著,活得自在、知足。
二
“到萬物里去”是我的一首詩名,也是詩集名。有朋友提議說:換一個字可能更好。他們說:到萬物中去。在我的感覺中,到萬物里更適合我。到萬物里是融于萬物,萬物是主體,人成為萬物本身,萬物即我。到萬物中,人是主體,人來到了萬物中,我依然是我,我俯視萬物。人要成為萬物才能體驗和感受萬物的體驗和感受。這只是一個觀點,很難真正做到。但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真正做到無我。讓自己的心真正融于萬物,感受萬物的疾苦,擺正人在萬物中的位置。
其實人在萬物中的位置就像萬物在萬物中的位置。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和萬物并沒有截然的界線。人和萬物在宇宙中一直輪轉著,因為變是唯一的不變。當人最后以元素和能量的形式重回于無形無相,成為造物主的材料,會無中生有,得到再創造。造物主的創造無窮無盡,以至于整個世界千奇百怪,生機勃勃。我們在宇宙中時刻不停地變化著。所有的昨日都已經遠去,所有的今日都是新的。我所真正渴望的,是我的心在這個飛輪中,像鐵器一樣得到鍛造,越來越完善,至少感覺上是如此。
三
有詩歌伴隨的人生,是多么地幸運。我感恩這一份幸運。愿意以最真誠最樸實的文字,與人們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一首詩與讀者的距離其實是心與心的距離。我在一首序詩里這樣寫:
我的身體像極了鴿子籠
它們在我體內咕咕地叫
撲騰著飛
我希望它們全都飛出去
哪怕無線電般飄在空中等
待某些心靈接收
然后 我倒塌了
將這個空籠子歸還給世界
我們無法規定或選擇讀者。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的心呈現出來。寫過以后,一首詩就像一個成人一樣去行走和遇見。那遇見的過程無疑是美好的。其意義也在被閱讀中完成。這是毫無疑問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讀者才是一首詩的命運和未來。并不是榮譽和獎金。
曾經,我在朋友的詩作中讀到:“自給自足的孤寂”。這句話觸動我,讓我恍然明白我的人生道路和想要抵達的目的地。我從此走向獨立、專注于內心,向內探索、領悟真理。詩歌或許會在某些不經意的瞬間,對讀者產生深遠影響。然而,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四
我們與DeepSeek的區別將永遠存在。
我忽然覺得,詩歌的兩大要素是:新穎性和洞見。洞見是詩歌內涵里包含的真知、真理,事物的本質,現象后面的根源;新穎性則是抒寫上的一種全新的角度、契入點以及言說方式等等。這兩者都需要靈知參與的“發現”。
要將詩歌寫得沒有毛病,只需花費時間努力體會和修習,不難做到。然而,詩歌里的洞見,不經歷塵世的煉獄鍛打,以及漫長的黑暗中,為了自救而在內心點燃的一縷燈火,非借助這縷燈火,難以發現呀!或許DeepSeek有我們難以企及的知識,但它沒有靈知。
有人說:生命,包括人體生命也是一種技術——我相信。有朝一日,人會用技術制造出各種各樣的生命來。但我相信技術能制造的僅僅限于現象界。技術永遠制造不出靈性、制造不出無形的東西。但一切技術都源于靈性。如果說DeepSeek寫詩,也不能否認它具有靈感,那它的靈感只是二手靈感,這點是不容置疑的。從這一點講:DeepSeek永遠寫不出真正原創的詩歌,永遠寫不出真正從心而來的詩歌。
無論如何,詩人只管寫自己的詩。如果能夠以吾手寫吾心,那自然是最好的。因為任何大數據都無法制造一顆心(不是心臟),因為心無相。
有人說:小學、中學以及大學的知識都沒用了,人是學不過AI的。然而,人能不能因此而不學呢?或許,AI給人類帶來的第一個憂慮便是因為依賴而致大腦退化。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為有用而學習。學習以及一切行為的目的應該是提升自己,讓自己心安。寫詩也一樣,寫詩首先是自己內心的需要。將自我成長過程中的經驗感受與人分享。從這些角度去看,不管外部世界如何變幻,我們只須遵從自己的初心。僅此足焉!
五
最后,我想引佩索阿的一段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文學是藝術與思想的結合,是未被現實玷污的領域——文學于我而言是人類傾其所能想要達到的目標,如果這些努力出自真正的人性,而非我們的獸性流露。人的表達意味著保留善而剔除惡。人類筆下的田野,比現實中的田野更碧綠青翠。我們在彌漫著想象的空氣中做出定義,耗費筆墨刻畫的花朵,有著任何細胞生物所不具有的經久不衰的色彩。
(全文詳見《江南詩》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