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紅豆》2025年第6期|潘吉:江南文脈的守望者
    來源:《紅豆》2025年第6期 | 潘吉  2025年08月27日08:29

    江南盛景,蘇州獨絕。長江、太湖、運河三水交匯,滋養出這片富甲天下的風水寶地。水澤萬物,江南水鄉千年文脈綿延不絕,為蘇州積淀了豐厚璀璨的文化遺產。“五里七里一縱浦,七里十里一橫塘”,密集的水網結構賦予其“東方威尼斯”的美譽。蘇州因水而生,依水而興,成就了千年古城的絕代風華。

    水,早融入蘇州的靈魂。水滴石穿的堅韌、海納百川的包容、和風細雨的溫潤、流水不腐的靈動,鑄就了這座城市的精神特質。作為江南神韻的集大成者,蘇州以水之韌性、包容、溫潤與靈動,不斷傳承水鄉的靈秀、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紅色基因,繪就“江南文化”的宏卷,重塑“最江南”的文化精魂,成為引領江南文化的典范。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碧K州之美,美在水的饋贈:秀雅的古典園林、傳誦千古的《楓橋夜泊》、星羅棋布的古村古鎮,無不訴說著江南水鄉的悠悠歲月與文化精髓。盤活寶貴的文化資源,讓其轉化為保護與發展的強勁動力,將使蘇州的文化軟實力如源頭活水,堅韌持久地流向四海,融入世界文明的洪流。

    黎里的光與影

    天公作美,來到水鄉黎里,恰逢細雨纏綿,古鎮如詩如畫。雨絲輕織,幻化出水鄉溫婉的天幕;雨點落河,漾開淺淺的笑靨,靜候來客。雨時續時歇,滌凈塵埃,令古街空氣分外清新。一條筆直的市河貫穿東西,水埠、駁岸、石橋、廊房,勾勒出古鎮最生動的輪廓。水是黎里古鎮的精魂,細雨便是其最美的天幕。此般煙雨氤氳,恰是煙雨江南最令人心醉的景致。

    我來過黎里三次,一次在書里,一次在夢里,這一次在現實里。

    隨蘇州作家采風團探訪黎里,首站即步入荊歌隱于古鎮的會客廳。門匾“荊歌會客廳”為賈平凹親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和作家馮唐亦曾題寫“荊歌會客廳”匾額。荊歌會客廳自二〇一九年九月迎客,已成為黎里文化新地標。幾年來,百余位中外作家、學者于此暢談。荊歌更以《黎里筆記》記錄雅集盛況,承南社遺風,續古鎮文脈,讓千年黎里在書香與煙火中生生不息。

    一九〇九年柳亞子在黎里創立南社,會聚陳去病、高旭等文人,以詩文為刃宣傳革命,被贊譽“文有南社,武有黃埔”。江南古鎮自古是文化樞紐,孕育了魯迅、茅盾等文豪,延續著連接城鄉、輸出人文的精神脈絡。當代著名作家荊歌深植故土情懷,創建荊歌會客廳,將文化植入日常生活,通過文學實踐為古鎮注入新元素,彰顯當代作家在時代浪潮中的在場性。古鎮保護須兼顧傳承與創新,積淀多元文化,使蘇州“江南文化”品牌更具特色、更厚重、更典范。

    那天,我與朱輝、周浩鋒搭乘李云的車,先抵達荊歌會客廳。廳內最吸引人的是占據整面墻的開架書柜,除了少許古玩擺件,滿滿當當全是書。我隨手翻閱,竟接連拿到多位名家的簽名本,有莫言、阿來、格非、南帆等,以及李銳一家。阿來在《云中記》上的簽名細膩內斂,莫言在《晚熟的人》上的簽名則粗獷豪放,幾乎占滿扉頁。不久,“大部隊”抵達,包括丁帆、范小青、賈夢瑋、王堯等學者、作家及十多位蘇州本土作家。小小的會客廳頓時擁擠起來。

    入夜,我站在黎里平樓街江南絲綢店門口,店堂的燈光映在石板街上,感覺街面特別明亮。此前我竟做了一個奇夢:我在黎里開了一家名叫“吉祥如意”的小吃店,匯聚油墩子、套腸、辣雞腳、多肉餛飩等黎里特色小吃。既想為古鎮增色,又想賺點薄利,更想讓游人品味江南飲食之精妙。為能做出地道風味,我悉心改良每款小吃配方,以達絕妙口感。夢至開張那日,生意意外火爆。而更意想不到的是,前來小店的第一位顧客,竟是柳亞子先生。

