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排,讀出時代的“心跳”
清脆的駝鈴聲與老北京叫賣聲此起彼伏,西直門城樓的剪影映襯著老車廠的灰瓦房,八仙桌在燈光中隱隱浮現……1957年北京人藝的經典劇目《駱駝祥子》,如今又原汁原味亮相在首都劇場的舞臺上。年輕一代演員的表演贏得了掌聲和喝彩,臺下既有白發蒼蒼的老觀眾,也有眼里有光的青春面龐。近來,復排經典劇目的熱潮正涌向戲劇舞臺:北京人藝和國家大劇院以不同形式演繹《風雪夜歸人》;國家話劇院《物理學家》和北京人藝《屠夫》從不同角度反思戰爭;國家大劇院的《簡·愛》《第十二夜》再現世界經典;北方昆曲劇院《牡丹亭》《西廂記》彰顯東方美學;音樂劇《夜幕下的哈爾濱》、京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作品則以新的形式詮釋經典……這些創作并非簡單的“昨日重現”,而是精心書寫著文化傳承的新篇,彰顯著經典跨越時代的永恒魅力。
觀眾愛看經典,因為在飛速發展的時代,經過時間考驗的經典作品,以其強大的藝術穿透力給人以精神引領,并且有著超越時空觸動心弦的力量。經典重排,絕非刻舟求劍,而是喚醒沉睡的歷史文本,使其成為跨越時代的源頭活水。這要求創作者既要充分理解原作,又能為其注入當代之魂,從而搭建通向當代觀眾心靈的橋梁。導演李六乙和王可然先后將曹禺名劇《雷雨》和《日出》搬上舞臺,雖然兩部作品都進行了富有當代性的創新改編,但始終堅定遵循了曹禺的創作態度,完成了對文學精神的回歸,實現了經典與時代的對話。經典的當代意義,就在于它像一面鏡子,能夠照見每個時代人們的困惑與追問,讓人們在思考中找到精神的共鳴點。
經典傳承必須在尊重中孕育創新。當代創作者懷著敬畏之心,大膽運用現代舞臺語匯,為經典之作注入時代氣息。《夜幕下的哈爾濱》從家喻戶曉的廣播劇、電視劇,改編成深受當今年輕觀眾喜愛的音樂劇,當“說書人”王剛的熟悉聲音從電波中走來,嶄新的藝術形式與新一代演員碰撞出奪目的火花,40余年的藝術接力,恰是經典生命力的生動注腳——它并非凝固的博物館標本,而是生生不息的創造長河。中生代導演李建軍以強烈的實驗探索意識和獨特的戲劇美學風格執導的“后人類三部曲”《變形記》《世界旦夕之間》和《大師和瑪格麗特》,通過創新的手段改編世界經典,與當代觀眾共同探討如何面對生活的困境。正如李建軍所說:“這是無數大師和巨作已經探索過的想象,其中藏有關于現在的解密,也藏有我們可以回到經典的原因。”
經典傳承的核心,在于“人”的延續。北方昆曲劇院新晉“梅花獎”得主袁國良,師承昆曲名家計鎮華,其摘梅之作《爛柯山》中每一個眼神、每一句唱腔、每一步臺步,都精準把握住人物復雜的情感脈絡。袁國良的成績,既是北方昆曲劇院“振興闊口行當”策略的縮影,也凝聚著他對昆曲藝術守正創新的深刻思考。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精心復刻《駱駝祥子》,不僅讓觀眾看到舊時代底層勞動者的掙扎,更通過幾代演員的接力演繹,將老舍先生筆下的京味語言、市井風情精準傳遞。青年演員們在前輩指導下精心研磨角色,讓戲劇表演的精髓得以延續。這種“以戲育人”的模式,使表演技藝與人文精神得以薪火相傳,藝術血脈鮮活涌動,民族文化的根脈代代相續。
經典重排的潮流,本質上是文化自信在舞臺上的澎湃回響,是對文化基因的守護與傳承。這些歷經歲月淘洗的作品,承載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密碼;而經典復排,則讓沉淀的智慧在新時代語境下重新煥發力量,既延續文化根脈的深邃厚重,也彰顯藝術創造的蓬勃活力。當劇場燈光亮起,那些穿越時空的臺詞叩擊心靈,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一部部作品的“重生”,更是一個民族在傳承中創新、于對話中超越的文化自覺。
重排經典,不意味滿足于在前人的樹蔭下乘涼,更不能止步于對經典外殼的機械復刻。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學習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精神內核——那種深刻觀照現實、敏銳捕捉人性、勇敢探索藝術的創造力和魄力。我們要以同樣真誠而銳利的目光,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沸騰而復雜的時代,捕捉屬于這個時代的希冀、歡笑與甘苦,并用新的藝術語言和舞臺形式將其淬煉成型。將經典的薪火,投入當下生活的熔爐,才能鍛造出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新經典。唯有如此,經典才能從歷史的“范本”蛻變為時代的“心跳”,在生生不息的舞臺回響中,升華出屬于當代,也屬于未來的永恒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