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上海抗戰題材文學作品
8月12日,由上海市作協主辦的上海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研討會在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何向陽,上海市作協主席孫甘露,上海市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馬文運,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納楊,上海市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高淵,《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上海市作協創聯室副主任楊繡麗等與會研討。研討會由上海市作協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畢勝主持。
閻晶明在講話中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上海在抗戰期間發生了很多值得銘記的重大歷史事件,在抗戰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抗戰文藝在上海也得到了長足發展,許多進步的作家、藝術家都在這里生活和創作,推出了一大批鼓舞民族士氣的抗戰題材優秀作品。新中國成立后,關于抗戰歷史的書寫和記錄仍在上海乃至全國范圍內不斷延續,這種精神脈絡的傳承感人至深,也帶給我們諸多啟示。今天我們寫抗戰,既要真實表現戰爭歷史,也要關注同時代人的生活,既要有堅定的創作方向,也要細膩呈現生活的復雜多樣。要在自覺承擔責任使命、厚植家國情懷的同時,將歷史史料轉化為出色的文學表達,充分適應當代讀者的閱讀需求。
何向陽表示,上海抗戰文學有著良好的創作傳統,觀察近年來上海推出的一系列抗戰題材文學作品,會發現其中既有對抗戰歷史的正面書寫,也有對抗戰時期日常生活情形的深刻反映。作家是創作者,而不是一般的歷史記述者,今天的抗戰題材文學創作,既要準確抓取那些民族記憶中宏大壯烈的事件和人物,也要充分體現藝術的原創性、創新性,做到兩者的有效融合,用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文學的魅力,這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讀者負責。希望上海作家能進一步發揮創作特色,拿出自己最好的文筆、最好的藝術感覺來記錄歷史、書寫英雄。
馬文運談到,上海抗戰題材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描寫了抗戰時期的生活和斗爭,有對戰斗場景的關注、對英雄主義的謳歌,也有對戰時生活的描繪,特別是近10年來的一批作品,延續海派現實主義傳統,在敘事模式和藝術表現上不斷革新,持續拓寬抗戰文學的表現邊界。上海市作協一直致力于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不斷推進上海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的創作與傳播。希望大家以嚴謹敬畏之心創作出文學性與歷史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用文學為歷史鑄魂,為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作出應有貢獻。
孟繁華、吳俊、王宏圖、劉大先、項靜、李偉長等專家與會,圍繞小白《封鎖》、吳海勇《起來》、馬伯庸《大醫》、高淵《諾曼底公寓》、簡平《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路內《山水》等重點作品展開研討。大家認為,上海作為抗戰時期的重要戰場與文化重鎮,其抗戰記憶既包含軍民浴血奮戰的壯烈,也涵蓋不同群體在動蕩中的生存抉擇,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賦予上海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獨特的歷史底蘊與精神特質。參加研討會的這些作品突破了單一敘事模式,從多重維度展現戰爭中的復雜人性與民族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凝聚的團結力量。傳承弘揚抗戰精神,文學創作責無旁貸。新時代的寫作者們要努力創作更多優秀作品,以貼近當下的藝術表達守護民族記憶,推動人們從歷史中汲取力量,讓抗戰精神成為激勵我們前行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