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文藝》2025年第2期|管弦:豆科植物的芬芳
管弦,研究館員、教授,《北京晚報》等報刊專欄作家,中醫(yī)藥文化科普專家,文藝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在中央及地方報刊發(fā)表各類作品近四百萬字,已出版《藥草芬芳》《毒草芬芳》《開花的記憶》等6部著作,作品多次被“學習強國”和各級報刊、網(wǎng)站轉(zhuǎn)載,入選精品集,獲得各類獎項。
含羞草
人們的心中,大多對含羞草寄予了一些美好的情感,比如羞澀和愛情。
羞澀,這樣一份纖細敏感的情懷,常常在細水長流中,小心翼翼地綻放光輝,宛若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低調(diào),內(nèi)斂,規(guī)矩。羞澀和愛情聯(lián)系在一起,最令人心動。
因此,含羞草又叫知羞草、怕羞草、怕丑草,好似豆蔻年華的女孩兒,情竇初開,純凈綻放。她真的是伴著愛情而來的。相傳當年虞舜南巡,崩于倉梧,他的兩位妃子娥皇、女英遍尋湘江,終未尋見,便終日慟哭,淚盡滴血,血盡而死,遂為其神。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她們的精靈與虞舜的精靈“合二為一”,變成了低柔生長的含羞草。所以,含羞草有一個不常用的名字:望江南,大約是最能代表娥皇、女英那望穿秋水一般的愛情的。唐代詩人韋莊的《合歡》也記述了這段情誼:“虞舜南巡去不歸,二妃相誓死江湄。空留萬古得魂在,結(jié)作雙葩合一枝。”
真是令人疼惜。
不過,在那令人心疼的情愫里,含羞草那一低頭的溫柔,那不勝涼風的嬌羞,透露的信息卻是拒絕。她拒絕人們隨意去觸碰她,那一碰即閉的清軟,不容隨便享受。作為豆科植物,含羞草屬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含羞草性味甘、澀、寒,有小毒,她含有的含羞草堿是一種毒性氨基酸,結(jié)構(gòu)與酪氨酸相似,其毒性作用的產(chǎn)生是由于抑制了利用酪氨酸的酶系統(tǒng),或代替了某些重要蛋白質(zhì)中的酪氨酸。人類誤食含羞草堿,可致頭發(fā)和眉毛稀疏并脫落等類似麻風病患者的面部癥狀以及白內(nèi)障、呼吸道感染等病癥的產(chǎn)生。其他動物食之,可致脫毛、生長停滯。孩童就更不能食用含羞草了,也不能用嬌嫩的小手去撥弄她,否則,不但會出現(xiàn)上述癥狀,還會皮膚過敏。
所以,當含羞草出現(xiàn)在眼前時,就靜靜地觀賞吧。一陣風兒吹過,她枝頭上秀麗細密的小葉兒,更見風致了;淡紅色的像小絨球一樣的小花兒,也仿佛輕輕地撲上了我們的面頰,暈出緋紅一片。含羞草是跟著愛情一起成長的,而愛情,是神圣的,是要付出代價的。
若是真的不舍含羞草,那就學會與她和平共處吧。要知道,大凡羞怯的,都特別敏感。敏感,是一份值得珍惜的品質(zhì)。敏感者,更能體會纖細入微的情感,更能關注他人的感受,更能接受外界的信息,從而更加善解人意、令人舒適。含羞草就是這樣,對細微的變化特別敏銳,她也因此得名:感應草。她就像上天派到凡間的天使,能夠感應天氣變化。她的葉子開合速度的快慢,間接地反映了空氣中的濕度大小,可以作為天氣預報的參考。如果用工具觸摸一下含羞草,她的葉子迅速閉合起來,張開時又很緩慢,說明天氣會轉(zhuǎn)晴;如果觸摸含羞草時,她的葉子收縮得慢,下垂遲緩,甚至稍一閉合又重新張開,說明天氣將由晴轉(zhuǎn)陰或者快要下雨了。研究還發(fā)現(xiàn),含羞草的葉子一般是白天張開、夜晚閉合,如果含羞草的葉子出現(xiàn)白天閉合、夜晚張開的現(xiàn)象,便可能是發(fā)生地震的先兆。據(jù)地震學家說,在強烈地震發(fā)生的幾小時前,含羞草的葉子會突然萎縮,然后枯萎。