    青石巷蜿蜒的黎里古鎮,柳亞子舊居靜立于水畔,門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碑銘刻著歷史厚度。世人多知他是南社鼓蕩風雷的旗手,或與毛澤東詩詞酬唱的摯友,卻很少有人深究其跌宕的一生。他從少年“欲憑文字播風潮”的鋒芒,到暮年為新中國揮毫的赤忱,皆在張明觀所著《柳亞子傳》中化作墨痕淋漓的史詩。這部傳記權威如豐碑,作者張明觀乃荊歌舊日同事。共事的十年光陰里,荊歌視其為治學明燈。而今張先生仍深耕南社繼續研究柳亞子,讓古鎮文脈在書頁間奔涌不息。當游人駐足于中心街75號的雕花門樓前時,目光掠過復壁藏身的驚險往事,總能見荊歌的身影疊印于歷史長卷中,他的荊歌會客廳正成為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

    晚霞中的市河,恍惚可見這般圖景:百年前柳亞子在此疾書革命詩篇,百年后荊歌于廊棚下煮茶會友。文人的靈魂穿越時空,于粉墻黛瓦間交織成雙星并耀的江南敘事,黎里的文化根脈,將在新舊傳承中鑄成不朽的豐碑。

    暮色漸染,黎里古鎮的燈影悄然浮出水面。白日喧囂退去,夜色正將市河兩岸的燈火揉碎,鋪展在幽暗的河面之上。我立在駁岸,舉著手機,只管對著光影明滅處咔嚓不停。燈影在水中搖曳,明暗參差,斑斕的光暈彼此咬合又推拒,織成一片迷離夢境——光,原是夜的魂魄。荊歌在前引路,甩著他那數十年如一日、桀驁不馴的長發,指點著這方水土的肌膚。行至水埠,他俯身指向河岸石壁,說:“看,這便是纜船石?!蹦荷脸粒霞y路模糊難辨。幸而烙在《古鎮黎里》的記憶蘇醒:那些石上鐫刻的,是如意、犀角、象鼻、蝙蝠……千般祈愿、萬種生靈,都曾系泊過南來北往的舟楫。昔日千顆纜船石,如今如星子散落,沉默地嵌在古鎮的肌骨里。

    夜色愈濃,腸胃悄然呼喚。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荊歌會客廳輪廓浮現。心頭忽地一動,若在那門楣懸掛紅燈籠,豈不是為這夜泊的古鎮添上一顆跳動的、溫暖的朱砂痣?初識黎里在書頁的方寸之間,今夜踏月而來,書中的墨痕與眼前的燈火,竟已渾然難分。

    書柜深處,《古鎮黎里》默然,讓我記住了長三角繁華腹地,藏匿著這座名叫黎里的水鎮,而執筆人李海珉亦深印腦際。這位扎根黎里的青衫先生,半生心血盡付于故鄉文脈。昔日教鞭染墨,步履踏遍江南幽巷,筆鋒蘸滿歷史煙火,圖片如星火般堆積,皆為古鎮塑其魂。轉于柳亞子紀念館任職后,更深潛南社風云、翰墨遺跡與故園經緯。風霜二十年,三度叩門申報省級名鎮榮譽,卻三度被現實巨浪無情推回。最是寒心的是二〇〇六年,區劃更迭,“黎里”二字竟隨一紙政令,如輕云漂泊,隱入汾湖塵煙之中。他不忍故鄉沒于無形,“名”失而無依!于那并鎮的前夜,先生凝畢生心血于紙墨,憤然推出《古鎮黎里》。字字是救贖,頁頁如錨鏈,系住那即將沉入行政版圖的名字。霜染兩鬢后,他依舊奔走呼號,身影化為古鎮最后的碑石??嘈娜颂觳回摗9锼瘸跸?,飛花為信,古鎮終得涅槃重生,“汾湖”復為“黎里”!這重歸的星辰終引爆天光,次年黎里入選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后又添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塵埃落定,老鎮終于在歷史的冊頁上站穩,一步一印,朝霞初染,走向澄明彼岸。

    李海珉所著《古鎮黎里》,初版三十萬言已顯厚重,他卻視若未竟。兩年光陰研磨,文字便如古榕根系般蔓延至七十五萬字,未肯停歇的筆尖仍在續編路上。這何止是倔強?是鑄鐵般的執著,是江南文脈深處汩汩涌動的永恒生機。他深知守護古鎮,須同氣連枝。從凝聚守望者聯盟的星星之火,到雅集黎里發布莊嚴宣言,江南的水墨畫卷在肩臂間延展。至二〇二二年,三十余位守望者匯成光錐,刺破陳舊之夜的帷幕,為青石板路投下希望的長影。

