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龍:“寫出來”便是最好的狀態
我的姥爺是名老八路,曾參加渡江戰役,成為了一名南下干部。他一生歷險無數,有許多傳奇的故事。我小時候,姥爺離休,從南方回到老家安享晚年,經常給我們講他經歷過的那些人和事。在我看來,他講述的那些人和事精彩極了,甚至超過了連環畫里的故事。那些故事被我塵封進心里,歷久彌新。我一直想把這些故事寫出來,可苦于機緣未至。
《師父是個好人》原始的素材即來源于姥爺的講述,我在此基礎上做了合理的藝術加工。小說截取地下工作者“大匠人”革命生涯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展現了小人物在家國危難之時的偉大情懷。力圖通過小人物的微歷史反映那個大時代的人們奮斗在理想之路的精神氣象。
小說寫完后,給身邊的朋友看。他說:“你這是諜戰小說。”我雖不認可他的說法,但小說的確有“諜戰”的成分。寫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是一次冒險,我從未有過這樣的經驗。小說寫作的過程中燒腦萬分,從人物形象到故事情節到典型環境,我不斷結構又不斷解構,不斷大膽假設又不斷小心求證。平時,看到那些令人滿意的小說或故事似乎都是毫不費力且天衣無縫地組織在一起,我需要不斷培養這種能力。好在,本篇小說的寫作我經受住了考驗。
我認為,寫作中塑造出完美的人物,需具有“塑形”和“賦魂”兩種技能。如此,筆下的人物才能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塑形”就是要塑造出一個個立得住的形象,通過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等細節的描寫,使人物變得立體、多面,真實可感。這很像一個高明的畫家,以嫻熟精妙的技法,將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賦魂”就是賦予筆下的人物七情六欲、喜怒哀樂,讓他們具備獨特的性格,真正使之鮮活起來。若能做到這些,就不是作者在“寫”小說了,而是小說中的人物根據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定場景及邏輯關系中自主“演戲”,作者的任務僅僅是為他們提供合適的舞臺、音樂以及燈光。
有朋友對我的“亂寫”頗有微詞。他說你得認準你最擅長的題材專一地深耕,才有可能“寫出來”。我當然懂他“寫出來”的意思,卻不能茍同。我的寫作通常是興之所至,完全聽從靈感的召喚。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最擅長寫何種題材。或許我根本就沒有最擅長的寫作題材。我覺得把想寫的每一篇小說盡己所能地呈現出來,便是“寫出來”了。
《師父是個好人》是一篇有關信仰的小說。每一個小人物的故事,都是歷史的一部分,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小說中的人物“大匠人”亦如是。但愿讀者能夠隔著歲月的煙塵,切身感受到一代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強大的意志、力量!值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謹以此文向為了民族和國家獨立解放而做出犧牲和奉獻的革命先輩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