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度攜手鑄就“最美的書” 申賦漁、朱贏椿共話文學與設計的靈魂交響
8月22日晚,在南京世界文學客廳,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特邀作家申賦漁與書籍設計師朱贏椿,圍繞兩人13次合作歷程及其中國“最美的書”獲獎作品,展開一場關于“文學與藝術碰撞”的深度對話?;顒佑山K鳳凰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朱婧主持。
從左至右為朱婧、申賦漁、朱贏椿
從默契到共生的藝術旅程
申賦漁與朱贏椿的合作,早已超越簡單的“作家供稿,設計師包裝”,而是成為“文學”與“視覺藝術”深度交融的典范。記者了解到,從早期《不哭》的深沉關懷、《一個一個人》的時代切片與獨特裝幀,到《匠人》的民間史詩氣質,再到最新出版的《半夏河——故鄉離我一萬里》的靜謐之美與《一只山雀總會懂另一只山雀》的自然木刻韻味,13部作品,堪稱13次靈魂對話。朱贏椿以其獨到的設計哲學,精準捕捉申賦漁文字中深沉的土地情結、歷史回望與生命哲思,將其外化為可觸可感的書籍藝術形態,屢獲中國“最美的書”榮譽。
活動現場,兩人笑談結緣與合作始于一次采訪,因對彼此經歷的熟悉與認可、對作品共同的追求而成為“靈魂好友”與“最佳搭檔”。
每一本“最美的書”都是磨出來的
對談從朱贏椿回顧兩人的合作歷程開始。他從13部作品中選擇了6部,與現場讀者共同回憶了當年“做書”的難忘瞬間。從一本用廢紙做成的《不哭》、一本設計試錯的《逝者如渡渡》、一本由農民畫家繪成二十四節氣插圖的《光陰》、一本新的舊書《一個一個人》、一本被火燒過的《匠人》,到最后一本與水有關的《半夏河》,一張張照片記錄了兩位老師共同尋找靈感、共同參與細節打磨的時刻。
談及《半夏河》時,朱贏椿介紹,新版圖書中的插圖均由朱婧繪制,每一幅畫面都承載著大家的童年記憶。新版封面的設計,則從童年鄉村記憶中的“蘆葦叢”獲得突破:展開封面封底即呈現一幅完整的蘆葦水岸畫卷,刷邊工藝與精心挑選的紙張觸感,共同營造出翻閱故鄉記憶的沉浸體驗。
申賦漁坦言,這段“回憶錄”令他感慨萬千。即便是多年前合作的第一本《不哭》,朱贏椿仍能對書中內容娓娓道來。申賦漁表示,正是朱贏椿潛心閱讀每一篇文章,為尋找靈感多次實地踏訪,付出太多工夫與心血,才能捕捉到與圖書完美契合的設計靈感,才能讓13部不同內容的圖書,擁有專屬自己的獨特裝幀設計。而在每一次“文學”與“設計”的合作中,他們都給予對方絕對的信任與支持。
靈魂的共鳴,共繪彼此的精神家園,深厚的友誼與共同的價值理念是他們13次合作的基石。這種共鳴使他們能深刻理解彼此作品中蘊含的對土地、對故鄉、對生命本真的追尋。在這個被數字洪流裹挾的時代,申賦漁筆下那份源自土地的寧靜與療愈力量,朱贏椿設計后為書籍營造出的獨特閱讀體驗,正是對抗浮躁、回歸內心的良方。
見證并成就“最美的”合作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與兩位創作者有著深厚的緣分,不僅見證了申賦漁與朱贏椿的多次合作,還在2024年全新推出了申賦漁的《半夏河——故鄉離我一萬里》。
申賦漁的文字具有獨特的美學特質,他用質樸的文字表達出深邃的情感,用跌宕起伏的寫作手法打動了每一位讀者。新版《半夏河》的封面及插圖,為作品增添了更多藝術色彩。出版社憑借其在美術出版領域的專業優勢,在書籍制作過程中全力支持設計師的理念落地,確保了作品的完美呈現。
本次對談,是作家與藝術家對合作歷程的一次回溯,更是一場關于“文學”與“設計”如何相互成就、共同抵達藝術高峰的探討。申賦漁與朱贏椿以13次的精誠合作,實踐并證明了文字靈魂與設計匠心碰撞所能產生的璀璨光芒。他們的故事,是關于堅持、關于懂得、關于在時光中精雕細琢,以書籍之美承載思想之重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