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盲童打開光明的想象
“兒童文學是由成年人根據他們對兒童的想象,寫給兒童看的作品。”《兒童文學經典手冊》中的這句話意味著,我們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評判,飽含著成人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就如同兒童的成長始終無法擺脫成年人的凝視和規訓一樣。從人的成長和發展的角度看,兒童文學與教育異曲同工,甚至可以看作是教育的組成部分。最近我讀到鄧鼐講述特殊兒童群體生活的《蒲公英花園》,正契合了社會為兒童文學預設的這個創作前提。小說以盲童學校音樂教師章華的教育實踐為主線,通過組建盲童合唱團進行訓練和演出,展現了特殊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困境和教育智慧,敘述了一個關于特殊教育、生命覺醒與自我超越的動人故事。作者突破了傳統殘障敘事的悲情框架,把視障兒童的成長置于音樂教育的場域中,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主人公與孩子們在聲音世界里雙向奔赴的場景。在鋼琴鍵與盲文點的觸碰中,譜寫了一曲關于尊嚴、夢想與人性光輝的贊歌。
讀這部小說,感覺到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一股提振人心的力量。這來源于作者將人物的夢想作為行動的目標和拼搏的動力,寫出了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付出的努力。這其中既包括作為教師和引導者的章華,也包括了她所面對的盲童。在設置情節過程中,作者采取了先抑后揚的方法,先使他們的行動遭遇困難,然后再通過多方面努力克服困難,最終實現成功。通過心理期待的落差對比來打動人,可以說,作者是熟諳兒童文學增強閱讀吸引力的敘事原理的。章華最初的目標是想調入藝校,但被安排到了盲校任教,這超出了她的職業預期。落滿灰塵的鋼琴、看不到光明的孩子,完全陌生的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讓她過去的工作經驗完全失效,使她意識到這份工作比她想象的要艱難得多。作者賦予了章華這個人物堅韌的品格、善良的心性和矢志不渝的職業抱負,面對困難她沒有退縮,而是積極與孩子們交流,從合唱發聲排練到和孩子們一起解救野貓等,他們結成命運共同體一同面對挑戰。這其中章華還經歷了指導盲童多次失敗和家長的不理解等困難,直到“蒲公英合唱團”在國際合唱比賽上獲得成功,達成了每個人的心愿。能夠給人希望和溫暖,是這部小說最能讓人共情的地方。
盡管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教師和盲童,但作者并沒有將主要矛盾固化在主動施與和被動接受的單向關系上,而是通過多視角敘事,以章華的視角為主,同時穿插了孩子們的視角和家長的視角,通過啟發與喚醒這樣的生命互動來實現教育的也即敘事的目標。從章華的視角進入小說,可以看到她在教學中的努力、遇到的困難和對孩子們的關愛;而透過孩子們的視角,則能夠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對夢想的追求以及面對挫折時的迷茫;從家長的視角,則展現出家長們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和期望,以及他們在面對孩子學習音樂這一問題上的不同態度。多視角敘事使故事更加豐富多元,全面展現人物和事件,增強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比如在描寫合唱團比賽時,既描寫了章華在舞臺下的緊張和期待,又描寫了孩子們在舞臺上的專注和努力,還展現了觀眾和評委的反應,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比賽的緊張氛圍和孩子們的成長與榮耀。小說中章華的教學經歷,深刻地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和意義。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勇氣和對生活的熱愛。章華在盲校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適合孩子們的教學方法,她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和差異,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挫折中成長。
盲童的成長過程是作者著力展現的內容。在處理這一問題時,小說緊緊抓住了聲音這個關鍵,將聽覺作為孩子們連接世界的橋梁,通過對聲音的捕捉喚醒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多多的絕對音感、小魚對次聲波的敏感等讓章華逐漸明白,盲童在音樂訓練中展現出的聽覺天賦遠超健全人,這是他們的優勢。合唱團的訓練過程既是孩子們學習才藝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樹立生命自信的過程。從最初對“站立姿勢”的觸覺記憶訓練,然后通過“推開窗看大海”的想象建立聲音畫面感,最終在合唱中通過氣息共振實現聲部協作,孩子們逐步掌握了以聽覺為核心的唱歌方法。“聲音如畫”是一種實用性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隱喻的修辭。章華讓孩子們觸摸鋼琴震動的琴弦感知音高,通過擊打不同材質的物體理解音色差異,細致入微地展現了視障兒童如何將聲音轉化為認知符號。
小說對盲態的書寫突破了生理層面的局限,深入到文化心理層面。孩子們最初的“木然”與“沉默”,既是視覺缺失的生理反應,更是社會偏見投射的心理陰影。章華通過“蒲公英合唱團”的命名,賦予他們新的生活想象。小胖在直播中迷失自我后又回歸合唱團,蕊蕊在觸摸蒲公英時說出“像媽媽的手”,這些都表明音樂教育不僅是技能培養,更是人物對自我身份的養成和確認,讓視障兒童在聲音共同體中找到了歸屬感。視障兒童的成長讓他們逐漸理解了自己,小魚對“黑暗”的恐懼、大磊因“木耳朵”產生的自卑,這些心理困境的突破過程,構成了小說的情感張力。當孩子們堅持以“普通合唱團”身份參賽,拒絕特殊照顧時,他們完成了對社會凝視的抵抗與解構——真正的平等不是同情性的包容,而是無差別的競技。這種對自我的認知,在合唱節摘下墨鏡的瞬間達到高潮,孩子們用聲音證明:殘障只是生理特征,而非生命價值的評判標準。
《蒲公英花園》里的故事充滿愛與希望。一方面,它讓人們看到了盲童在生活中面臨的諸多困難,他們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看到世界的色彩和模樣,在學習、生活中需要克服更多的障礙,為社會打開了一扇了解視障群體的窗戶。但小說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展現他們的困境層面上,而是通過師生的互動呈現了他們對夢想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另一方面,這部小說也有著十分鮮明的價值立場,它呼吁人們摒棄對視障群體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營造更加包容、平等的社會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陽光下綻放自己的光彩,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自由飛翔。
(作者系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