真是很奇妙啊。這貌似柔弱、看似低到塵埃的花草兒,實則早已高若天庭,可以通曉天地的語言。而她的這些特殊本領,也是適應外界環(huán)境、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當?shù)谝坏斡甏蛑卟莸娜~子時,她立即將葉子閉合、使葉柄下垂,以躲避狂風暴雨的傷害。當?shù)谝淮伪粍游锷陨杂|碰,她就馬上合攏葉子,動物不會對她再產(chǎn)生興趣。
就這樣,含羞草寧心靜氣地修煉著,既保持獨特的個性,又與大自然相融相和,慢慢磨礪出堅定安寧的特質(zhì)。她用智慧幫助懂她、愛她、敬她的人,她會把自己安定心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利濕通絡、和胃消積的功能發(fā)揮出來,用在失眠吐瀉、小兒疳積、目赤腫痛、深部膿腫、咳嗽痰喘、風濕關節(jié)痛等癥的治療上。她還會貢獻新鮮葉子,任專業(yè)人士搗爛外敷,去治療跌打損傷。
能得到含羞草的指引和關懷,是多么幸福。如同穿過一個個安靜恬淡的夜和萬千歲月,終于牽到了心儀之人的手。深情相視,含羞一笑,那牽上的手,便永遠不會再放開。
雞母珠
雞母珠的模樣,真是讓人過目不忘。
作為豆科相思子屬纏繞性藤本植物,雞母珠的2至5米長、分枝較多的莖通常纏繞在灌木等其他植物體上生長。她的花兒叢生于結(jié)節(jié)上,初開的時候是淡紫色的,慢慢會轉(zhuǎn)為紫紅色。種子,是雞母珠最漂亮的部分,橢圓形的種子常常3至6枚一起,聚在一只只2.5至5公分長的長橢圓形莢果里,堅硬,光滑,除了白色種臍處有一塊小小的黑斑之外,其余地方都是正宗的大紅色,閃著明艷耀眼的光。
如此艷美的種子,讓雞母珠除此慣用稱呼外,還被喚為美人豆,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她為相思子、紅豆。她由此被賦予了無限的深情。唐代詩人王維《相思》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就被說成跟她有關,有人說那詩中的“紅豆”,就是她的種子。
實際上,《相思》中的紅豆是海紅豆的種子。海紅豆高5至10米,屬落葉小喬木,種子呈扁圓形或心形,顏色鮮紅而亮麗,像紅寶石一般。種子純正的紅色是由邊緣向內(nèi)部逐步加深的,中心還有一塊心形區(qū)域更加艷麗紅潤,好像大心套小心、心心相印,宛如戀人們那一顆顆愛意滿滿的心。海紅豆才更接近戀人那一份濃濃的相思。
雞母珠不是《相思》中的紅豆,從形象到氣質(zhì),都不是。卿卿我我,心心念念,兒女情長,也不是雞母珠的風格。雞母珠雖然莖枝細弱,卻強大霸氣,她喜歡生長在開闊、向著陽光的河邊、海濱、林中或荒地。她的生長速度很快,生命力旺盛,如果不加以控制,她甚至可以排擠并占據(jù)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成為該地的領主。
所以,再聽說雞母珠是世界上最有毒的植物之一,就一點都不用太驚訝了。她性味平、辛、苦,全株都有極強毒性,毒性最強的是種子,誤食時會中毒,接觸者皮膚有破損或種子破了外皮也會導致接觸者中毒。種子含有雞母珠毒蛋白,雞母珠毒蛋白比蓖麻中含有的蓖麻毒蛋白更具致命性,它破壞細胞膜,阻止蛋白質(zhì)的合成,讓細胞很多重要職責都不能夠完成。食入不到3微克的雞母珠毒蛋白就會喪命,而1顆雞母珠種子的含毒量就要大于3微克。誤食雞母珠種子后常常在數(shù)小時至一日內(nèi)出現(xiàn)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胃腸絞痛、腹瀉便血、驚厥無尿、瞳孔散大、呼吸困難、心力衰竭等癥狀,嚴重的嘔吐和腹瀉可導致脫水、酸中毒和休克,甚至出現(xiàn)黃疽、血尿等溶血現(xiàn)象,可能因呼吸衰竭而亡。尸檢可見胃腸內(nèi)有大面積潰瘍及出血。
