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激發創新的“催化劑”
2025年5月,三體計算星座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首個整軌互聯的太空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三體計算星座的發射代表著人類科技想象與工程實踐的深度融合——它不僅是科幻作品中“將恒星轉化為超級計算機”的壯麗設想首次獲得工程化驗證,更代表著太空基礎設施從通信傳輸向分布式算力網絡的歷史性跨越。
日前,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賽事——“2025年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京落下帷幕。來自全球各國的人形機器人同臺競技,它們或身著“華服”表演街舞、傳統舞蹈、曲藝、服飾走秀,或參加自由搏擊、田徑、障礙賽等競技類比賽。短短幾天,不少機器人貢獻了令人捧腹的“名場面”,不僅火遍社交圈,也展現了人形機器人在日常生活、文藝表演和體育競技方面的應用,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人機融合共生新圖景。面對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進化,人類的想象力也需要更新迭代。有一直“追更”此次比賽的科幻作家看完機器人的表現后感慨:不知道未來的科幻小說,能否想象出一種超越過去固有認知框架的新型人機關系。
從太空戰場到南天門計劃的暢想,從Ω三體星的想象到三體計算星座升空,從賽博未來的想象,到人形機器人毫不費力完成越野障礙賽的現實,科幻想象立足科技,又往往預先為科技創新提供豐富的創意。日前,在“永不落幕的科幻大會”系列活動的“科幻+”產業創新主題沙龍上,科幻作家、產業專家、科技從業者等圍繞科幻創作、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科幻產業發展等話題,探討如何將科幻敘事中的技術預見性轉化為可落地的科技創新場景。
科幻啟迪人們思考未來的技術路徑。在與來自航天科技、產業界專家學者對話的環節,作家劉慈欣認為,人工智能是離科幻最近的技術,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科幻想象中的場景也正一步一步變成現實,科技的發展為科幻創作營造了良好的條件,科幻作家能夠更大程度釋放想象力。除了遠距離的深空探測技術,當下他更關注與人生命息息相關的生命科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技術,“這些技術的任何一點突破都可能為人類帶來一個科幻世界所想象的全新時代”。
科幻創意與科學研究相互哺育和激發,在落地過程中進一步融為一體,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胡堃的感受。他提到,人工智能技術正快速進入航天事業,航天科技人員致力于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的智能網絡,如同科幻作品中的場景,“未來衛星可以自主執行任務,將大大提高航天科技領域的生產力”。不少業內人士提到,核物理、暗物質等許多來自科幻小說的“創意概念”正成為很多科研人士研究的方向,這些研究既從科幻中汲取靈感,反過來也通過技術突破持續為科幻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素材。
科技發展不斷重塑著人與世界的關系。“進入6G時代后,未來的手機網絡將變成一張大網,將人類身邊的一切都連接在一起,感知一體化、通算處理等技術會走向融合的階段。”中國電科網通集團北京研發中心主任宋瑞良說。他認為,6G技術將為科幻想象大開“方便之門”,科幻作家可以想象,作為生物體的人類,如何成為尖端通信技術的載體,與世間萬物形成新的連結,從而為信息交流、文化交流乃至宇宙間的文明交流提供新的創意靈感。
在技術浪潮之下,人類講故事的能力是否依然獨特和珍貴?科幻作家和科幻產業人士表示,科幻原創并不僅限于小說中的奇思妙想,也包括游戲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觀設定與敘事架構,這種原創力是IP后續影視化、游戲化和衍生開發的能量源泉。科幻游戲的價值不僅在于對未來的想象,更在于讓這些想象突破紙面和屏幕的邊界,真正觸達大眾。
優質原創內容是科幻產業的原生土壤。只有優質的原創內容才能成為堅實的地基,為后續科幻IP轉化提供資源和養分,支撐起一個有生命力的、龐大科幻IP宇宙。如同劉慈欣所言,“哺育大量好的科幻原創內容,是中國科幻產業未來發展的基石”。
深耕原創、培育沃土,講好中國的科幻故事,更好地溝通世界,方能使中國科幻走向更廣闊和堅實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