    離別的雨幕忽散,西頭南新街河畔,云罅間潑灑金光,赫然照亮對岸巨幅標語。碧水無垠,唯有“黎里古鎮”的圓徽與六個皎潔大字浮翠流丹,宛如初霽后的溪水澄澈映心?!靶睦?、夢里、黎里”便有此時無聲的回響,但已鐫入靈魂的版圖,縱隔山水千重,長存清夢一隅。

    古里的樹與樓

    說起明末清初詩壇盟主之一的錢謙益和江南才媛柳如是的紅豆山莊,恐怕很多人都知道一株紅豆樹勾連起的一段風月。后紅豆山莊歸于顧氏外孫錢謙益,一樹紅蕊自此浸染詩書風華。

    山莊盛名遠揚,跟柳如是有關。崇禎十三年(1640年)霜天寒徹,柳如是扁舟輕渡,一身男裝踏訪虞山半野堂。貶謫孤寂處,驚鴻翩至,錢謙益如逢異卉暗香。紅顏白發,霎時引為知音。錢氏感其深情,特于山莊督造“我聞室”,取《金剛經》首句,寓藏芳名于樓榭。小樓落成夜,錢謙益潑墨揮毫,“紅燭恍如花月夜,綠窗還似木蘭舟”,字句間盡藏梅魂月魄般的傾慕。

    柳如是感念錢謙益深情,回贈《春日我聞室作呈牧翁》一詩,“裁紅暈碧淚漫漫”“此去柳花如夢里”等詩句,既抒發新嫁之喜,亦隱含漂泊之愁與未來之憂。詩中“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帳容顏獨自看”暗藏對名分未定的忐忑,錢謙益后力排眾議,以匹嫡之禮迎娶,足見珍重。二人情緣深植于紅豆山莊。庭中紅豆古樹四百七十余載僅九度開花,尤以錢謙益八十大壽時最奇:滿樹白花香氣濃郁,邀友吟詠盛極。待果熟,竟獨一子!錢謙益狂喜,稱其為吉祥之豆,揮毫十首,載于《有學集詩注》。此樹遂成傳奇,山莊亦因此聞名。然歲月流轉,錢柳舊跡多湮滅。常熟西郊拂水山莊、城東半野堂及藏書名樓絳云樓,今皆不存原貌,唯紅豆古樹孑立芙蓉莊(紅豆山莊前身)故地,看盡人間四百多年滄海桑田,以一枚朱砂色的相思,凝固著霜鬢紅顏的傳奇。

    常熟芙蓉莊的紅豆古樹異于常樹:冬時褪盡青衫,嶙峋若死;待五月中旬,新綠如潑墨一夜覆枝,宛若神跡。百年間僅一九三二年花開一度,此后九十余載緘默如謎。鄉人奉為神樹,香火灼根,雷電劈干,蟲蠹蝕骨,樹心洞穿盈尺,奄奄一息。幸得鋼架撐其形,避雷針護其魄,藥液如淚滴灌,終使古木重煥生機。此樹原產嶺南,在江南本就稀缺,蘇州境內百年紅豆古樹僅存八株,皆是承載自然與文化雙重價值的瑰寶。

    此樹的文化意蘊尤為深厚,其扎根的土地正是明末柳如是歸隱的紅豆山莊。柳如是不但才情卓絕,更兼具深厚的家國情懷,曾與陳子龍等名士縱論天下,直言“如我身為男子,必當救亡圖存,以身報國”,其風骨數百年來仍令人感佩。三百年后,國學大師陳寅恪偶得山莊紅豆一粒,如觸電火,揮毫《詠常熟紅豆》七律,以“灰劫昆明紅豆在”暗喻文明薪火不滅。他讀盡柳氏詩文,驚覺此女雖陷風塵,卻心系天下,其精神遠勝當時屈膝的士大夫,遂嘆為“民族獨立之精神”。深受柳如是民族氣節感召,失明臏足的陳寅恪,竟以口述代筆,經十年霜晨月夕,終成八十萬言《柳如是別傳》,深情追溯其人其事。一代宗師以殘病之軀為“紅妝”立傳,實則是為華夏氣節招魂。吳宓洞見其深意:“此書欲察夷夏之防、氣節之真,絕非消閑之作?!笨上ш愐〗K未踏足江南,只能隔山遙望那株滋養他靈感的紅豆樹。

