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之問
公元1602年,即明萬歷三十年,有一艘名叫“克拉克”的葡萄牙商船于馬六甲海峽被荷蘭人捕獲。當時葡萄牙被西班牙合并,而荷蘭與西班牙處于戰爭中。這艘被捕商船裝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據說有十萬件之多。1604年,這些青花瓷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因數量多且風格獨特引起轟動,人們趨之若鶩。歐洲人不明該瓷器具體產地,便以船名命名之,把這種青花瓷叫作“克拉克瓷”。
這些瓷器產自何處?探究它竟長達400余年。期間又有許多相似的青花瓷屢屢現身。沉沒于1600年的菲律賓“圣迭戈號”、1613年葬身于非洲西部圣赫勒拿島海域的“白獅號”、埃及的福斯塔遺址等處相繼發現大量“克拉克瓷”。20世紀90年代,日本關西地區也出土了一批類似青花瓷器。這些發現引發了人們的持續好奇與興趣。
20世紀90年代,該瓷器產地有了一個權威解答。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福建省博物館與平和縣博物館先后三次在平和南勝鄉、五寨鄉等地進行發掘。發現平和窯口燒制的瓷器以青花瓷為主要品種,其裝飾題材、紋樣、工藝與“克拉克瓷”完全一樣。這些發現在古時的文獻中亦找到佐證??诿魅f歷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載:“瓷器出南勝者,殊勝它邑,不勝工巧,然猶可玩也?!?/p>
此后這類青花瓷依舊不時被發現并引起關注。2007年,廣東南澳縣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1號”被發現,打撈出水大量青花瓷器與以往廣被關注的“克拉克瓷”相似,經專家鑒定,亦主要來自福建平和窯。
那一年我曾慕名前往,在平和縣博物館邂逅了一個青花瓷盤,它已破損成數塊,為復原而成,在我這個外行眼中其貌不揚,聽了主人介紹才知其不尋常。當地主人還領我去了該瓷盤殘片出土地,已經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南勝古窯遺址。我到了山嶺間一面荒坡上,備受震撼?;牟輩仓袞|一處西一處斷壁殘垣,瓷碎隨處可見,僅從現有遺存,就能感受當年號稱“十里窯煙”“百余窯口”窯群規模之宏大。站在荒坡上遙想,似乎還能聽到工棚里制坯轆轤不停轉動的聲響,看到窯口的熊熊火焰,以及道路上載運牛車、人力車不絕來去。一個疑問也在我的心頭徘徊:平和位居漳州西側山區,從內山腹地到沿海有重山阻隔,當年人們如何從羊腸小道翻山越嶺把瓷器運出去?是什么原因讓人們選擇在這片深山野嶺建窯燒瓷?
關于道路交通問題的答案很簡單:當年這里雖然沒有載重車輛和道路,卻有流水。有一條叫作“花山溪”的小河從古窯附近流過,它是九龍江西溪的一條支流,可供運貨小船行駛,沿著這條溪流順水而下,小船進入福建第二大江九龍江主流,直到入???。有了這條河流,運輸不再成為障礙,平和南勝一帶取之不盡的優質高嶺土和瓷土,以及深山老林里可供就近取用的大量林木,提供了瓷業發展所需的廉價木料與燃料,使這里成了建窯燒瓷的一個有利地點。
但是平和窯興盛的關鍵還在九龍江出??谔帯_@里有一座城鎮叫作海澄,現屬漳州市龍海區。這座城鎮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曾經是海澄縣城,該縣設于明代,于1960年才并入龍??h。這里有一條沿江古街,古街上有民居、商鋪、廟宇,街的一側便是堤岸。登上堤岸,面前茫茫一片蘆葦,遠方天高水闊,九龍江水浩浩蕩蕩,緩緩流向海洋。這里是古港、古碼頭、古商埠,400年前,堤壩下并沒有無邊蘆葦蕩,卻有無邊帆影,無數大船小船停泊。
這就是月港,相傳因港道形狀得名,曾經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海洋貿易港。
根據專家研究,月港海洋貿易興起于明代。明正統、景泰年間,這里的民眾已“多貸番且善盜”。明隆慶之后,月港的海洋貿易得到巨大發展。萬歷年間,月港盛況空前,擁有18條往東西洋的航線,與47個國家和地區有直接貿易往來,包括呂宋、蘇祿、文萊等“東洋列國”,交趾、占城、暹羅等“西洋列國”,以及日本、朝鮮和“紅毛番”(歐洲各國)。月港的貿易航線中,有兩條最為特殊。一條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從月港到馬尼拉再跨太平洋到達美洲阿卡普爾科。另一條則是延續宋元時期的海上陶瓷之路,從月港到東南亞,再到印度、西亞、非洲與歐洲各國。從月港輸往海外的主要貨物有絲綢、布匹、瓷器、茶葉、鐵器等,瓷器一直是最大宗貨物之一。據稱當年海船從月港啟舤,瓷器是壓艙物,從海外歸來時的壓艙物卻是白銀。大量的美洲白銀經由這條海洋貿易航線到達月港,流入中國,開啟了一個史學家所稱的“白銀時代”。
有一個疑問由此產生:眾所周知,明代在鄭和下西洋之后,因為沿??官恋仍?,進入閉關鎖國時期,曾有“片板不許下?!钡葒揽岷=?。這種大背景下,為何還有月港的興盛和大規模海洋貿易?
