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走出的抗戰歌者
王洛賓 攝影:張風
提起“西部歌王”王洛賓,便會想起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罕》《達坂城的姑娘》等。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音樂人,還是一位積極投身抗戰的“歌者”。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奔赴抗日前線參加“戰地服務團”,創辦“抗戰劇團”,創作抗戰歌曲,表現了高度的愛國情懷……
參加“戰地服務團”
王洛賓,名榮庭,祖籍河北涿州。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東城牛角灣(今藝華胡同)一座四合院里。不到6歲便就讀于京師八旗子弟高等小學堂(后稱春雨胡同小學,已并入西總布胡同小學)。1927年夏升入通州潞河中學,畢業后被保送進入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今北京師范大學)學習音樂。1934年畢業后受聘于地處西直門外的京綏鐵路扶輪中學,任音樂教員。
七七事變爆發后,王洛賓與杜明遠(洛珊)等人在1937年10月輾轉天津、青島、鄭州,最終來到山西洪洞縣抗日前線,見到了賀綠汀和蕭軍等人,并參加了“西北戰地服務團”。該團于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成立,由文藝工作者和進步青年組成,具有半軍事化特征,旨在通過文藝宣傳,動員民眾參與抗日戰爭。1937年9月,西北戰地服務團赴山西前線,以話劇、歌曲、秧歌舞等形式開展抗戰宣傳。王洛賓加入該社后,克服各種困難,活躍在抗日前線。白天行軍宣傳,晚上演出節目,有時則日夜兼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中。
因戰局的急劇變化,1938年3月初,西北戰地服務團離開山西。王洛賓一行經河南轉入陜西。又從西安出發,組織抗日宣傳隊,一路步行宣傳抗日,經天水、隴西、臨洮等地,于1938年4月來到蘭州。
每到一地,王洛賓等人就組織歌詠團,用歌聲喚醒民眾,大力宣傳抗日救亡。當時甘肅省教育廳組織了一個“西北抗戰劇團”,王洛賓等人不僅給劇團一些引導和幫助,而且號召廣大愛國青年投身其中,使蘭州抗日救亡運動一度搞得熱火朝天。在抗戰到底、收復失地的浪潮聲中,王洛賓搜集了一些西北民歌,并填上宣傳抗日救亡的新歌詞,使抗戰宣傳以獨特的形式在西北腹地更加廣泛普及,更加喜聞樂見,并為當地民眾所接受。
創辦“抗戰劇團”
據《西寧城中文史資料》載:1938年秋,王洛賓來西寧,在擔任中學音樂教師之時,繼續宣傳抗戰。1939年4月,王洛賓創辦了一個業余劇團——“青海抗戰劇團”,分場務、化妝、道具、服裝四個組。王洛賓身兼數職,既是團長,又是歌唱隊的指揮、導演、演員。經過他的苦心經營和緊張的排練,劇團于秋季在山陜會館首次公演。節目有《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八百壯士保衛四行倉庫》等。
演出時,在王洛賓的指揮下合唱抗戰歌曲,有《畢業歌》《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在太行山上》《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青紗帳》等,場面慷慨激昂,令人熱血沸騰。
青海抗戰劇團還前往外縣宣傳,每到一地演出,便利用紅土泡水,在街道巷尾空間的墻壁上,寫大幅標語。如:“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全國人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血債要用血來還!”“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等,以鼓舞民眾參與抗戰的士氣。
作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藝術系的高材生,王洛賓的天賦異稟于音樂。抗戰時期,他以滿腔的愛國熱情,創作了許多富有愛國激情的抗戰歌曲,鼓動民眾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
從北平奔赴山西時,王洛賓便創作了《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洗衣歌》等歌曲。轉移到西安后,又參與編輯出版了《戰地歌聲》,其中王洛賓創作的抗戰歌曲30多首。
1940年,在西寧任音樂教育工作,王洛賓負責組建“青海兒童抗戰劇團”,創作歌舞劇《送郎出征》等抗戰歌曲。
在甘肅、青海等地參與抗日宣傳期間,他收集、改編、創作了許多具有西北地域風格的歌曲,如《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半個月亮爬上來》《阿拉木汗》等,因旋律與節奏簡潔明快,朗朗上口,被廣為傳唱,由此他被譽為“西部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