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典籍與當下對話,《新時代萬有文庫》亮相上海書展
8月19日,《新時代萬有文庫》(以下簡稱“《文庫》”)推介會亮相2025上海書展。
《文庫》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躍進擔任主編,系統整理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與版本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對典籍進行精細校勘與當代闡釋,既保留古本原貌,又揭示其契合時代的精神內核。
《文庫》首批25種圖書(包括《詩經》《論語》《老子》《孫子兵法》等根脈性典籍的古注本和白文本)已于今年1月面世。
《新時代萬有文庫》
推介會現場
為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與研究需求,《文庫》采用“一典多版本”和“一版三形式”的出版模式。“一典多版本”即每種典籍除重點整理一種最精善版本外,另收錄二至三種有代表性的經典版本,便于讀者比較閱讀、參照研究。
“一版三形式”則是將最精善版本分為白文本、古注本、今注本三種形式出版,兼顧學術研究與大眾普及。從版式設計的典雅疏朗到裝幀細節的匠心獨運,每一處都彰顯著對讀者閱讀體驗的尊重,讓經典更易走進當代生活。
在活動現場,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臧克和表示,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蓬勃興起的當下,閱讀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等挑戰接踵而至,經典文本的有效傳播與深度理解,已成為關乎文化傳承的核心命題。
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社長、編審高克勤提及,在具體編纂方面,《文庫》在版本遴選和校勘規范上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優先選用珍稀孤本、善本作為底本,同時充分吸收當代最新研究成果,確保了典籍整理的高質量與權威性。首批出版的25種圖書已充分彰顯這一特色,如《論語》采用元刻珍本、《莊子》選用金刻本等,均為學界公認的珍貴版本。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鐘書林是《文庫》作者之一。他以他整理的《莊子》為例,詳述了叢書“守正創新”的學術追求。《莊子》以黃永年先生認定的“海內孤本”為底本,參校日本寫本、敦煌遺書、黑水城文獻及類書引文,并整合王叔岷、陳鼓應等前輩學者成果,確保文本可靠并推進研究。
《文庫》項目負責人、遼海出版社副總編輯徐桂秋透露,今年《文庫》將繼續推出《史記》《楚辭》等25種,涵蓋古注本與白文本。遼寧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郭文波表示,《文庫》既是立足學術根基的經典文庫,也是創新編排的經典現代讀本,更是面向未來的文化工程,必將成為傳承中華文脈的重要載體與讀者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