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浴血榮光》 從苦難走向輝煌 用浴血成就榮光
電視劇《浴血榮光》劇照
近日,電視劇《浴血榮光》于央視綜合頻道收官。該劇截取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到1935年遵義會議的歷史史實,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筆觸,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和建軍之初篳路藍縷、浴血奮戰,開拓中國革命道路的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工農紅軍為什么要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等治軍方略?紅旗到底能夠打多久?歷史為什么會選擇毛澤東作為中國革命的掌舵人?這些問題在劇中得到充分論證和有力回答。劇作開篇,毛澤東用大段演講聲討蔣介石及國民黨反動派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的累累罪行,深刻剖析時局、政局并提出共產黨人的革命主張。劇中在武裝起義前夕,朱德在面對官兵時慷慨陳詞:“我們要讓苦難深重的中國人看到活下去的希望”,這令人熱血沸騰的戰前動員,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豪情得以具象化,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革命真理。
《浴血榮光》對1927—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關鍵節點進行客觀展現。劇作不回避黨內矛盾,不掩飾路線斗爭,而是通過革命實踐和軍事斗爭檢驗真理,通過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三灣改編、五次反“圍剿”等史實中的成功與失敗,印證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黨指揮槍”等戰略戰術的英明睿智。
《浴血榮光》在領袖人物和革命群眾的塑造上可圈可點。劇中無論是領袖人物還是普通士兵抑或革命群眾,創作者都不吝筆墨地闡述了他們參加革命的思想動機和追尋信仰的邏輯起點,讓角色從還原本真出發,走向崇高。
在海量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中,毛澤東的人物形象不勝枚舉,如何把握毛澤東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精神世界是人物塑造的關鍵。34歲到42歲,正值人生壯年,是毛澤東逐漸顯露領袖氣質、確定黨內領導地位的關鍵時期,也是他成為一名成熟而卓越的革命家、思想家和軍事家的關鍵時期,把握毛澤東在這個年齡階段和歷史階段的心路歷程至關重要。《浴血榮光》把毛澤東的生命軌跡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有機融合,以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的革命敘事與具有平民化和煙火氣的日常敘事,塑造出頗具個人魅力的人物形象。演員王仁君的表演形神兼備,準確把握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行為邏輯。劇中的毛澤東,有面對錯誤路線時的憤怒聲討,有懷抱犧牲戰友時的潸然淚下,有與妻兒共處時的悠然自得。演員的表演把一個正值壯年有著真性情和大智慧的毛澤東形象清晰勾勒出來。劇中的毛澤東多次遭受不公平對待,被剝奪軍事指揮權甚至要被開除黨籍。但是毛澤東講團結、識大體、顧大局,在關乎紅軍前途命運時據理力爭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顯現出一位革命領袖的氣度、格局、視野和胸懷。
《浴血榮光》塑造了將星閃耀和繁星點點的人物群像。朱德英武挺拔、豪氣干云,他在指揮作戰時勇猛果敢,在面對老百姓時又像個鄰家大叔。周恩來儒雅睿智、大氣隱忍,他在指揮、協調軍事行動和黨內活動時有全局觀和判斷力,多次與毛澤東、朱德一道挽救黨、挽救中國革命。故事始于1927年,毛澤東等人都是意氣風發的青壯年,因此劇中的人物塑造凸顯了真性情和少年感。如劇中展現了毛澤東、朱德、陳毅和彭德懷四人打地鋪、圍坐在一起唱歌、喝酒、讀詩、開玩笑,他們在嚴峻的斗爭環境中樂觀從容,讓“詩酒趁年華”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劇作塑造的林育才一家令人敬仰。林家的四個孩子有國、有家、有田和有書全都參加了紅軍,他們的名字蘊含著千百萬中國人祖祖輩輩最為樸素的生命理想,那是他們參加革命最純粹、最充分的理由,他們讓革命的星火漸成燎原之勢。
《浴血榮光》拓展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在視聽呈現上的審美空間,完成從影像到意象的詩意提升。作品在運鏡、構圖、剪輯和特效等方面堪比電影。敵我雙方戰斗時的場面調度,動線清晰、走位合理,能夠準確復刻戰場環境。劇中有許多長鏡頭、慢鏡頭和大寫意場景,既展現了斗爭的殘酷,又傳遞出革命者浪漫而崇高的情懷。
該劇在細節處理上同樣獨具匠心,有許多神來之筆。比如朱、毛在井岡山會師一幕,導演讓從未謀面的朱、毛二人奔跑著、開懷大笑著奔向對方,這是基于共同信仰、生死與共的英雄惜英雄,是革命理想召喚下的雙向奔赴。
《浴血榮光》所表現的這段歷史,是創作團隊對黨史、軍史和中國近現代史深刻洞察后的藝術萃取。作品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奮斗歷程,揭示了“浴血榮光”的真理內核。這段歷史所承載的奮斗精神與信仰力量,值得今天所有人銘記于心。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