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前的家書
劉中新家書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收藏
筆者在搜集整理東固革命根據地相關史料時,發現了當時在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后在343旅)工作的八路軍老戰士劉中新(又名劉忠新)寫給家中的4封家書,信中所流露出來的報國之志、思鄉之情、孝老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慨萬分。
劉中新在家鄉的譜名為劉昌榜,有一個弟弟叫劉昌枱,這4封家書是由劉昌枱的兩個兒子劉發照、劉發熙保存下來的。
當年劉中新所在的東固區蘇區(今為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曾有2400多人參加紅軍,而全區總人數也才8000人左右。由于當時東固區擴紅支前工作做得好,全區青年踴躍參加紅軍,東固區曾被評為中央蘇區一等模范區。據1934年的統計,在主力紅軍長征后,東固區青壯年勞力不到400人。新中國成立后,經統計東固區有名有姓的烈士達1400多人,無名烈士就更多了。
劉中新大概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期參加紅軍,經長征到達甘肅、陜北,后在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和343旅工作。據初步考證,此4封信分別寫于1937年9月7日和1938年6月至9月間。其中的第一封家書寫于山西侯馬,當時紅軍剛剛改編為八路軍。1937年9月2日,115師由陜西三原出發進入山西境內,在侯馬稍作停留,即北上晉東北抗日前線,9月25日發起了平型關戰役。劉中新在這封家書中說:“從我接到家中回信,不覺已有月之久來了,也沒有寫信回來。對于我在甘肅省宮何鎮王家祿收(休)息了有半年之久,現在行動到了山西省侯馬車站。現在要行動,不必回信,以后我來信再回信。你大小在家中要保養自己的身體,對于我在外面的身體是非常強健,你大小在家不必掛念……現在是全國動員抗戰的時非(候),我在外都是為了抗日救國,不能在家來孝順母親大人,以后回家再來孝順母親大人。現在我在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百一十五師政治部工作……”
第三封信寫于1938年7月17日,長達5頁,信中他詳盡描述了夢中思念親人和家鄉的情景,以及看到別人收到家書而自己沒有時的失落感。信中說:“又給家去了數拾封信,始終未有接到家信一封,也不知道兒寫給家信收到了沒?想念的,現在也不知道我弟昌枱還在家里沒有,兒在外掛念。所以我不斷夢見我媽媽和我的弟弟……忽然有一位同志說道:送信的來了!我聽到了就連忙跑到外邊去看,我見有好多的家信,我看了半天都是別人的,原來沒有我的一封。人家接到了家信,把家里的情形都知道了,可是我的家里也不知什么樣子,也不知我母親和我弟弟的身體如何?夏季的收成什么樣子?希望你接到了此信速速回知為盼。”
在這封信中,劉中新還特別說道:“我以前在家中的時候,一氣(起)出來了三四拾個朋友,現在也不知道到何處工作去了,我在這里連一個也沒有見到,也不知咱們那里有回去的沒有,你如果來信時完全說明。”對家鄉戰友的思念之情和牽掛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