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文獻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統一
南香紅的《沒有結束的細菌戰》以1997年的一封通信為起點,通過中日美數百位人物的翔實敘述,以及對相關史料的認真爬梳整理,深入挖掘日本侵華戰爭中的細菌戰事實,以高度的真實性盡量還原事件原貌,揭露這段被長期掩蓋和遮蔽的歷史真相。這部作品讓大愛精神在歷史反思中生根發芽,為讀者構建起一個直面個體尊嚴、生命價值和人間正義的文化鏡鑒。作者力求以感性的溫度、理性的擔當和堅定的立場直面問題,用多維視野審視復雜現實,以人文情懷理解社會圖景,從而使得自己的寫作實現新聞事實與文學表達的有機融合,追求歷史文獻價值與文本審美價值的統一。
為何一直關注細菌戰?作者在本書的《序》中坦言:“22年前報社交給我的報道任務早已執行完,如今的寫作是在執行我自己的任務。這是責任,也是使命,是一個記者無法推卻、無法躲避的職業操守?!北緯噙_614頁,這當然并非字數的堆砌,盡管作者謙虛地說沒有多少非虛構長篇架構的經驗,但全書的謀篇布局實則暗含一條由表及里、由個體到歷史的敘事脈絡:從序言“看見”普通受害者的生命創痛,到“追尋”歷史真相的蛛絲馬跡,再到剖析“惡疫”與戰爭機器的共生邏輯,繼而展現普通百姓的司法抗爭,最終揭開“歷史的傷口”,以龐大的體量完成對細菌戰歷史的多維透視,以豐富、飽滿的敘述確保所寫內容的真實性和說服力。書中各部分步步為營,層次清晰,氣象莊嚴,既層層剖視事件的肌理,又始終將冷峻的史料與滾燙的人性交織并置?!熬幒蟆备褚粭l鎮紙,壓住那些將要隨風消逝的歷史碎片。除在宏觀層面呼吁人類對生物戰保持警覺,書中還披露一些讓人感覺不適的細節,作者長期直面巨大而駭人的歷史傷口,這個過程的確需要極大的毅力,若非心懷大愛和責任,恐難堅持下來。正如作者所說:“有一點是我始終堅持和努力的,我希望讀者在這本書里,不僅看到事實和事件,而且要看到故事——看到一個個生命的故事,看到每一個生命發出的、獨屬于它自己的光芒?!弊髡吲ψ非蟆靶揶o立其誠”,對具體的人表達尊重,對生命價值保持憐惜和熱愛的態度,是一個作家職業道德和學術素養的明證。
還原真實歷史是反思、校正人類行為的起點和前提。作者對書寫題材充滿了強烈的情緒,但她更明白,寫作不是為了展現苦難、表達怨恨,而是要傳達人類進步的足音,于是她的寫作態度力求嚴格、克制和冷靜。為了增強說服力和可信度,作者盡可能深入現場探訪,掌握大量相關圖文資料,確保歷史細節的真實與完整。對細菌戰受害者群體的療愈記述,使敘事鏈形成閉環,更加周密圓融而且真實動人。調查確證的過程非常不容易,比如要搞清楚一個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及其父母的名字、生日都相當困難,被調研者會有小名、俗名、學名、官名的不同叫法,而且相同的音有多種寫法,“對每個人的問詢,都要進行3遍,以反復對比確定真實性?!钡胶细駷橹埂薄N闹猩婕暗臄祿非蠼^對準確,寧可少一個模糊信息,也不能因一個不實導致全盤失信。這份嚴謹已經全面浸潤到本書的寫作中。作品的敘述態度沉穩,修辭技巧圓熟,彰顯出“用腳步丈量道德、憑文字追求真相”的寫作姿態,為反思歷史、校正人類行為提供啟發,使每一次落筆都能承擔起抗訴罪行、對抗遺忘的職責。
自2002年9月開始走進人類文明史上如此黑暗的一頁,作者就一直堅持追尋歷史真相,“細菌戰的歷史已然被人為掩蓋了近半個世紀,加上歲月的浮塵,記憶在消散。后來在采訪中我問過許多人,是否知道細菌戰,只有少數人大約知道一點731部隊的人體實驗,而大多數人和我一樣,對細菌戰渾然不知”。歷史黑洞的形成有多種原因,比如因為“作惡者總是借消滅歷史來掩蓋罪行”,戰后迄今“細菌戰從來沒有被細致地描摹過,也沒有被系統地研究過,當然也談不上更深刻的、更高層面上的認識”。這些論述表達了作者在創作時的考量。如何揭示歷史真相,如何認知戰爭本質,如何應對與解決戰爭遺留問題,正在深刻塑造著現實,也必定影響未來走向。作者直面歷史的斷層,從報道表象轉向挖掘深層真相,從多個角度碰觸人性的極惡與至善,“與其說這本書是用手寫的,不如說這本書是用腳踩出來的,是用一顆善良的心凝結而成的”。
歷史的黑洞仍然在吞噬記憶,面對無數證據的缺失和證言的消逝,每一步都需要對抗時間侵蝕和人為阻撓。這本書致力于點燃微光,照亮被掩蓋、遮蔽和遺忘的過往。作者說:“它給了我更多學習、思考的機會,不只是關于細菌戰,也不只是關于采訪和寫作,它讓我有機會思考人類更形而上的問題,有機會回溯并辨析歷史,有機會觀察現實社會。”胸懷大愛、追求正義的人,正逐步構筑直抵蒼穹的巴別塔,以期消弭仇恨,到達和平彼岸。
“看見了,就不能背過身去。”這個主張體現出寫作者的一種姿態和信念。這部作品在文學性與史料融合、地方史料系統化整合、口述史與檔案互證、跨代際影響研究、日本內部文獻挖掘、中日民間合力視角、受害者主體性重建、突破靜態歷史研究等方面都有所收獲。全書將個體命運與宏大歷史交織,為戰爭受難者追討正義,也警示人類不要放縱與漠視此等罪惡。這樣的呼喊和努力,回蕩在歷史的長空,也激蕩在讀者的心間。
(作者:劉俠,系貴州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