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幫八路軍 打鬼子的英國人
因為事情是明顯的,任何有血性有思想的人都有義務去反對侵華日軍。
——林邁可
在去醫院的途中,與白求恩同行的林邁可(1938年)
林邁可在講無線電課(1942年)
戴德華(林邁可的同事)與列隊歡迎的八路軍部隊。(1938年)
北拒馬河的一個岔道(1939年)
英國人邁克爾·林賽有個中規中矩的中文名字林邁可。他生于1909年,逝世于1994年。近90年的人生中,林邁可擁有很多身份:英國議會上院議員、勛爵、燕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華盛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在這些熠熠生輝的頭銜之外,林邁可還有與眾不同的另外一面:他是在日寇眼皮底下從北平為中國軍隊暗暗運送物資的交通員,他是為晉察冀邊區和延安提供無線電技術支持的工程師以及培訓教員,他是新華社英文廣播部的創建者之一……而且,他并不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他只是個有血性有思想有正義感的好人。基于這種天然的義憤,他親身參與八路軍根據地的工作,他跟中國人民肩并肩抗日,他是歷史的見證者。
《華北:1937—1945》這本書,就是林邁可的見聞錄。本書原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見聞錄》,書中不僅有他在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和邊區政府的所見所想,還收錄了近兩百幅他在華期間拍攝的珍貴照片,反映出了最真實的抗戰的面貌。在當時物資匱乏的條件下拍照已很不易,而在戰爭環境下這些照片能長期保存下來更為難得,本書是林邁可先生留下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這些照片與文字記錄了一個充滿硝煙與勇氣的時代,見證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跟隨著鏡頭和文字的記錄,本書將引領讀者一同回到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現場。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通過抗戰年代中的見聞和深刻的洞察,記錄并見證八路軍在華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斗爭和英勇事跡,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如何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共同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輝煌篇章。翻開這本書,讀者將與歷史對話,感受那些不朽的瞬間,讓那段烽火歲月再次鮮活地呈現在眼前。
到八路軍根據地去
和中國人民最熟悉的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不同,林邁可在1937年到北平之前對中國不怎么了解,他也沒有什么明顯的政治上的傾向。之所以決定接受燕京大學的工作邀約,純粹是出于好奇,“我對燕京大學的無知遠勝于對中國的無知”。但非常巧的是,他在來中國的路上就認識了白求恩,彼時他們還不知道未來的某個日子他們會在華北的一個小村里再次相遇,更不相信自己的名字將在異國他鄉被民眾傳頌。
在當時,無論日本人還是汪偽政府,都不太敢難為外國人。所以林邁可在北平是有些小小的特權的,于是他和另外兩名燕大的外國教師,在1938年的復活節假期,決定跟隨美聯社駐北平記者霍爾多·漢森一起去一趟冀中,尋找那個正在發展的“有趣的組織”——八路軍。因為到游擊區的外國訪問者被認為是最好的宣傳者,林邁可一行受到了周到的接待。他們甚至被邀請參加一次襲擊平漢鐵路的行動。
等到當年夏天林邁可和另一名同事二赴冀中的時候,他走到了更遠的地方。“當我們進入在任丘的呂正操將軍的司令部時,我們受到了帶有軍樂隊演奏的歡迎,然后被護送越過平漢鐵路,進到設在山西省五臺山區的聶榮臻將軍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和宋劭文主任委員領導下的邊區政府。”
在這里,林邁可又見到了白求恩并成為他的患者——因為感染了痢疾。白求恩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而林邁可是白求恩的老朋友,于是有了不一樣的視角。林邁可的筆下,白求恩有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是他熱愛他的病人,絕不寬容任何使病人遭受不必要痛苦的行為;二是他在學習外國語言方面很困難。可惜的是,在他們末次見面的幾個月后,白求恩因為敗血癥去世。他的主要助手江一真醫生告訴林邁可,他曾經極力主張白求恩將病壞的手指切除,但是他拒絕了,因為白求恩認為作為一名外科醫生,這樣將使他不能運用靈活的手指為病人做手術。在這里,記錄者林邁可并沒有寫更多的文字,但作為讀者,會深深地為白求恩醫生對患者的愛、對職業的尊重、對醫學的責任感所感動。
1939年,林邁可一行四人再次前往八路軍根據地。他們穿行于平西的群山中,以假裝去野餐騙過日本哨兵,乘船僥幸渡過正在發大水的北拒馬河,到訪過蕭克將軍和聶榮臻將軍的司令部。本來他們打算去延安,但迫于當時的戰況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但幸運的是,在晉東南的八路軍總司令部,林邁可見到了朱德總司令。從這里,他們轉道西安、重慶、香港,最后經天津回到了燕京大學。這段行程花費的時間大大超過預期,以致很多人以為林邁可已經被日本人殺掉了。
親身參與中國抗戰
1941年的2月,林邁可把這段日子稱為“逃亡”。他從廣播里知道美日兩國已經開戰,雖然工友告訴他燕京大學校門外和往常一樣,林邁可還是用最快的速度開著校長的車子,帶上妻子、另外一對夫婦和兩個裝有無線電零件的箱子從燕大東校門飛馳而出。接下來的路程,對于北京讀者來說并不陌生,他們開過如今歸屬海淀區的青龍橋,繞過設在溫泉鎮的日本崗哨到達黑龍潭后棄車步行。進入西山后,林邁可一行人去投奔法國醫生貝西爾——就是大名鼎鼎的貝熙業醫生,他的“貝家花園”如今仍在,并于201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后在2021年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如今,人們還會去貝家花園游玩,走過貝大夫橋,在風和日麗中徜徉于青山綠水間……此情此景,所有在平西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先烈們應笑慰九泉。
說回林邁可,因為貝醫生并不在家,在多名當地人的幫助下他們一行連夜趕到了西山深處的龍泉寺。和八路軍聯系上以后,第二天連夜繞過妙峰山,經過艱難跋涉終于到達平西根據地,林邁可夫婦這才算睡上了一個安心覺。據說,在他們逃出燕京大學十分鐘后,日本憲兵隊就開始抓人了,而林邁可被認為是國際大間諜。
1944年5月到1945年11月,林邁可一家在延安生活了18個月。他還在這里見到了毛主席和朱老總,同時被任命為第十八集團軍通訊部的無線電通訊顧問。朱德總司令簽署的任命書一直被林邁可保存著。
作為外國人,林邁可的觀察角度冷靜客觀,他的記錄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細節,讓人身臨其境一般。能明顯感覺到,他在記錄時心中涌動著正義和勇氣,正是這樣的力量驅動著他在那樣艱苦和危險的環境下用相機記錄下寶貴的畫面。幾十年后,林邁可在畫冊《抗戰的中國》中文版序言中寫道,“對于華北八路軍的事情,我們是百分之百地有權來證實的……我因偶然的機會第一次目睹了他們與強大的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情景。”“我更感到要讓中國以外的廣大的世界知道在華北有敵后根據地,有一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及邊區政府的存在,要讓他們知道共產黨已經控制了華北的大片地區,并在盡最大努力同廣大人民一道建設戰后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