    余香不散,文脈長縈。柳如是風骨如刀,剖開時代昏暗,引得后世文心共鳴。著名作家葉兆言坦言:“文化人都愛柳如是?!币痪虐肆晁谏虾Ef書攤以五元淘得《柳如是別傳》,前輩章品鎮先生撫卷稱善。從明末至民國,從青樓到書齋,一粒紅豆串起三百余年文脈:它凝聚了柳如是的碧血、陳寅恪的癡心,更在江南土壤里長成不死的圖騰。而今古樹新綠如故,仿佛仍在低語那些未盡相思、未冷的熱血,與未絕的華夏清魂。

    在常熟城區和古里白茆之間生活多年,我對芙蓉村的紅豆山莊充滿眷戀。那株見證錢謙益與柳如是傳奇的紅豆樹,即便被圍墻鐵鎖保護,仍吸引我攜友親近其滄桑的樹干,去靠一靠或摸一摸。虞山腳下的錢柳墓地亦成追思之地,偶爾路過也會稍作停留拜謁先人靈魂,長長靈氣,沾沾文氣。而更令古里無愧書香之名的是瞿氏鐵琴銅劍樓,其位列清代四大藏書樓之首,且以“南瞿北楊”之譽獨樹一幟。歷經五代守護的十余萬卷珍本,化私為公獻于國家,使樓閣與文脈相融,為小鎮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自信。如今,古里借紅豆雅韻與瞿樓書香,融文旅于田園,構筑“書旅融合”的文化地標,延續古里文脈。

    當我踩上古里老街被歲月磨薄的青磚,走進鐵琴銅劍樓門洞的那一刻,陽光正穿過古舊的花格窗欞,斜投在青磚木柱上。斑駁的光影立即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昨日與今朝,僅一窗之隔。如果你是一位心懷幽微舊夢的人,鼻端似能縈繞起一縷綿長的書香。那日,我終于在粉墻黛瓦重重疊疊的回廊盡頭,覓到東北一隅令我魂牽夢縈的小樓。在我渺然的心愿里,它依然是書魂在歲月廢墟上筑成的一座堅固孤島。在我心中,它是時光精心留存的一方凈土,是鐵琴銅劍樓主人藏書夢開始的地方,像一位深居簡出的讀書人,安安靜靜地固守在祖輩積淀的歷史里。望著熟悉的木樓梯,它如一位隱逸書生,默然沉湎于先輩筆墨沉積的歷史深處,只是今時不敢攀緣,它已太蒼老,我如何忍心再踏上這佝僂的脊梁?

    年少時我在古里求學,寄居于鎮上郵電所里,恰與書樓隔街相望。彼時,鐵琴銅劍樓已是小鎮文化站的家。喧嘩的人聲與炊煙漫過雕梁,花格窗欞間,隨意晾掛的衣物在風中飄蕩,孩童們笑語喧嘩,在院中追逐躲藏。文化站站長的兒子與我是同窗,鐵琴銅劍樓也自然成了我們追逐游玩的樂園。我亦曾冒失穿梭其間,嬉鬧中不知驚擾過幾度塵封的幽夢。

    那年頭,書卷珍貴如同暗夜里的微光。一本《紅巖》,一冊《苦菜花》,都視若珍寶,欲借而常不得。偶有人肯借,亦如秘事交接:細細用紙封包穩妥,再悄然遞來。幸而我那同窗總能從樓中“暗度陳倉”,帶來舊書予我。雖非鐵琴銅劍樓中原藏的深奧典籍,但每次捧讀,都似掘到瑰寶般,內心滿是按捺不住的雀躍與歡喜。

