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校園之殤”到“長大之困”,如何為邊緣少年照亮生存之光?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程華  2025年08月25日19:06

    《“隱形”的孩子——關于“校園霸凌”的社會觀察》(重慶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是作家李燕燕的又一部非虛構力作。該作品是刊于2024年第9期《北京文學》的《校園之殤——關于“校園霸凌”的社會觀察》(簡稱《校園之殤》)的圖書單行本。除了主線作品外,“外一篇”作品是刊于2025年第2期《當代》的《長大的他們——大齡孤獨癥患者的社會融合之路》(簡稱《長大的他們》)。“隱形”,在書中成為具有暗喻性的詞匯,貫穿“主線”與“外一篇”。作品中的人群,或屢遭欺凌身心受創,卻因家庭、學校等身邊人的冷漠而求告無門;或因心智不全而被外界歧視、屏蔽而孤立無援,成為社會肌體上不能忽略又往往被忽略的暗疾。

    李燕燕用文字剖開社會肌理,直抵現實痛點,真實地凸現出弱勢群體的傷與淚、訴求與渴盼。

    李燕燕本可選擇一些更“討喜”更易獲得支持的題材,但她沒有。她選擇直入現實的暗面,以觀察者的視角去呈現問題并探求解決之道。如此寫作,難度不言而喻。

    《校園之殤》聚焦校園欺凌這一多發性、頑固性痼疾,其觸發點在于2024年3月的河北邯鄲三名初中生殘殺同學案(簡稱邯鄲殺人案)。作者以該案為入口,結合大量案(事)例,對校園欺凌問題的深層原因、危害后果等方面展開抽絲剝繭式的闡述,并向公眾發出振聾發聵的追問:我們如何預防、處置校園欺凌?如何真正保護無辜的被侵害的未成年人?

    《長大的他們》深度關注大齡孤獨癥患者及家庭的困境,呼吁人們對“來自星星的孩子”的真正理解與接納。起初讓作者開始動念的,是她的原部隊同事張國華和他患有孤獨癥的兒子,但真正促使她下筆的,是另一個孤獨癥患者小安。小安渴盼工作但求職無望,天天焦灼地用手機發短信:我今天要不要上班?

    一連串無助的問號,如重錘敲擊作者的心。大齡孤獨癥患者的主要病征表現為社交障礙以及情緒不穩,其病因不明也無藥可治,惟有采取康復手段加以干預。這些游離于社會邊緣的“隱形人”,未來依靠什么?出路何在?李燕燕決心替這個特殊群體以及深陷痛苦、絕望的家庭,向全社會發出沉重而急切的吁喊。

    通觀文本結構與敘事手法,兩篇作品均以扎實的采訪為基礎,結合專家解析與大量信息相互應證、層層推進,直至抵達作品想表達的主旨。

    《校園之殤》側重以案(事)件為單元,通過對各類校園欺凌事件當事人及監護人、醫生、警察、心理學專家等的采訪,全面還原和揭示了諸多事件的復雜成因、行為特征、危害后果等,同時深入探究干預、解決和預防的辦法。文中以“邯鄲殺人案”為“傳動軸”,由此輻射到多起與校園欺凌有關的案(事)件以及嚴重后果,文尾再次歸位到“邯鄲殺人案”并強化了作者意欲表達的核心主題。

    《長大的他們》則以日常生活點滴為講述主線,很大一部分置于民間公益人士朱佳云的助殘項目“一角咖啡”室,以及一群大齡孤獨癥患者的母親為抱團互助和自救而合辦的“心之屋”烘焙室。李燕燕多次貼近觀察并采訪多位患者及親人:從部隊退役去南方打工、只為給兒子籌錢做康復的張國華,曾是高校教師的唐毅和年過30歲的兒子小點,陳麗和20歲的兒子小城……大齡孤獨癥患者就業受阻,無所歸依;其家庭深陷困境,苦苦掙扎。讓漸漸老去的父母們尤其焦慮的是:一旦他們走后,無法自立的孩子將如何生存?

