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與顛覆,永遠的少年之心
誠實地說,當讀到羅夏的小說《腦中之魔》第一章時,讀者也許會不由自主地認為這是一本單純書寫電競的小說。天才游戲少年、夢想戰隊邀約、網癮戒斷中心……多種電競文要素相繼出現,似乎在不斷地強調著電競小說的標簽。不過,序章中驚人的科幻設定與懸疑氛圍,像一個鉤子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之后的文本中,科幻的元素總是恰如其分地出現,如葉片之下隱而可見又不容忽視的蜿蜒脈絡。
首先故事的節奏非常舒服。作為懸疑感拉滿的小說,信息的釋放始終跟隨劇情發展恰到好處。說實話,在閱讀的前期,我難免為作者提心吊膽。電競的熱血、科幻的詭秘、懸疑的未知,多元素的交織需要高難度的平衡能力,稍有不慎便“翻車”的案例在小說中比比皆是,但好在作者始終穩健掌舵,不疾不徐,把所有復雜的線索和需要推動的情節都清晰梳理并呈現。
除了劇情,故事的人物塑造無疑是成功的。主角程浩的性格底色,在逃出網戒中心一節之后,已經扎實立住。正義感與領導力以及那隱隱約約的“邪氣”,使得16歲的懵懂少年程浩在向著多年以后槍林彈雨中的梟雄不斷接近。在主角成長的歷程上,作者還用了一個“討巧”的手法——當程浩具備吞噬他人記憶的能力,他的脫胎換骨無需解釋。但在下部故事中,作者仍不忘描摹具備強大能力的程浩的善良和堅持,這不能不說是對人性的一種堅守。而除了主要人物之外,哪怕是一些配角,作者也在用心對待。從失去雙腿的電競少年到百億資產的商業富豪,小說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不同人物的欲念與悲喜。這種寫人的誠意及水準,很好地減輕了硬核設定帶給讀者的疏離感,讓人更加自然平穩地引發共情,代入故事。
如果說小說的上部是一段熱血的少年奮斗史的話,那下部則更像狂想與創意爆炸成的蘑菇云。
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曾說:“萬物皆信息。”照此推論,生命的本質是信息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問題在于,作為小說,必須直觀而富有趣味性地去傳達這個設定,這是科幻小說作家的“技術活”。作者巧妙地將謎面在故事的前半部分滲透至深,待情緒推進至足夠高度后,再讓蓄勢待發的謎底噴薄而出。這種書寫帶來的閱讀感受既像一場爆發,充滿了沖擊力,又像一支香檳的開瓶,揚出香醇而優雅的弧度。
此外,科幻內核與細節創意構成了這部小說厚實的質感。不過,以我個人的審美而言,相對不太喜歡的可能是“父”這一設定。當信息生命被具象化為“父”這一主體時,主線劇情落入了一種“一切都是外星人干的”的窠臼中。事實上,在前半部小說的鋪墊中,人類社會的階級分裂已經足夠支撐核心矛盾,而“父”的存在最根本的作用是為后期沖突提供合理性,未免稍顯匠氣。好好直面人類世界內部的矛盾,不回避,不“甩鍋”,這也許是我對一部優秀小說更高的期許。
但無論如何,程浩反抗“父”,想要顛覆“父”,正如他少年時反抗譚校長,顛覆書院、反抗韓懷仁,顛覆他的商業帝國一樣。他有勇氣和決心,反抗一切,顛覆一切。這是令人動容的僅屬于少年的非凡意氣。它雖然青澀稚嫩,卻帶著蓬勃的生命力量,凜然不可方物。
掩卷之余,我想,假若信息真能構成生命,假若《腦中之魔》這個故事亦是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生命,它一定也帶著一個少年清澈而無畏的目光,注視著這個世界。
(作者系青年科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