雞母珠的形態(tài)特征,甚至還無意中符合古代一些人的樸素的世界觀,他們認為太過艷麗的東西往往不太安全。例如姿態(tài)高雅、鳴聲悠揚的丹頂鶴頭上的那一抹鮮紅,也被他們認為有毒,成為他們恐懼的根源。現(xiàn)代研究表明,丹頂鶴頭頂?shù)募t色部位并無毒性,丹頂鶴幼年時期是沒有“丹頂”的,只有達到性成熟后,“丹頂”才會出現(xiàn),這是成年丹頂鶴在體內(nèi)激素作用下形成的“禿頂”,是皮膚的特殊顏色,為正常生理現(xiàn)象,類似公雞那漂亮而鮮艷的雞冠。
而雞母珠,卻真是美而有毒的代表。她的毒性完全不容小覷。她的種子外殼較硬,表面涂層弄破即有危險。生吞完整未破裂的種子時,不一定會造成立即的傷害,但即便如此,只要是不小心吞食了,還是要馬上去醫(yī)院檢查治療,及時將種子取出。如果種子在體內(nèi)不小心被損壞、被浸蝕等,那種危害都有可能致命。
所以,雞母珠是不能內(nèi)服的,哪怕是有嚴重的疥瘡、頑癬、風痰、風濕骨痛等病癥,需要用雞母珠來治療,也只能是外用。可以把她的根、藤、葉、子用專業(yè)的方法進行研末調(diào)敷、煎水洗、熬膏涂等,以達到通九竅、治心腹氣、清熱解毒、祛痰殺蟲的目的。
現(xiàn)代還是有些愛美人士,抵擋不住雞母珠的魅力,他們喜歡佩戴雞母珠種子制成的項鏈、手串、腳鏈、戒指等飾品。雞母珠制成的各種飾品,確實靚麗。擁有她,如同擁有了一份翩翩風采。可是,不是每一種風采都可以任意流連。要知道,佩戴她,基本上是與危險共舞;制造她,基本上是與危險相融。甚至,制造雞母珠飾品的人面臨的風險遠遠高于佩戴的人,在打眼、穿珠等處理環(huán)節(jié)中,如果不小心刺傷手指、損壞種皮,那制造者的生命,就有可能走向終結(jié)。
相比之下,古人對雞母珠的運用就別有一番趣味了。他們用雞母珠來治療一些中了邪毒和蠱毒,以及產(chǎn)生各種幻聽、幻視、幻覺的人。他們把雞母珠和同樣有毒的蓖麻子、巴豆、朱砂、蠟放在一起,加清水合搗,研成粉末,撒在中毒者周圍,并燃柴火、放煙灰、畫十字,取強毒聯(lián)手、以毒制毒之意。據(jù)相關記載,這樣的治療竟然取得過非常好的效果。
想來,升騰的火光,飛舞的輕煙,跳躍其中的各種毒藥,詭異奇幻的各式人群,營造出來的熱熱鬧鬧的治療場景,竟像魔幻影片里出現(xiàn)的龐大鏡頭。雞母珠身處其中,也顯出了一份古怪精靈,仿佛沾染了魔力,瞬間滋生了抗衡和抵御的力量。
于是,我們終于可以透過那層魔光,與雞母珠遙遙相望,然后,默默遠離。
皂 莢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真是喜歡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沉穩(wěn)、生動、率真的描述。在這樣的趣味里,皂莢樹伴著菜畦、桑椹(葚)、石井欄,隨著鳴蟬、黃蜂、云雀,跳躍出來,高高大大地,立在斑斕的色彩中。多么蓬勃,多么美。
皂莢樹也的確是這樣充滿生機的。春天,她會吐出嫩綠的小葉芽兒,綠得透亮,嫩得欲滴。夏天,她細小的黃花剛剛開過,一串串翠綠的小皂莢就掛上枝頭,繁茂得如同一把遮天蔽日的大傘。秋天,她會暫時隱去綠意,枝間的刺更加棱角分明,紫黑油亮的皂莢也形如刀鞘,陪伴著里面隨風嘩嘩作響的皂核,難怪她又名皂角、烏犀、懸刀,確實形象生動。冬天,她葉片飄零,而軀干依舊挺立,似劍出鞘,直沖九霄。只要不出意外,耐干旱、鹽堿又抗污染的皂莢樹活個六七百年是不成問題的。