    文中亦有一根無形的敘事“傳動軸”,即張國華父子。作者從其境遇入手,揭示出諸多同類家庭的傷痛與掙扎、彷徨與抗爭:為讓兒子入讀普通學校,陳麗每日守在教室陪讀;小安的二胎妹妹,自出生便肩負著“將來照顧哥哥”的重任;26歲的小金時常行為失格,其母飽受白眼仍不離不棄……疾病如鏡子,映照出父母們疲憊而無悔的身影,也映照出一些家庭的不堪:父母多年怨懟鬧到離婚,將成年病孩子丟給社區;“成功人士”以隱瞞來維持自己的“完美人設”……對此,李燕燕感喟:“生而有責,無人可以替代父母。”這流露出行文一向理性、克制的作者內心的憤懣、失望與詰責,也不失對其處境帶著無奈的理解。

    一個殘酷事實擺在公眾面前:盡管政府陸續出臺政策并加大幫扶力度,但社會保障體系尚不足以解決孤獨癥群體的求學、醫療、就業、養老等諸多現實問題;盡管人們嘗試對他們加以包容和關照,但遠未達到真正尊重和接納的程度。“來自星星的孩子們”學齡階段接受教育難,成年后就業機會少,到老年被養老機構排斥,其社會融合之路困難重重。同時,沉重的經濟負擔、巨大的心理壓力、無底的時間與精力成本,令其家庭處境維艱,更看不到未來。

    一組權威數據令人憂慮:我國新生兒童孤獨癥發病率為1%,孤獨癥人群超過1000萬,孤獨癥兒童達到200萬,并以每年近20萬人的速度增長。個體和家庭不能承受之重,已演變為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我們面對的不僅是一個病患群體的困境,更是事關社會高質量發展與民眾福祉的綜合性課題。

    至文尾,筆觸再回到張國華父子身上,并與公益人士朱佳云、唐毅等人的不懈努力,陳麗等母親的頑強抗爭,臺灣融合教育“晨晨跨海去上學”等有效嘗試,共同交織出充滿溫情的希望之光。

    筆者還觀察到,《“隱形”的孩子》有一個亮點:“文文互文”“以文申意”。作者特意在書中提及另一部同類題材作品,并試圖從中尋找、建立一種內在關聯,如《校園之殤》之于西班牙作家莫爾諾的校園欺凌題材長篇小說《隱形人》,非虛構與虛構,一“實”一“虛”間形成某種觀照,在增加文學性與可讀性的同時,進一步深化與升華了作品主旨。又如《長大的孩子》之于紀實圖書《男孩肖恩:走出孤獨癥》(1992年在美首版,2015年中國華夏出版社出版)。《男孩肖恩》的作者是一對美國母子朱迪、肖恩。他們寫下這本書時,曾經的孤獨癥患者肖恩已基本融入社會,成為一名報社記者,也是一位公益熱心人士。

    在書中,肖恩講述了自幼被確診后,父母如何守護、陪伴并幫助他戰勝疾病、重塑嶄新人生的經歷。肖恩的父母以愛與堅持創造了奇跡,給無數不幸的家庭帶來了啟迪與希望。而肖恩自小進入普通學校接受系統教育,直至讀完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并從事自己喜愛的職業的故事,亦說明親人的愛與陪伴必不可少,社會的尊重、理解與接納同樣至關重要。作者也恰以肖恩的故事為例證,激勵更多孤獨癥患者及家人鼓起勇氣與命運抗爭。

    一個以人為本的健康社會,必然倡導在差異中尋求理解,在尊重中實現共融——只有正確了解、認識孤獨癥,才能對孤獨癥群體消除歧視、平等相待,主動接納、悉心關愛,以全生命周期的專業支持與服務體系,幫助他們融入正常的社會環境,并有機會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這,需要全社會協同努力去完成。

    這,也是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李燕燕的態度和表達。

    愿所有孤獨癥患者及其家庭重獲新生。愿所有“隱形”的孩子走出陰霾,在陽光下微笑。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国产情侣大量精品视频|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国产91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喷水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999任你躁在线精品免费不卡 | 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久久九九99热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址| 2021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熟女 | 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体验区| 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日韩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 色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9丨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_|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aaa级精品久久久国产片|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