    時光如流水,卷走塵煙,往事大多模糊了輪廓,唯有鐵琴銅劍樓那一幕歷久彌新,仿佛穿透歲月的光影定格眼前。那是一九七六年五月的一天,陽光鋪滿小院,一群衣衫染塵的陌生人叩開老樓沉靜的門扉。我正貪玩間,忽見一位老者,神色肅然,屏息凝神,緩緩邁開腳步,默數著步數向著院子中心走去。腳步停處,便是他目光所系的土地。他指著腳下地面向同伴低語幾句,旋即,眾人躬身,將鐵器輕輕插入大地。好奇的孩童卻被大人溫言勸退,我只好遠遠張望。須臾,在那新掘開的泥土凹陷處,老者極其莊重地捧起一個小小的、沾滿歲月塵埃的小壇子。泥土無聲脫落,仿佛卸下一個沉重的秘密。后來才知曉,那位老者是鐵琴銅劍樓的第五代傳人瞿旭初先生。小壇子承載著一段顛沛流離的家國往事:一九三七年,狼煙燃至江南,為免國寶落入敵人之手,瞿氏族人星夜疾藏,將五百六十余枚秦漢以來珍稀官印與名家藏印,深埋于此尺土之下。四十年光陰流轉,七十二歲的老人再次捧起沉睡近半個世紀的小壇子。雙手觸及那份微涼與溫熱并存的泥土記憶時,心潮怎能不激蕩?他當即嘆息,將壇內珍寶悉數交付故鄉的常熟文管會。塵封的方寸之地竟現華光:那枚罕見的隋唐官印左鷹揚衛溫陽府印連同數百枚古印,得以重見天日。它們靜默無言,卻是一個家族以心血守護文脈的熾熱情懷與沉甸甸的諾言。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保護珍貴的鐵琴銅劍樓藏書,第四代傳人瞿啟甲的父輩在咸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四年間,精心策劃了多達七次的秘密轉移藏書。他們巧妙利用江南星羅棋布的河道,通過金涇河、鹽鐵塘、蘇州河水路,將藏書先后隱匿于古里周邊荷花溇、桑灞等僻靜處所及太倉鹿河、江北海門大洪鎮。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撤出常熟后,瞿氏終經水路將珍籍安然運回,藏書精華得以奇跡般保全。

    鐵琴銅劍樓藏書得以完好保存至今,有賴于瞿氏家族不畏艱險的守護與深明大義的家訓。其家訓核心為:“書勿分散,不能守則歸之公?!宾氖虾笕算懹涀嬗枺砸痪盼濠柲昶?,第五代傳人瞿濟蒼、瞿旭初、瞿鳳起三兄弟,向北京、上海等地圖書館和文管機構捐贈家藏的數千冊宋元明善本珍籍。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代表政府致信,稱鐵琴銅劍樓藏書“保存五世,歷年逾百,實為海內私家藏書最完善的寶庫”,盛贊他們“化私為公”“愛護文物、信任政府之熱忱當為世界所共見而共仰”。一九八二年,瞿鳳起先生又陸續捐贈古籍、方志、手稿等珍貴文獻千余件。在捐出家族傳世之寶清代王翚《芳洲圖》五年后,這位守護人安然離世,為瞿氏藏書史樹立不朽豐碑。歷經瞿氏數代人的珍視與奉獻,這批海內聞名的珍貴藏書,如今皆安然珍藏于國家圖書館及京滬寧常等各重要公藏機構,澤被后世。

    陽光灑落,微風拂面,鐵琴銅劍樓間書香彌漫。光影流轉處,竟似海市蜃樓。乾隆年間,一個高大的身影映入眼簾:四開衩長袍、翻毛皮馬褂、腦后垂辮,正指揮工匠夯土營樓,莫非他就是鐵琴銅劍樓創始人瞿紹基老先生?回到現實,更感佩他開啟的千秋事業。瞿氏五代后人,從覓書、抄書、刻書,到藏書、護書、獻書,二百余年間如涓涓細流,綿延不息。瞿氏五代于風雨飄搖中護書傳薪,終將文脈奔涌,鐫作丹青史冊間不熄的汗青長燈。

    鐵琴銅劍樓歷劫重光,如文脈涅槃,料想瞿氏先賢于九泉之下亦當撫琴含慰。在昔年江南典籍論壇上,曹培根教授拈出清代江蘇官刻風華:金陵書局開風氣之先,“局本”精槧冠絕九州,方志刊印尤稱魁首。諸賢共論長江文藪:這文獻名邦沃土,縹緗萬卷間豈余宋元孤本?稿鈔尺牘皆墨痕泣血,金石書畫盡風骨留痕。而今文化傳承之道,貴在守正而破繭,需以學術薪火焙熱冷卷,用科技靈光喚醒塵牘,更將縑緗精魂化入市井煙火,方使瑯嬛秘府鮮活地化作時代注腳。

    在鐵琴銅劍樓前的文化廣場,書頁翻飛如蝶,舊卷成錦。四海藏家聚此,典籍流轉間,經驗與熱忱交織。這民間的書香盛宴,不僅僅是交易,更是自覺的文脈薪傳。一代代書癡孜孜以求,以書香為墨,一筆一畫將古里描繪江南文化恒久的地標與豐碑。