也許正是生性活潑頑強、抵御邪毒的能力也強、自己也變得不可侵犯的緣故罷,作為豆科皂莢屬落葉喬木,皂莢樹的樹皮、樹葉和成熟果實皂莢及其豆莢、種子都是有毒的。她所含的有毒成分皂甙不易被胃腸吸收,一般不易發(fā)生吸收中毒,但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大劑量內(nèi)服時會腐蝕消化道黏膜并被吸收,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中毒時,初感咽干熱痛、上腹飽脹及灼熱感等,繼而惡心嘔吐、煩躁不安、面色蒼白、頭暈無力、四肢酸麻、腹痛腹瀉、大便呈水樣、黃疸等,嚴重者可發(fā)生脫水、休克、痙攣、譫妄、呼吸麻痹等,最后死亡。
只是,人們仿佛并不懼怕皂莢的毒性,山坡、林中、谷地、路邊、庭院、宅旁,到處都有她陪伴人們的身影。在與皂莢朝夕相處之時,人們早已學會正確對待她。例如,知道她有別具一格的祛污功能,就常常把成熟飽滿的她,搗碎取汁,變成天然環(huán)保的洗護用品:洗頭,頭發(fā)會油滑黑亮;洗澡,皮膚會清爽光滑;洗衣,衣服會潔凈如初。有些鄉(xiāng)村,還把皂莢作為男婚女嫁的吉祥物,放在新婚用的箱子里、被絮中,作為多子多孫的祝愿。男女結(jié)婚典禮前的焚香沐浴,澡盆里也常常放上皂莢。
醫(yī)藥學家們更是學會了小心而用心地對待她。
首先是選材,要選肥厚而沒有被蟲蛀過的。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說她“結(jié)實有三種: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肥厚,多脂而粘;一種長而瘦薄,枯燥不粘。以多脂者為佳。”南北朝劉宋時期醫(yī)藥學家雷斅也說:“凡使,要赤肥并不蛀者”然后就是要好好炮制了,雷斅說:“以新汲水浸一宿,用銅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復炙透,捶去子、弦用。每莢一兩,用酥五錢。”元代醫(yī)藥學家王好古也說:“凡用有蜜灸、酥灸、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法。”
經(jīng)過精心加工的皂莢,更是大有裨益。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說她可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她“通肺及大腸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咳,風癘疥癬”“其味辛而性燥,氣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喘腫滿,殺蟲;涂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宋代醫(yī)藥學家龐安時的《傷寒總病論》還記載過實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自春至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推官潘昌言得黑龍膏方,救活數(shù)十人也。”黑龍膏就是用皂莢為主藥熬成的膏。
甚至,那些懸梁自縊又還一息尚存的輕生者,也能得到皂莢強大而迅速的眷顧。把皂莢和細辛研成粉末吹入輕生者鼻內(nèi),輕生者便會打個噴嚏,蘇醒過來。宋代學者錢竽在《海上方》中作詩寫到這些時,竟是直白有趣的:“懸梁自縊聽根源,急急扶來地上眠。皂角細辛吹鼻內(nèi),須臾魂魄自還原。”
起死回生,在性味辛、咸、溫的皂莢這兒,真不是童話。
有時,站在皂莢樹下,一陣風吹來,皂莢的細絨會鉆進鼻孔,令人瞬間噴嚏連天。而體內(nèi)氣機,也在這不由自主的氣息交換中,愈發(fā)通暢順達了。情不自禁的笑容,讓嘴角像月芽一般,上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