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課搬到抗戰紀念地
“八路軍的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打到院子里,炸死了‘一驢一狗一阿部’。”近日,在河北易縣寨頭村一座山石壘砌的院落里,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李爽與伙伴們走進昔日黃土嶺戰役戰場,聽村里老人講述當年戰斗情景。而此時小院迎面山坡的八路軍炮兵陣地上,一面紅旗正在迎風飄揚……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河北大學經濟學院百余名師生分赴各地抗戰遺址,開展“尋訪抗戰記憶,傳承抗戰精神”暑期實踐活動。師生陸續到晉察冀邊區紀念館、冉莊地道戰紀念館、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陳莊殲滅戰紀念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以及東北抗聯陳列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滇西北小涼山等30余處紅色教育基地和抗戰舊址,尋訪抗戰老兵和英雄故事,領悟抗戰精神。該校經濟學院團委書記武文碩表示:“抗日戰爭砥礪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鼓勵教師帶隊把‘思政課堂’搬到抗戰紀念地,引導青年大學生觸摸民族苦難歷史,將民族精神融入血脈。”
該校13支實踐團隊通過重訪抗日戰場,以口述史方式記錄英雄故事,追思中華民族抗戰史。經濟學院2024級研究生楊賀凱,帶著“華北農村抗戰史”研究課題,搜集千余份晉察冀邊區抗戰影像資料,積累工作記錄3萬余字。其中最觸動他的是冀中騎兵團政委楊經國的英雄事跡:“他只有26歲,和我一樣的年紀,他帶領騎兵團躍馬沖鋒的英勇事跡在當地一直傳誦。”更讓隊員們震撼的是,1940年7月至1941年4月,冀中區兩萬群眾以肩扛背馱的方式,長途跋涉穿越平漢鐵路封鎖線,向山區根據地運糧食達1900萬斤。在當地,群眾為前線送糧的英雄故事比比皆是。
在阜平城南莊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王小涵博士與講解員交流1942年晉察冀“五一”反掃蕩的細節問題,并在筆記本上做了翔實記錄。在學生們眼里,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是歷史基因的活態傳承,通過收集原始圖文資料、錄制講解視頻、撰寫報告等,拼接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烽火記憶。2023級國際貿易專業彝族學生阿的姆佳忍,以普通話推廣為契機,回到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老家,用雙語記錄滇西各民族抗戰支前的故事,舉辦抗戰故事會、排練情景劇并錄制視頻短劇,讓滇西各民族團結抗戰的史詩在新載體中薪火相傳。該校“紅旗篆刻團隊”的杜奕明,以抗戰英烈、著名戰役為題材創作篆刻印章100余件,將抗戰精神“刻印”到心里。
通過暑期主題實踐活動,一系列微視頻、篆刻作品、調查日記等成果不斷匯聚,該校在學生社區的“抗戰精神主題作品展”已提上日程。通過重訪抗日戰場、學習成果轉化、精神輻射傳播等方式,激勵在校大學生成為記錄歷史、傳承精神的自覺行動者。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 李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