    沙家浜的前世今生

    沙家浜位于常熟,江南水韻皆凝于這一古鎮。河網織錦,蘆雪堆堤,岸柳牽衣,一曲京腔《沙家浜》名動九州。然世人多矚目烽火蘆蕩、紅旅館內烽煙事,殊不知這片青磚黛瓦、舟泊煙雨之地,藏匿更豐盈的塵世光景:復社先驅楊彝結社鳳基樓,汲古閣萬卷書香氤氳。五百載石板街迤邐,十五處私園掩映,四十位進士、舉人文脈綿延,靜待有心人細品這水鄉深處的史詩醇香。

    著名作家賈平凹,初臨江南沙家浜,筆下便驚鴻一現,沙家浜古鎮浮于蘆蕩,后門枕河,前街幽邃。石板鋪路,所留縫隙有趣,俯身可見流水潺潺,似乎整個鎮子就浮在水上。他所驚嘆的正是沙家浜唐市石板街,尤以舊稱河東街、今喚繁榮街保存最勝。數百米街巷夾岸,兩排古舊房屋,多具清民風韻。最古一段石板,乃是明時骨架,石板間縫隙敞亮,流水泠泠,光影搖曳其間。人在石板上踏歌,街在流波中憩眠,“繁榮”之名便有了水靈靈的神韻。這石板下流淌的水,是古鎮的呼吸,更是江南水鄉獨有的魂——關中漢子乍見此景,有如我們初睹秦俑陣時的震撼——異域的泥土長出陌生的驚嘆,卻又在文明的深層悄然輝映。

    石板街深處的楊彝舊宅,青石柱礎靜默承載著飛檐雕花,宛若一部攤開的史冊。在顧炎武與生母居于唐市的十年間,顧炎武與年長三旬的楊彝交往甚篤,以藏書萬卷的“谷園”為舟,橫渡經史瀚海。顧氏譽其為“通經之士”,更在贈詩中以“耆德推龍首”相敬。

    清軍鐵蹄踏碎山河時,復社諸子或隱或降,獨楊彝拒仕守志,寧伴青燈古佛也不向新朝折腰。即使雙目失明,仍命人誦讀詩書,沙家浜的晚風中,講學之聲與蘆葦絮語交織成不屈的樂章。楊彝七十九載人生終了,長眠于河東街的楊園茶館之下,而顧炎武喊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雷霆之音,已震響三百年時空,令華夏子孫世代銘記。今人駐足回廊,但見走馬樓軒窗寂寂。兩百余平方米的方寸天地,曾收盡江南文膽風骨,更將一粒火種遞進少年亭林掌心,燃成照亮民族長夜的火炬。

    沙家浜雖小,但名人輩出。明末出版家、藏書家毛晉師從錢謙益,其“汲古閣”與“目耕樓”藏書八萬余冊,尤以精良手抄本“毛鈔”聞名于世,藏書規模冠絕江南。北京琉璃廠“汲古閣”古玩名店借其字號,由故宮首任院長吳仲超題匾,足見毛晉文化影響之深遠。

    沙家浜鐘靈毓秀,育英杰傳逸事,而沙家浜的紅色傳奇,成為“江南文化”的精神瑰寶。土生土長的徐耀良先生被譽為“沙家浜的兒子”,自幼浸潤于革命故事中,鑄就赤子之心。年逾古稀的他仍于紅石文化中心孜孜傳承歷史,編纂《沙家浜演義》等著作十九部,將先烈事跡凝成文字豐碑。沙家浜的烽火記憶與文脈薪火,在他如數家珍的講述中生生不息。

    當抗戰烽火燃遍中華之時,在沙家浜,以三十六個傷病員為骨干的“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以下簡稱“新江抗”)正式成立。這支部隊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屢立戰功,被譽為“沙家浜”部隊。

