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文學:在閱讀中銘記歷史
8月15日,80年前的這一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這個銘刻著民族記憶的時間節點上,一場關于抗戰文學的深度對話在首屆烏鎮閱讀節上展開——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孫甘露、上海市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高淵與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小白,從《諾曼底公寓》《封鎖》兩部作品出發,探討抗戰題材文學創作的不同維度。
當歷史真實被文學重構
上海有一座“網紅”建筑武康大樓,1953年以前被稱作諾曼底公寓。高淵創作的長篇小說《諾曼底公寓》即以建筑舊稱為書名,展開空間敘事:20世紀30年代的諾曼底公寓,看門人周云亭神秘消失,少年周鼎為了查明父親失蹤的真相,開始潛入每一戶外籍人士家中,尋找一只與父親有關的神秘箱子,一個秘密逐漸揭露……
書中90%的故事情節發生在公寓中,通過空間敘事策略串聯四行倉庫保衛戰等真實歷史事件,并虛構紅色諜戰線索,形成虛實交織的上海城市故事。真實事件與虛構創作如何交織成有力量的敘事文本?高淵說他曾在歷史記載中看到,聶耳寫出《義勇軍進行曲》后到過這棟大樓,把曲子彈給當時住在諾曼底公寓的演員王人美聽。“小說里的歷史原型包括左爾格情報小組、陳翰笙秘密電臺等。”他說,“我從1933年寫起,以回顧的筆法帶出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往后則寫到1946年。之所以從1945年后推一年,是因為抗戰勝利之后的上海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住在諾曼底公寓的很多外國人陸續離開。”
和《諾曼底公寓》相似,小白的《封鎖》講述的故事也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公寓,居住其中的漢奸頭目遭暗殺,日本憲兵隊在公寓里展開一場封閉式恐怖調查。“這種事情在抗戰時期的上海時常發生,尤其是1939年、1940年,出現過不少愛國志士刺殺日本軍官、漢奸的事件。”小白說。在這部小說中,他讓文學創作與現實反抗在故事中相互嵌套,既寫諜戰的驚險,更寫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精神突圍。這部作品發表兩年后,在2018年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孫甘露曾以《千里江山圖》獲得茅盾文學獎,他的作品在歷史真實與藝術創作之間尋找平衡,對歷史敘事的文學表達有著獨到見解。“小說當然是藝術創作,它包含了經驗、感情,同時也是高度的智力活動,需要非常縝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設計。”孫甘露以《諾曼底公寓》舉例,武康大樓作為一個歷史建筑承載著很多記憶,高淵掌握了很多材料,但他并沒有直接動用,而是虛構了一個全新的故事,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做法。
不同的敘事與閱讀的價值
高淵在《諾曼底公寓》中并沒有正面描寫戰爭和日本兵,但以戰爭年代為背景,展示了諾曼底公寓里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這是一部群像小說,每個點、每個人物、每個場景都被作者準確簡潔地捕捉,細節非常豐富。”小白說,“作家在創作中,不僅要關注戰場上怎么打、國際政治局勢怎么變,也要觀察戰爭這種重大歷史事件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種種影響。”
如果說《諾曼底公寓》是以建筑為錨點的群像展示,那么《封鎖》更聚焦個體的先鋒表達,它們體現了抗戰文學不同的敘事視角。在高淵看來,《封鎖》中的巧妙設計使故事充滿懸念和張力,人性的幽暗與光輝在密閉環境中碰撞,讀來既過癮又耐人尋味。
孫甘露認為,《封鎖》是在很短的時間單位里呈現震撼性的極致事件,《諾曼底公寓》則捕捉到經歷震撼之后漫長歲月中彌散的影響。上海作為抗戰時期的重要戰場與文化陣地,涌現出許多值得書寫的人物和故事,以上海為背景的抗戰題材文學作品是中國抗戰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8月12日,上海作家協會舉辦了上海抗戰題材文學作品研討會,會上推薦了近十年來的6部優秀作品,除了《諾曼底公寓》《封鎖》外,還有吳海勇的《起來》、馬伯庸的《大醫》、簡平的《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路內的《山水》。
“抗戰文學的表現邊界在拓寬,創作空間在繼續,作品不是‘太多’,而是‘還不夠’。”高淵說,創作、閱讀和討論抗戰文學,不是渲染仇恨,而是通過不同的視角和形式對歷史和記憶進行立體呈現,讓我們循著文字重回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在堅守與反抗的敘事中感受人性的光芒,懂得今日之安穩的來路與去向。
從這個角度來說,“抗戰文學再探索”這一命題不會過時:故事永遠需要另一種講述,而每一種講述都能在不同的時期遇到不同的讀者。這正是重述戰爭記憶和閱讀抗戰文學在當下的現實意義。


