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鄉野的答案——傅菲《深山欲雪》新書分享會舉行
8月16日,“鄉野自有答案——《深山欲雪》新書分享會”在廣州花城文學院舉行。自然文學作家傅菲、寫作者陳思呈與《南方人物周刊》高級主筆謝曉,圍繞自然文學與傅菲新作《深山欲雪》的創作展開對談。
作為“深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深山欲雪》凝結了傅菲多年的心血,由花城出版社于今年5月推出,并在2025南國書香節上達成希臘語版權輸出。在分享會上,傅菲講述了本書創作背后的艱辛與探索。為了深入了解大茅山的自然生態與山民生活,他耗時近三年,徒步走遍了峽谷、荒野、山脈、河流,進行了大量實地走訪。《深山欲雪》以知行合一的田野調查、獨特的自然觀察和充滿哲思與美感的文字,為讀者呈現了深山的奧秘與自然文學的獨特力量。傅菲坦言,這是三部曲中他耗費心血最多的一本書。
分享會現場
《深山欲雪》
主持人謝曉探討了自然文學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現象,并提出了其與城市焦慮加劇的關系的思考。對此,傅菲深入分析了時代背景。他認為,工業化、城鎮化、人口遷徙以及由此帶來的身份認同困境、城市生活的普遍繁忙與壓力,共同造就了現代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望。“自然文學、生態文學是對時代的呼應”,傅菲指出,這種文學形式為城市讀者提供了一種通過閱讀來撫慰內心、重新連接自然的途徑。
陳思呈則認為,自然文學的魅力在于它能夠喚起人們對生命最元初、最樸素、最美好的部分的感知。她提到閱讀《深山欲雪》及《在烏蘇里的莽林中》等作品的感動,認為自然文學能讓人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平凡事物,并為生命“打開多扇窗戶”,保持思維的彈性和感知的敏銳。
談及自然文學的創作,傅菲分享了自己多年寫作的寶貴經驗。他提出,自然文學寫作必須“始終返回自然的現場”,通過親身觀察與體驗獲取靈感。創作者還需具備博物學知識和藝術化語言表達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對自然的深刻思考與熱愛——“以愉快的、熱烈的心情去熱愛大自然,就是一門最好的入學功課。”通過分享在山谷中觀察老鷹捕食小雞、在大安山峽谷發現豹的腳印等經歷,傅菲指出,自然文學創作不僅是表達,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要通過文字展現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
謝曉引用劉亮程的創作觀,認為好的散文不能“貼到地面上”,而是要“讓思想飛起來”。 傅菲以“落葉是世界上最小的輕舟”為例,闡釋了聯想賦予平凡事物奇幻美感的力量。“在我的眼中沒有什么東西是不可以寫的,”傅菲說,“因為任何東西只是一個載具,承載我對世界的思考,我對世界的情感。”
陳思呈則以鄉村廁所遇癩蛤蟆、桂圓夜落鐵皮屋頂等生動細節,說明微小事物蘊含的震撼。她認為,散文寫作就是要捕捉這些心靈震撼的微渺瞬間。“我覺得萬物是平等的,在寫作的世界里,作家就像一個造物主,把一切呼喚過來、召喚過來,描述它。”
談及人工智能對寫作領域的沖擊,特別是散文這類根植于個人體驗的文體能否被AI替代時,兩位作家發表了見解。傅菲認為,AI雖能組合詞語句子,但缺乏對深層語言邏輯的理解,更無法承載作家獨特的個性、氣質與世界觀,也難以駕馭如《紅樓夢》般需要深厚人文底蘊的宏大創作。陳思呈則指出,AI寫作的根本局限在于無法理解和復制寫作者獨一無二的個人感受與生命體驗。“我的感受只有我自己知道。”她強調,面對同一事物,不同個體的感受千差萬別,而散文寫作的核心價值,正在于表達這種不可被預設或模仿的主觀真實。
分享會尾聲,傅菲深情回顧了與花城的淵源。“我的第一篇自然文學作品就發表在《花城》,今天《深山欲雪》又來到了花城。”這場關于深山、鄉野與文學的對話,不僅是一場文學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恰如傅菲筆下靜待落雪的深山,引人遐思。《深山欲雪》,以文學力量引領都市人重建與自然的精神聯結,將持續為我們傳遞來自鄉野的真相與答案。
(攝影: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