    徐耀良同志作為沙家浜鎮專職通訊員、文化站站長以及革命歷史紀念館館長,為還原三十六個傷病員抗戰事跡,他足跡遍及全國,走訪夏光、吳之勤等一百五十余位新四軍老戰士以及親歷的村民,積累一千萬字一手資料,被譽為“沙家浜活字典”。他將新四軍與群眾抗擊日偽的斗爭故事寫入作品,提煉升華,如涵芬閣茶館老板娘陳二妹、上海女學生朱凡、轉移槍支的戴阿大、掩護護士逃脫搜捕的徐巧珍、發動婦女支前的范惠琴等真實英雄的事跡,鑄就了“郭建光”“阿慶嫂”“沙奶奶”等經典形象。他始終堅守陣地,以筆為炬照亮沙家浜的烽火記憶,以館為碑鐫刻軍民魚水情的永恒史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當地籌建“沙家浜革命傳統陳列室”,他作為主要操辦人,征集原修槍所的工具,整理展出老戰士捐贈的手槍、《大眾報》、軍用水壺等珍貴文物,以及百姓捐贈的生活用品。

    紅色經典《沙家浜》的誕生,是軍民史詩與文藝創作的共同結晶。其源頭可溯至軍旅作家崔左夫的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斗爭紀實》。崔左夫深入陽澄湖地區采訪,新四軍三十六名傷病員在群眾掩護下堅持斗爭的史實為后續創作埋下了“火種”。上海人民滬劇團編劇文牧據此改編成滬劇《蘆蕩火種》,劇中塑造了經典人物阿慶嫂。一九六三年,北京京劇團汪曾祺、楊毓珉等四人團隊將該滬劇改編為京劇,并強化武裝斗爭主線,新四軍三十六個傷病員中的劉飛全程參與史實核驗。從崔左夫的紀實文學到文牧的滬劇,再到汪曾祺的京劇改編,最終凝聚成跨越時代的紅色符號。這部經典作品既是烽火歲月的藝術銘刻,更是軍民魚水情的永恒見證。

    徐耀良著有《沙家浜人》《聚焦沙家浜》等二十余部宣傳沙家浜的文學作品。就在《沙家浜人》出版之際,恰逢制片人和編劇找上門來,準備在原有京劇《沙家浜》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拍攝一部二十集電視連續劇《沙家浜》。他們看到《沙家浜人》一書的小樣,索要了其中有關抗日戰爭時期的五篇作品。編劇很有信心地說,他要把這些生動的故事寫進電視劇本《沙家浜》里。

    著名詩人丁芒先生讀了徐耀良的《沙家浜人》后,欣然為其撰寫了一章散文詩。他在詩中提到,蘆蕩平湖締造了幾代風流人物,漁舟茅舍扮演過許許多多警人掌故;茶寮銅壺曾煮沸三江四海,橫涇古港仍回響著血火音符。他贊嘆千紅萬紫的湖光如星斗,將革命熱土點染成畫卷,并追問是誰執筆描繪此景。最后點明,徐耀良的著作以滿紙的新鮮水鄉味,譜寫了一部地方英雄史詩。

    沙家浜哺育了徐耀良,徐耀良也以他諸多的文史研究和文學作品反哺沙家浜。在他辦公室一側長長的書柜里,有一本連環畫《蘆蕩情深》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我的問詢下,他跟我講述了書中故事的由來。

    八月的蘆葦深處,沙家浜紀念館迎來了安徽來的趙氏姐弟趙以如、趙以瓊。他倆奉父遺命,呈上三件塵封舊物:一柄日軍刺刀、一件褪色軍衣、一枚渡江戰役紀念章,它們悄然訴說著戰場硝煙、舊日烽火。戰士趙健于蘆葦蕩間身負重傷,命懸一線,幸得橫涇王家母女置生死于度外,以米湯與草藥護他周全。臨別時女兒翠花情意深長,以一枚銀圓相贈。此后,這枚銀圓竟伴他穿過淮海戰場的彈雨,還救了他一命,銀圓在一次碎裂聲中擋住了一枚硬物,那凹痕從此便浸染了他的骨血,令他終生難忘。

    趙健心系江南恩情,輾轉歸皖,堅持從微薄的薪水中每月抽出十五元寄至常熟,報答當年蘆蕩中王家的救命之恩。雖王家婉拒,稱政府已照料烈屬母女,但他仍默默寄送,托付一份心意。后民政辦退回款項,告知王大媽已逝、翠花遠嫁,音訊遂絕。經年后,其女趙以瓊追尋父親足跡來到江南,心懷感恩在此工作,亦尋訪恩人舊蹤。徐耀良聞此傳奇,深受感動,揮毫書寫軍民魚水深情,并邀畫友精心繪制《蘆蕩情深》連環畫。蘆花飛雪,碧波蕩漾。深植于沙家浜的這段戰時情誼,早已凝作火種,孕育并延續著“軍民魚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成為江南紅色記憶中永不熄滅的光華。