這就要提到明隆慶元年(1567年)的開放海禁。當時明政府在月港開設“洋市”,“準販東西洋”。其他地方依舊禁海,得到“洋市”特許的僅有月港,月港因之成為明王朝中后期唯一合法進行海洋貿易的港口。得以獨占鰲頭有多重原因,包括月港的海洋貿易已經有近百年歷史,民間積累了大量的海洋貿易經驗與物資、人才,為當地海洋貿易合法化后迅速崛起打下了基礎。
隨著月港興起,以及世界各地包括歐洲、美洲對中國瓷器的渴求,導致大量窯主、窯工匯聚于平和南勝一帶,利用當地制瓷資源以及通往月港的水路之便,為當年的海洋貿易大量生產瓷器,包括生產大量的青花瓷或稱“克拉克瓷”。
可以想象一下當年這些瓷器的漫長行程:能在花山溪輕快上下的只能是小型運貨江船,無數這種小船如螞蟻搬山般將數不盡的“克拉克瓷”運到了月港,讓它們改乘海船出洋。月港提供了本地船與“外輪”兩類海船以供選擇。有資料稱本地商船主要是“販東西洋”,也就是把貨物運到東南亞一帶。運往美洲的瓷器通常由本地船運到馬尼拉,再由“馬尼拉大帆船”遠運。有研究者稱“馬尼拉大帆船”實際上由西班牙殖民者招募的中國工匠在馬尼拉打造。而當年航行在前往歐洲航線的主要是“外輪”,我猜想“克拉克號”可能是其中之一,它載運的十萬件“克拉克瓷”可能是直接從月港裝載。當時西班牙葡萄牙是一家,“克拉克號”當然也可以到馬尼拉拉貨,以成本利潤計,不如直接造訪月港合算。這條商船在馬六甲海峽被荷蘭人截獲,“克拉克瓷”的航程卻未中止。當年蘇伊士運河還不存在,歐洲商船必須穿越印度洋,繞行非洲好望角再進入大西洋,北上返回歐洲。這條海路漫長而兇險,卻有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熱切期盼和豐厚利潤,驅使商人和航海者不懼艱險,勇往直前,于是便有了“克拉克瓷”驚艷于阿姆斯特丹。
作為當年我國東南沿海對外交通貿易中心,全球貿易航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月港的耀眼光芒落幕于明清之交。戰亂和清初嚴厲的遷界海禁沉重打擊了海洋貿易。帆影煙消云散于月港,平和南勝的窯群也頓然熄火,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只留下被稱為“克拉克瓷”的瓷器珍品在世界各地閃耀著昨日的光芒。
歷史并沒有就此終結。數百年后,當人們為“克拉克瓷”疑問找到答案,遙聽當年海上絲綢之路回響的同時,這一片海域已經翻開了新的篇章。舊日月港因為淤積等環境變遷失去國際商港的功能,但是其下游不遠,江海交匯之處,廈門港崛起于祖國東南,擁有更多通往世界的航線,有著更多世界各地的船舶云集。有如當年月港將絲綢之路的影響輻射到內地,帶來平和窯的興盛,如今廈門港同樣在輻射、影響著周邊地區的發展。平和不再于山間筑窯燒瓷,卻有大量工農業產品通過廈門港出口海外,最著名的是“琯溪蜜柚”。歷經數十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在數不盡的集裝箱船進出港口之際,中國的制造業和對外貿易均已排名世界第一,中國的海洋從來沒有這樣繁忙,“一帶一路”正在新時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再現當年曾經有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