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中國的一日”(2025)征稿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8月22日,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作家》“中國的一日”(2025)征稿活動啟動儀式在中國作家出版集團9層會議室隆重舉行。作家出版社社長鮑堅,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慧瑜,南京師范大學非虛構研究院執行院長、二級教授王暉,央視資深記者、作家長江等以線上、線下形式出席活動。啟動儀式由《中國作家》雜志社主編李云雷主持。
活動現場
202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為全景記錄這一歷史性時刻,生動展現新時代中國的繁榮昌盛與人民的精神風貌,呼應“注重群眾參與”的時代要求以及當前新大眾文藝“大眾寫,寫大眾”的潮流,傳承1936年鄒韜奮、茅盾等先賢發起“中國的一日”征文活動的精神,《中國作家》雜志社特舉辦“中國的一日”(2025)征稿活動,以文字及視頻的形式,記錄2025年9月3日當天的“所見所聞,所作所感”。
李云雷介紹,1936年,著名出版家鄒韜奮聯合茅盾、陶行知等作家發起“中國的一日”征稿啟事,號召人們寫下1936年5月21日的“所見所聞,所作所感”,茅盾在征稿啟事中指出,“凡是‘五月二十一日’二十四小時內所發生于中國范圍內海陸空的大小事故和現象,都可以作為本書的材料。這一日的天文、氣象、政治、外交、社會事件、里巷瑣聞、娛樂節目、人物動態,無不是本書愿意包羅的材料?!痹谌齻€半月的時間內,共收到3000多篇、600萬字稿件,最終由茅盾主編匯集成《中國的一日》,全景式地再現了各個地方、各種職業所感受到的中國,可以看到當時中華民族危亡下普通中國人生活的“橫斷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新時代的繁榮昌盛與舊中國的民族危亡形成了鮮明對照。為迎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根據“注重群眾參與”的要求,呼應當前新大眾文藝“大眾寫,寫大眾”的潮流,《中國作家》雜志借鑒現代史上“中國的一日”征文的成功經驗,舉辦“中國的一日”(2025)征稿活動,旨在發動大眾以文字及視頻為媒介,記錄2025年9月3日當天的“所見所聞,所作所感”,將國家盛典的史詩性場面與平凡個體的生活細節相交融,共同繪制一幅真實、鮮活、充滿煙火氣的時代畫卷,為歷史留存一份珍貴的民間記憶。
鮑堅表示,“中國的一日”更多從普通人角度看待國家命運、中國人當時與當下的命運變遷,這個征稿是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期待能寫出中國一個時期、多個階段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有更多更豐富的作品呈現,并結集成書。
李舫認為,回眸歷史,八十年前可歌可泣的故事依舊激蕩在人民心中,值得書寫,也讓年輕一代知曉反法西斯正義事業的來之不易?!坝袊庞屑摇?,家與國密不可分。征稿活動順應了當前“大眾寫,寫大眾”的新大眾文藝潮流,活動意義遠超本身,將是一次“人民書寫”精神的偉大傳承。
張慧瑜指出,此次征文活動從個人視角講歷史,是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頗具意義和價值。在新媒體時代,讓更多“素人”參與到歷史的書寫中,以文學的形式重新激活文學的媒介屬性,是個人寫作與集體寫作的結合,讓不是新聞的新聞成為新聞,高度契合了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王暉認為,《中國作家》雜志的“中國的一日”征文,是當下新大眾文藝的一種最新鮮的創意表現,將2025年9月3日這一天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國家重要紀念日的盛典緊密結合起來,更加具有國家記憶、民族記憶、民間記憶、個體記憶融為一體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凸顯出新大眾文藝的全民性和時代感,是主題鮮明的新大眾文學“狂歡”。而以文字和影像的多樣方式征稿,將鐫刻進文學史、國家與民族復興的歷史之中,為新時代文學留下鮮明印記。
長江認為此次征稿是把抗戰勝利、紀念儀式等國之大事與普通人牽連在一起的重大活動,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其中,她希望廣大讀者積極參與,堅持非虛構的“真”的寫作,訴說“我有國,國有我”的溫情與力量。
會議最后舉行了《中國作家》“中國的一日”(2025)征稿活動啟動儀式。
(攝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