    我慕名來到蘆蕩村口,赭石門坊高聳,“紅色美麗村莊”六個字熠熠生輝。昔日荒蕪蘆蕩,已化作碧波粼粼的現代漁業園。村道開闊,其上橫跨天橋,寫著“蘆蕩火種”“魚水情深”的巨匾如火炬懸空,道旁“沙家浜紅色故事匯”展牌如沉默的衛士,恒久守護著故鄉。

    行至章基、黃橋兩村交界,一塊導向牌足以引人探幽。昔日“老江抗”后方醫院遺跡猶存,見證了三十六個傷兵在此休養生息的往事。信步入莊,鱗次櫛比的新舍間,赫然在目:三開間低矮平房斜倚竹籬,墻上“新四軍養傷處”銅牌似在無聲地訴說?!胺恐鲗O大生”鐫刻其上,質樸小屋定格血火傳奇,靜靜傳遞著軍民魚水情的記憶。

    再往村莊的深處走,黛瓦粉墻間,“阿慶茶館”的舊題赫然在目。屋后古木蔥蘢,竹籬圍起一方寂靜。步入其中,八仙桌、長條凳、青瓷壺盞靜默,恍然之間將人引回烽煙歲月。茶客絮語時分,茶香氤氳舊事:主人黃俊慶,“新江抗”司令夏光曾為座上???,或閑話桑麻,或提筆為鄉鄰書寫紅紙春聯。其晚年憶舊,茶館與阿慶之影猶在字里行間。彼時的沙家浜,三十余家茶寮星布,青簾下便是新四軍遞送消息的眼眸。戲臺上《沙家浜》的“春來茶館”、智勇阿慶嫂,豈是憑空虛構?一只鐫刻“春來”字樣的老茶壺出土,便印證了歷史的真實;而阿慶茶館的女主人,于鄰里口中,確實被喚作“阿慶嫂”。壺口處,茗香與硝煙交織;角色與原型,早已血脈相連。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阿慶茶館臨水而踞,檐下大河流淌,茶煙氤氳入河風,儼然一幅江南田園詩畫。波光浮金,蘆雪低語,翠葦俯首相迎,水鳥棲息深處,唯櫓聲漾開時光。此間一盞清茶,半日閑話,便是于靜謐鄉野間心靈的無上慰藉。村道間,“紅韻蘆蕩”等標志無聲講述著蘆蕩村赤色星火。昔日新四軍后方醫院,今成賡續血脈的現場課堂。黨員于此重溫魚水情深,銘記幸福生活來路。蘆蕩村亦是蟹鄉沃土,科技助農賦能,“蘆蕩學堂”里,蟹殼青、蘆葦碧的故事妙趣橫生。孩子們探秘自然,笑聲將水鄉的未來悄悄根植在這盈盈煙水中。

    沙家浜是人的天堂,也是水的天堂。常熟這個“國際濕地城市”綠水晶瑩、蘆蕩浩渺,是近二百種靈動羽翼的天堂、七百余種蔥蘢生命的家園。這片熱土上的紅色傳承與綠色生態,在此交相輝映,為詩意江南插上騰飛的翅膀,鑄就“典范江南”的“領頭雁”風姿。

    一幅江南水鄉的澄澈畫卷徐徐舒展。干凈的水,倒映千年古鎮的呼吸;風中搖曳的蘆葦,收藏著歷史的煙雨與自然的低語。它不僅是賈平凹筆下難以忘懷的江南印記,更是綠水青山即金山銀山的鮮活證言。沙家浜,以其純凈的身姿,昭示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詩意棲居,成為時代浪潮里那幅不可或缺、映照萬物的澄澈景象,指向萬物共生共榮的恒遠證言;這不僅是生態畫卷,更是以“紅色基因”鑄魂、以“魚水情深”聚力、在新時代續寫的沙家浜精神答卷。

    【潘吉,江蘇常熟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小說選刊》《長城》《延河》《雨花》《邊疆文學》《西藏文學》《西湖》《紅豆》《廣州文藝》等文學期刊。出版長篇小說《因為有愛》、中短篇小說集《梅林深處》《目光》、散文集《心靈的窗口》等?!?/span>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久久久午夜精品理论片| 精品乱码一卡2卡三卡4卡网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看看播放| 无码精品前田一区二区|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九九九九| 国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国产精品婷婷久青青原|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福利盛宴在线观看|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第|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 2020年国产精品|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在线精品丝袜|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精品av天堂毛片久久久|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伊人av|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搜索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